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0 11:50: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也是操作性较强的一项活动。本次活动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发现并学会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分别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主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之间的关系。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掌提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喜欢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完整的铅笔、长条积本、曲别针、橡皮等测量工具,黑板 1 块。

  2.面露难色的大熊的图片、“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我长大了)

  【活动建议】

  1.结合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出示面露难色的大熊的.图片,提出问题:大熊想制作一个和咱们班一样长度的玩具,可不知道子有多长,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它?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玩具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概长度的工具和方法,帮助大熊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长度的方法,鼓励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测量玩具长度的过程,提醒其他幼儿注意观察。

  (3)示范并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注意首尾相连, 量一次记录一次。

  (4)请幼儿运用新经验再次测量玩具概长度并记录结果。

  3.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工具测量,探索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第 28 页,选择两种不同的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用每种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请幼儿依次用曲别针和长条积本测量幼儿用书的长度,记录测量结果。提问两次测量结果一样吗?书本有几个曲别针长?用曲别针测量了几次?书本有几个长条积木长?用长条积木测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并讨论: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测量的次数就多。

  3.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

  (1)请幼儿交流自己想测量的物品或距离。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品的高度、远近等,探索用什么工测量合适。例如:桌、椅的高、矮,家里电视离沙发的距离。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2

  设计思路:

  《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在学习了6以内加法的经验基础上,我由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 “超市”入手,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从而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应用加法解决问题。整个活动让数学回归了幼儿的生活情境,从过去的数学知识情境走向生活实践,给了幼儿将数学思维方法极为宽广的迁移应用的机会,能更有效的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创造性的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更能突现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的`功能。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进一步体会理解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6以内的加法,复习加法交换律。

  活动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幼儿学具:数字卡片1——6、+、=,6元纸币

  教具:数字卡片若干、算式卡片若干、价格标签若干、音乐

  环境创设:超市一角:饮品专柜

  活动进程:

  一、布置“超市饮品专柜”———— 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活动:

  1、出示各种饮品,请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有什么;

  2、引导幼儿分类放置饮品,并请幼儿介绍分类的方法;

  二、统计饮品数量————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加法解决问题,复习加法交换律,体会加法的意义;

  1、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2、引导幼儿分析解决问题;

  (1)按颜色不同列算式

  a发现营养快线的不同(颜色不同)

  b点数记录橙色、蓝色的数量

  c引导幼儿列加法算式,并说说列示的原因;

  4+2=6

  2+4=6

  (2)按大小不同列加法算式

  1+5=6

  5+1=6

  (3)按名称不同列加法算式

  3+3=6

  (4)观察第一组、第二组算式,引导幼儿复习加法交换律

  a发现两组算式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b用手势表示

  三、看算式口述加法应用题——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引导结合生活经验,口述加法应用题,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四、购物游戏————学以致用,体会数学的乐趣

  1、出示物品价格,了解各种物品的价格;

  2、说一说6元钱可以买什么,发散幼儿思维:可以2种物品,可以3种,可以更多(突破2步加法的模式,熟练运用加法,举一反三)

  3、分配游戏角色,讲解游戏规则:

  所购饮品价格总和必须为6元,多于或少于6元的必须及时调整货物,否则不予结账。(渗透排队交费的社会教育)

  4、师幼共同游戏,个别指导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小超市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不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的干扰,感知7以内的数量,提升目测点数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数字1到7。

  课件准备:图片《气球》,纸面教具《穿糖葫芦》《水果连连看》。

  纸面教具:《穿糖葫芦》《水果连连看》各打印班级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观看课件,数一数,判断7以内的数量。

  观察图片上3排气球的差异:大小、颜色、排列都不同的气球,引导幼儿数一数,发现数量都是“7”,用数字“7”来表示。

  ——有几排气球?第一排有几个?第二排呢?第三排?一样多吗?

  小结:每排气球大小颜色不同,但每排的数量都是7。

  打印纸面教具,幼儿分组进行7以内数量的`等量判断。

  1、第一组:操作《穿糖葫芦》,请幼儿找出数量相同的两串糖葫芦,用彩笔给它们画上竹签。

  2、第二组:操作《水果连连看》,请幼儿数一数每张卡片上的水果数量,把数量一样多的水果用线连起来。

  互相分享活动结果,巩固7以内等量判断。

  1、教师引导幼儿检查操作结果(用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

  ——出示个别幼儿“穿糖葫芦”的结果:这位小朋友做的对吗?若有错就继续引导:这两串糖葫芦一样长,一起数一数他们数量是多少?一样多吗?

