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光之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色光之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日出》,学唱歌曲《七色光之歌》。
教学过程:
(一)聆听乐曲《日出》
1、导入新课。
复听四年级上册乐曲《羊肠小道》片段,让学生听后说出曲名、作者及出处。然后点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格罗菲的管弦乐《大峡谷》的第一乐章《日出》。
2、聆听乐曲,引导学生结合乐曲的标题《日出》,说出力度在乐曲表现景象中的变化与作用。3、让学生对照教科书上的五幅画面来感受力度的变化,还可以回顾乐曲《晨景》,启发学生对比两首表现同一自然景象的.作品,发现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4、重点聆听乐曲第2、3段
(1)第一遍,听出第2、3段分别由什么乐器和乐器组演奏的。教师可采取视听结合的方
式,在聆听前先出示西洋管弦乐队的排列图,让学生复习巩固;然后边听、边看、边记录。
(第2、3分别由木管组和弦乐组奏出)
(2)第二遍,边听边模拟乐器的演奏。聆听时,当听到主奏的乐器出现时,用模拟演奏动 作来表现。可先熟悉主题旋律,请学生把这两个主题旋律哼唱一下。也可用竖笛吹奏第3段主题,此旋律节奏较为简单,但又包含了高音和装饰音,可以巩固之前所学的吹奏方法。
5、完整聆听全曲,再次感受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日出”。
6、采用音画结合,随着音乐的演奏,展示大峡谷日出时的美妙景色,丰富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演唱歌曲《七色光之歌》
1.猜谜导入,直奔主题。从生活的自然现象引入到音乐的学习,教师出谜语,学生猜。
如:“天上一座桥,颜色真漂亮,雨后才会有,能看不能走。”,你知道是什么吗’(彩虹)彩虹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红、橙、黄、绿、青、蓝、紫)所以人们叫它“七色光”。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可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展示彩虹多姿多彩的美景照片,让学生入景人情,为歌曲的学唱和表现作情感的铺垫。学生听后谈谈对歌曲的情绪、速度的感受。
3、抓住难点,学唱歌谱。
歌曲的难点有三:
(1)节奏的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尤其是跨小节的切分,学生不容易掌握,可在学习前以游戏的方式作铺垫学习,边划拍边视唱,把握跨小节的切分节奏。有八分休止符的地方,停顿要短促。
(2)二声部的学习。采用分小组、分声部、分句自学,以师生接龙、生生接唱、声部分唱的形式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乐趣。歌谱的学习过程,借助竖笛、口风琴等乐器把音唱准。
(3)波音和下滑音的演唱。在歌谱唱得较为熟练后,再加入装饰音的演唱,学习时多采取聆听、比较、模仿的方法,即:教师演唱带装饰音的和不带装饰音的旋律,学生比较两者的不同效果,然后模唱。
教师要提示、指导学生用轻柔而干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合成时,注意倾听对方的声部,使声部和谐、均衡。
4、学唱歌词时要注意:
(l)A段旋律中四分、八分休止符较多,要停顿好。下滑音要唱得自然,不要过于强调。
(2)B段出现较多切分节奏,应突出强拍才能唱出歌曲的韵味。
5、歌曲的处理。可让学生自己先讨论、设计歌曲处理的方案,试唱、交流评价,最后修改定案。
可以用稍快的速度演唱,力度上作以下强弱对比:
A段第一、二乐句用mp,唱得活泼而有弹性;
第三、四乐句用mf,第三句唱得连贯、圆润些,第四句富于舞蹈性,因此可唱得活泼而有朝气,还要突出每一个短句的第一个音和切分音;
B段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用,mp,后面四个乐句用,mf,要唱得饱满、和谐,结束句可放慢,力度渐强至ff束。
6、在演唱形式上可设计为A段用领唱与齐唱,B段合唱。演唱时还可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先让学生讨论选择哪些打击乐器适合表现歌曲的情绪,然后全班分组讨论打击乐器伴奏的节奏型,并尝试一下为歌曲进行伴奏。方案可设计为:齐唱部分的情绪活泼、欢快,用碰铃、串铃、响板。合唱部分加入沙槌、铃鼓,重音的地方加入大鼓,为歌曲增加欢乐的气氛,把歌曲推向高潮。
(三)全课总结。
对于歌曲的演唱处理和伴奏,应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案,然后请他们个人或小组进行试唱,看看效果如何,把自评、互评、他评等学习评价与提高演唱技能技巧相结合。
【《七色光之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7.七颗钻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