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部编版匆匆教学设计优秀

部编版匆匆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2-05 11:15:0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部编版匆匆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匆匆教学设计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匆匆教学设计优秀

部编版匆匆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内容: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流程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引导表达

  自读自悟

  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赏品读练

  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1)连一连,读一读。

  蓝蓝的贝壳

  金黄的小虾

  雪白的沙滩

  青青的海水

  (2)照样子,说一说。

  我坐在沙滩上玩耍。

  爸爸坐在沙发上。

  妈妈坐在。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实践的工具,非得在实践中反复地操作、运用和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它。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能光靠课堂听老师讲,还要靠课内和课外大量的听、说、读、写和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读一读、连一连”,“照样子,说一说”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五)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18 、浪花

  我浪花

  笑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

  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等方法。

  “观察法”是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探究精神。

  “随机点评”“激励”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点评和激励,这些评价方法能及时沟通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调控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部编版匆匆教学设计优秀2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对于散文的教学,我们当以“诵读与感悟”为主,引领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思考,读出散文的意蕴。同时,借助文中特点鲜明的语句特点进行练笔,引领学生体会文字表达的优美,逐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读、悟,理解文本表达的意思。

  2、以改变文本形式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3、结合练笔,学习语言文字表达,切实感受时间的匆匆流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世间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用各种方法,将其留在自己身边。可是有一样东西,却无法挽留——过了就是过了,一去不返!那是什么呢?

  出示课题《匆匆》,谁能谈谈“匆匆”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匆匆呢?又是谁感觉到了时间的匆匆呢?

 二、感受文意

  1、大家了解朱自清吗?谁能说说?(简单介绍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课文:朗读课文,认读字词,识记要求会写的词语。

  2、检查阅读情况:

  (1)认读词语:头涔涔泪潸潸伶伶俐俐徘徊(出示课件)

  (2)默写词语:挪移蒸融(指导学生书写)

  (3)读完了一遍课文,谁说说初步感受?(用一个词语表达感受)

  二、默读课文:要求用心去读,思考怎样读出文章的情感?

  (1)学生默读。

  (2)找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听,然后给出评价)

  (3)指导阅读:写第一句的时候,作者心里高兴吗?从哪里能看出来?所以,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呢?

  (4)出示课件: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想知道答案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心情)——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猜测、想象——该怎样去读呢?)(将文字改变成诗歌的样式,找两个学生配乐再读。)

  (甲)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合)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甲)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乙)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甲)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合)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5)“三种事物的变化”和“我的日子变化”有什么不同吗?这是一种“对比”的方法!作者用三种美好的事物对比自己的日子一去不返的凄凉,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你能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一句话吗?

  三、尝试改写:

  1、同桌尝试改写倒数第二自然段。

  2、练习合作诵读。

  3、找学生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四、读完了这两段,谁再来谈谈你对文章的.感受?生活中,朱自清先生在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呢?

  且听下回分解——下课!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以阅读的方式初步感受了朱自清先生对于时间无情流逝的哀伤。那么,他在那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呢?

  二、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品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是在多大年龄的时候写得这篇文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朱自清先生写作《匆匆》一文是1922年。当时朱自清先生24岁。此时,恰值“五四”运动落潮之际。作者失望于现实,其心情苦闷,彷徨已不能自己。但作者彷徨而不消沉,他依然执著地追求着。他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作者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于是作了《匆匆》一文,呼吁要振作精神,惜时奋进。

  (2)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3)以自己的阅读,表现作者的情感。

  2、阅读第三自然段。

  重点品读: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1)读了这一段,你能感受到什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间都在流逝)

  (2)而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啊!面对这样的匆匆,你有什么感想?用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3)这一段用了一种修辞方法,是什么?能试着写写吗?(出示课件)

  的时候,日子从里过去;的时候,日子从里过去;时,便从过去;

  3、是啊!时间就这样匆匆地离我们而去。正如清代钱鹤滩的《明日歌》所写的那样:

  (课件出示)

  (1)齐读:

  明日歌(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简单交流。

  (3)找学生读。

  三、感受文本特点:

  1、齐读最后一段。看一下第一段,有什么发现?

  2、同时,整篇文章没有出现具体的时间,都是在写作者的xx。虽然如此,文章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匆匆”来写,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四、用一句话,记录下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作业: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