  ——出示个别幼儿《水果连连看》的结果:这位小朋友连得对吗?谁来说说?

  2、正确判断7以内等量的物体。

  ——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两排/两堆的东西是不是一样多呢?

  小结:两排/两堆东西的大小、排列都不同,可以用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判断出它们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

  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在美工区开展绘画、泥工、盖印章等活动,让幼儿设计相应的物品,如7个三角形、7朵小花、7个球等,制作完把相同数量的物品放在一起。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数是幼儿早期数学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班幼儿是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数的形成的。本次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创设“鸟儿舞会”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游戏中引导幼儿感知8添上1是9理解9的形成,学会点数9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指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 学习9的'的形成,知道8添1是9,能手口一致点数9以内的物体。

  2. 理解9的实际意义,正确认读数字9 。

  3. 愿意帮助别人,接受任务并能努力完成。

  活动准备:

  1. 教师自制课件。

  2. 三角形、正方形卡片人手各9张。

  活动过程:

  1.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看“鸟儿舞会”入场式,复习8以内的数。

  提问:舞会上入场的鸟儿有几只?小喜鹊也飞来了,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们分别在哪个入口呢?引导幼儿点数小鸟衣服上的图案,帮它们找到相应的入口。

  2. 播放课件,幼儿观看“鸟儿舞会”颁奖的场景,初步学习9的形成。

  教师导语:小喜鹊的奖品藏在房间中,它需要闯过不同的关卡才能得到奖品,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喜鹊吧。

  (1)出示数字8,小喜鹊要拿出相应数量的正方形卡片,一一对应摆在三角形卡片下面,比较说出两种卡片谁多、谁少,怎样变成一样多。引导幼儿用添上一个或去掉一个的方法变成一样多。

  (2)关卡二——寻找宝箱:有8把钥匙,小喜鹊要打开9扇带锁的门,才能找到藏在房间中的奖品,怎么办?引导幼儿找到另外1把钥匙,打开带锁的门,帮小喜鹊拿到奖品。

  3. 创设“鸟儿舞会”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巩固9以内数的点数。组织幼儿玩“抱团”游戏:幼儿扮演小动物,在场地上自由舞蹈、玩耍,教师说出抱团的人数,幼儿找到相应数量的朋友抱成一团。例如:教师说“9人抱团”,幼儿寻找朋友,9个人抱成一团。

  活动结束:播放舞会音乐,幼儿快乐舞蹈。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通过高矮、大小、粗细等多纬度比较来感知物体的多少。

  2.乐意给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小熊一家,米、鱼、蜂蜜、苹果图。

  纸面教具:打印小熊一家及苹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通过高矮认出小熊一家。

  1.出示小熊一家图片。

  ——今天我们来和小熊一家做朋友。来,打个招呼吧!(你们好!)

  ——都来了谁呀?(爸爸、妈妈、宝宝)

  ——哪个是熊宝宝呀?(个头最矮)熊爸爸在哪?(服装上可以看出;而且熊爸爸个子最高、说明它平时吃的也很多,身体很强壮!)熊妈妈的个子?(不高也不矮。)

  小结:大家根据“个子”高矮认出了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2.出示食品图片。

  ——小熊一家长得这么健壮,猜猜它们喜欢吃些什么东西。

  ——它们究竟喜欢吃什么呢?看!几种食物?(玉米、鱼、蜂蜜、苹果)品种真丰富啊!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分配食物,感知大小、粗细、高矮、数量多少等

  1.出示碗的图片,引导幼儿将碗和熊进行配对。

  ——它们还有自己喜欢的碗呢!这里有三只碗,看看哪只碗适合爸爸用,为什么?(爸爸大吃得多,大碗适合爸爸)蓝色的小碗给谁用?(小熊)为什么?(小熊最小用小碗)妈妈个子不高也不矮用不大也不小的碗。

  小结:三个大小不一样的碗,小的给宝宝,大的给爸爸,不大不小的给妈妈。这样可真合适。

  2.出示蜂蜜图片,引导幼儿将蜂蜜和熊进行配对。

  ——碗分好了,开饭罗!看看这三瓶蜂蜜怎么分呢?

  ——爸爸吃哪瓶?(最高的)最高的那瓶 蜂蜜多还是少?(多)爸爸个子最大当然要吃最多的了;妈妈个子不高也不矮吃第几瓶?(第*瓶)都一致认为;宝宝个子小,就吃最矮的那瓶。都难不倒你们!

  小结:原来一样粗的瓶子,我们可以从高低上看出,高瓶的蜂蜜比较多,矮瓶的'蜂蜜比较少。

  4.出示玉米图,引导幼儿将玉米和熊进行配对。

  ——诶!这玉米一样高,怎么分呢?熊爸爸饭量最大吃哪根玉米?为什么?(最大的)

  —— 哪根最大?哪里大?哦!这叫什么?(粗)

  小结:原来一样高的东西,我们看粗细也能知道,粗的,食物多一些,细的,食物少一点,不粗不细的食物不多也不少。这样分合适吧!

  5.出示苹果图卡,引导幼儿将苹果分配给对应的熊。

  ——接下来要吃什么呢?(苹果)看看一共有几只苹果?(6个)

  ——那苹果怎么分比较合适呢?哪个小朋友可以来分一下?

  ——介绍一下你的分法。为什么?(熊爸大吃的多,熊宝小吃的少,熊妈不大也不小就吃不多也不少。)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感知数量不同大小不同的分法。

  ——还剩哪样东西没有分?(鱼)好记性!鱼就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有几条鱼呢?(2、3、6条)

  ——把哪个盒子里的鱼给爸爸吃?(6条鱼)

  ——是吗?我来打开盒子,展示出不同数量不同大小的鱼,你还认为这6条鱼给饭量大的爸爸吗?

  ——这些鱼有什么不同?2条鱼很大,6条鱼反而很小,该怎么分呢?那怎么样分才合适呢?

  ——到底有哪些好办法,我们回去再试试。分好了,把你的想法告诉熊的一家好吗?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根据小蛇肚子的形状,进行食物的匹配与简单组合。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经认识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课件准备:小蛇插图、不同形状帽子的蛇、不同形状的食物等课件相关图片。

  纸面教具:《喂小蛇吃食物》。

  活动过程

  一、观察插图,引起兴趣。

  ——有一只小蛇东看看西看看,原来它肚子饿了,想找东西吃,它想吃什么呢?

  二、观看小蛇肚子,复习感知图形特征。

  1.播放小蛇肚子里有圆形的图片,猜猜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

  ——小蛇吃了水果,请你猜猜是什么水果,为什么?

  ——小蛇吃了一个圆圆的苹果,吃完圆圆的苹果,小蛇的肚子也变成圆形的了。

  2.出示圆形图片,师幼讨论圆形的特征:圆形是圆的,它没有角,只有一条圆圆的边。

  3.播放小蛇肚子里有三角形的图片,猜猜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

  4.出示三角形图片:三角形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直直的是三角形的'边,边和边相交的地方是三角形的角。

  5.播放小蛇肚子里有正方形的图片,猜猜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

  6.出示正方形图片:正方形由四条边四个角组成。直直的是正方形的边,边和边相交的地方是正方形的角。

  三、操作课件,玩游戏“喂小蛇吃食物”,尝试图形匹配。

  1.出示三只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幼儿根据小蛇帽子的形状选择相应的形状的食物送给小蛇。

  ——小蛇要吃和它帽子形状一样的食物,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分别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把各种形状的食物送给小蛇。为什么这样送?

  2.教师出示半圆形(或长方形)的食物图片,幼儿将两个相同图形拼成另外的图形送给小蛇(如两个半圆形拼成一个圆形,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这个半圆形(长方形)食物能喂给戴圆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吃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戴圆形(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吃到食物呢?

  小结:原来,两个一样大的半圆形(长方形)拼合在一起也可以变成圆形(正方形)。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打印纸面教具《喂小蛇吃食物》,投放到数学区,幼儿继续操作“喂小蛇吃食物”图形配对游戏。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7

  一、活动目标:幼儿园数学大纲提出,幼儿园数学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教与学的关系,使幼儿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这一要求,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和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在制定本节课教学目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能用用语言、图画或手势语描述自己的图形经验,大胆与同伴交流。

  2.能进行创意动作表达。

  二、活动重点:初步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区分各种图形。

  三、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幼儿比较和区分长方形、梯形、菱形。

  四、活动准备:

  学具: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长方形、菱形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等。

  五、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突出观察、比较、启发谈话,大胆发现,使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且与教法相结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求知的良好品质,这样做,使幼儿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识;

  (三)巩固强化,完善新知识;

  1、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活动开始,以幼儿熟知的各种几何拼搭的物体引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长方形、菱形等,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认识各种图形。

  2、采用(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重要环节介绍:幼儿自选认识的图形,交流和讨论:这是什么图形?它是什么样的?我看见过什么东西像这个图形?老师观察了解幼儿已经认识到哪些图形,能够说出哪些图形特征和相似物。如果在认识长方形和梯形、菱形时,幼儿容易混淆,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变魔术“把长方形纸变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儿进一步掌握三种图形的区别,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幼儿勤动手动脚,勤探索的良好品质。

  3、采用游戏法——巩固强化游戏:照我说的做

  教师发信号,幼儿根据信号自创动作到相应的图形里。如:请像小猫一样走进圆形里,像水一样流进长方形里,像支一样飘进梯形里。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学与游戏结合一起自然会让小朋友们感兴趣而不觉枯燥无味了...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8

  一.分析教材

  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的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我运用了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0离园……这样易引起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根据教材内容和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为:

  1.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 、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3、培养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我提供了人手一只钟,让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帮助掌翁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活动始终以为主体。根据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活动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四.教学准备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人手一只钟,实物一只。

  五.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二)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木偶小兔,以小兔开了家钟表点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食物钟,请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三)基本部分在活动我避免了"一言谈"和"问答",注重主动的观察,鼓励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1.让观察钟面,指导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

  2.认识整点、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本环节,我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发现这三只钟有什么秘密?"让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说说几点钟,使所学知识马上得以巩固,而且通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想一想,2点到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看图拨时间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请看几张照片,一下子把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运用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理解,通过操作活动,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请讲讲己是几点睡觉的,让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活动渗入了常规习惯的培养。

  (四)结束部分:评聪明娃娃在每组评出一个聪明娃娃,再到户外跳舞祝贺他们,活动在愉快的氛围结束了。

  六.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可向叫介绍多种钟、表及国内外有关钟表趣闻,丰富的知识。

  2.在日常生活或游戏,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运用表达时间的词汇:如游戏时间,5点种到了,下班了…….教室可设置时钟,以及请家长配合提醒按作息时间活动,如:起床、进餐等,帮助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9

  【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 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教师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是什么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像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

  游戏四: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0

  目标:

  1、知道6可以分成5和1,4和2,3和3,1和5,2和4

  2、在操作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6的组成

  3、愿意积极动脑,大胆尝试。

  准备:

  活动过程:

  一、复习1~5的组成

  1、师:今天我们来玩上次老师教过的"碰球"游戏,再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2~5的组成。

  2、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要玩的数字的碰球师:嗨嗨,我的一球碰几球?

  幼:嗨嗨,你的一球碰一球。

  3、教师与幼儿分全体和个人玩这个游戏大班数学 6的组成(复习)目标:

  1、复习6的组成,知道6的组成有5种不同的'分法,学习按序分合。

  2、根据教师的出示的数熟练的说出能组成6的另一个数。

  3、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准备:6个玩具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1、请个别幼儿起立玩碰球游戏

  2、以3桌为一组,请其中一组说出小于6的数,另一组找到与其组成6的数字

  二、玩游戏,巩固6的组成

  (一)猜猜我的手上有多少

  1、教师讲明游戏规则:教师手上一共有6片雪花片,教师出示其中一只手的雪花片,请幼儿说说教师另一只手有多少雪花片

  2、分幼儿全体和个人进行游戏3、请幼儿回答为什么能准确的说出答案,教师对幼儿的答案小结

  (二)开火车回答幼儿按顺序快速回答教师另一手中雪花片的数量(不能快速回答的幼儿由大家帮忙)

  三、做作业

  1、教师讲明作业做法

  2、幼儿独立完成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1

  一、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音乐《三只小熊》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音乐《三只小熊》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刚才儿歌中唱到的是谁呀?”“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小熊一家人在干什么”

  (二)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师:“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小熊)是小熊一个人吗?还有谁?”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熊妈妈呢?

  3、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

  (三)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1、师:“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那它们用什么吃饭呢?我们准备好了三只碗。”

  2、师:“哪知碗给熊爸爸?什么颜色的?哪只给熊妈妈?什么颜色的?熊宝宝呢?”

  (四)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师:“今天小熊一家要吃3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

  2、师:“到底是什么呢?(蜂蜜)第一样早餐是蜂蜜,瓶子上有图形,有三角瓶、正方形、圆形。”

  3、师:“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爸爸吃?为什么?

  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宝宝吃?为什么?

  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妈妈吃?为什么?”

  4、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五)情境“分玉米”,感知“粗”、“细”

  1、师:“第二样早餐是什么?(玉米)刚刚蜂蜜瓶子有高有低,我们一下就看出来了。玉米都是一样高的,要怎么分呢?为什么?”

  2、通过图片对比引导幼儿感知“粗”、“细”:“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是胖瘦,但是玉米我们要说它是粗或者细。”

  小结: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熊宝宝胃口最小,吃的玉米是最细的。

  熊妈妈胃口不大也不小,吃的玉米是不粗也不细的。

  (六)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1、师:“第三样早餐是什么?(苹果)数数有几个?怎么分呢,小朋友们想一想,老师觉得呀,熊爸爸吃得最最多,所以给它最多的三个苹果,熊宝宝吃得最最少,所以给它最少的一个苹果,熊妈妈吃得不多也不少,所以我们给她不多也不少的三个苹果。”

  2、请幼儿尝试自己分一分。

  (七)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小,高矮,粗细,多少,请小朋友们将家里的吃的分给爸爸妈妈们吃,好吗?想一想你们要按什么分呢?”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通过小熊一家人吃早餐的情景,让幼儿给小熊一家人分早餐充分参与活动,感受到物体大小、数量与三只熊的关系。在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教学中,对于数学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包括:1、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2、。发现生活中的数学3、理解基本的数的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根据《指南》中对于小班幼儿数学方面的要求: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高矮、多少、长短并用相应的词汇表示。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活动通过分蜂蜜,玉米,碗,苹果,使幼儿感受到物体的大小多少和长短以及数量的不同。本次活动设计较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过程较简单,有的环节稍微有点重复,在活动过程中会显得语句有点枯燥,应改进,增加语言的趣味性。 分6个苹果对于小班部分幼儿来说较有难度,有的幼儿无法将6个苹果多少不一的分给三只熊,应加强引导与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丰富活动的过程,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自体验分配,相信会又更好的效果。还需加强对于《指南》的学习、加强对幼儿的了解。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2

  区域活动开放、自由、自主,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伙伴,并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去操作实践。那么,如何把数学内容、数学目标、数学材料有效地融进区域活动之中呢?在实践中,我紧紧抓住三个“数”策略,扎实有效地开展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让数学知识融入孩子感兴趣的游戏中。

  一、心中有“数”——确立区域活动的阶段目标

  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计划是发挥数学区域活动最大功效的导向和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有效把握区域活动的即时效应和发展的潜在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设立一组区域活动时,心中要有目标。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我们需要根据阶段性数学活动的目标,配合集体数学活动的进度、内容来拟定数学区域的具体目标、具体计划和具体内容。

  例如:中班的“数形成”活动,其目标为:体验数的形成,建立初步的数序逻辑概念,会用语言表述“几添上一是几”。幼儿对“几添上一是几”这句话的理解尤为困难,“添上”往往会被他们想象为“天上”,因此,“会用语言表述几添上一是几”就成了我们数形成区域活动中的阶段目标。配合目标,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有“翻一翻,说一说”“串一串,说一说”“画一画,说一说”“贴一贴,说一说”“添一碗,说一说”等。区域游戏中的每一个动作——翻、串、画、贴、添,都让孩子们体会着数的形成,感悟着数字形成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添一碗”游戏,使孩子们对“几添上一是几”这句话理解得淋漓尽致,活动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数学区域活动中的阶段目标还应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不断加深、调整、补充、完善,原定两周的阶段目标,幼儿可能在一周内就已完成得较好了,或者幼儿对此活动已不感兴趣了,那么,教师就要灵活调整,提前进人下一阶段活动。假如两周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幼儿兴趣正浓,教师可适当延长活动的时间,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阶段目标心中有数,从而使幼儿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增强对数学的敏感性和对数学的运用能力。

  二、浑身解“数”——巧投区域活动的游戏材料

  幼儿数学区域活动的材料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在为不断翻新区域材料而伤透脑筋:有时,辛辛苦苦制作的区域材料得不到孩子们的喜爱;有时,孩子们对新投放的区域材料一时兴起,但两天之后就置之不理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疲于更换数学区域活动的材料了,费时费力不说,收效却甚微。看来,区域活动游戏材料的投放,关键还得在“巧”字上下功夫。

  在几年的数学区域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的游戏材料多偏向于卡片、图片等,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玩了几次就会感觉索然无味。了解到此种情况后,我在材料的种类上尝试了改变,如结构游戏中现成的雪花片、插塑、套桶、棋子等,自然界中常见的石子、种子、树叶等;剪贴活动中的作品、范例等;生活中的钮扣、豆腐盒、牛奶盒等……这些唾手可得的.游戏材料都成了我们数学区域活动中的主角,有序插接、按特征分类、组成分合、排序组合等,许多数学区域活动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虽然材料丰富了,但枯燥的玩法同样会使孩子们对数学活动失去兴趣,于是,在区域活动中,我考虑到了一物多玩、在反复中创新、在交换中新颖。如:在中班默数活动“钓鱼”区域游戏中,为了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学会默数,并数得快数得对,同样一份钓鱼材料,我设计了好几种活动:按点子排列方位,在鱼塘里养鱼;钓竿数点匹配钓鱼;夹子夹小鱼做鱼串等。同一份游戏材料的不同玩法,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体验到了一物多用的游戏乐趣。

  在材料的难易设置上,同一个数学活动内容,我总会为孩子们多提供几套学具,如在序数的学习中,区域活动中既有牛奶盒制作的立体式楼房,又有抽象式的数字棋盘。在形象化的“宝宝住新房”游戏中,我让孩子们理解第几层第几间;在“点兵点将”游戏中,我让孩子们快速找到纵横交叉的位置。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我运用颜色表示游戏的难易程度,如红色代表“难”,蓝色代表“一般”,黄色代表“容易”。

  虽然数学区域活动的内容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我使出浑身解数,巧投区域游戏材料,所以始终能让孩子们保持高涨的活动参与欲望。

  三、寻行“数”墨——鲜活区域活动的语言指导

  “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这是《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指导要求。所以,我们要通过自己在数学区域活动中的言行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关注的不是区域活动的成败,而是他们的活动过程。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中鲜活的语言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寻行“数”墨,切实发挥语言的技能。

  在每次数学区域活动前,我抓住幼儿的心理节拍,力求语言情趣化,语气抑扬顿挫,开门见山地把区域活动的内容、目标及规划,合理地融入情趣化的言语之中。例如:在大班猜测区域游戏中,已知A>B,B>C,比较A和C的大小。当幼儿的思维停留于表面,难以理解“A>B,B>C,则A>C”时,适时地说一句:“谁会是真正的第一名?最小的碗是给谁的呢?让我们一个一个地试。”

  此外,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的个体表现,往往还是我们评价孩子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每一次语言评价,都有如智慧的化身,能让已经“吃饱”的孩子缠着你索要新的“苹果”,让“吃不到”的孩子信心百倍。指导性的语言评价有时是一抹微笑、一朵红花、一颗五星……不管是什么,只要是来自于老师的爱心评价,孩子的心里总是甜滋滋的,因为鲜活的语言指导除了针对数学区域活动的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培植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数学区域活动是低结构、高开放的活动,以上三个“数”的策略行之有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几率大大增加,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也不断提高。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运用策略,孩子们必然会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5以内的序数的含义,会用序数词“第几”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次序。

  2.能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活动准备

  1.课件内容:《认识5以内的`序数》PPT课件

  2.纸面教具:“送小动物回家”“给小火车送货”“停车”的游戏操作材料(下载打印可直接使用)

  活动过程

  认识5以内的序数。

  熊猫奇奇和小伙伴们准备坐上小火车,去森林里参加跑步比赛。

  ——火车开来了,数一数火车有几节车厢,不同颜色的车厢分别是第几节车厢?

  ——熊猫奇奇和小伙伴们准备上车了,看看他们分别坐在第几节车厢?

  引导幼儿从右往左确定动物的位置。

  到了比赛地点,熊猫奇奇和小伙伴们排好了队。

  ——总共有几只小动物?他们是怎样排队的?谁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你是从哪里开始数?

  跑步比赛,巩固序数第一到第五。

  ——有几只小动物参加比赛?他们分别在第几跑道?

  ——小动物冲过了终点线,看看谁得了第一名?谁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名?

  动手操作,巩固序数及序数的方向性。

  1.送小动物回家:提供单层的动物房子底图、小动物等,幼儿将小动物送回家。

  2.给小火车送货:提供5节车厢的小火车、送货单,幼儿根据送货单将食物送到相应的车厢内。

  3.停车:提供停车场底图(5个空位)、尾部有箭头标志的小汽车5辆 ,幼儿根据小汽车尾部的标志找停车场。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数自己家的楼层、游乐园玩游戏排队,自己排在第几等。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10-10

数学教学设计07-21

数学教学设计08-29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8》教学设计08-06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教案06-07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6-1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30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0-1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29

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