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这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境。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风景转瞬即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文后附“阅读链接”,分别选取了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鲁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关于此文的论述及注解,两则材料都挖掘了课文的深刻内涵,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由于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有差异,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还要借助课外资料及课后“阅读链接”,帮助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会写“澄、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
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聚焦鲁迅,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结合上一课《少年闰土》,谈谈对鲁迅的了解。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好的故事》,进一步了解鲁迅。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上课伊始,勾连前一篇课文,交流对鲁迅先生的初步认识,为本节课进一步了解鲁迅,体会其精神境界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发现障碍。
(1)从课后习题一切入,回顾五年级“古典名著”单元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2)学生默读课文,猜测词语意思,理解不了的先圈起来,跳过去。
(3)交流:你跳过了哪些词?
2.分组解词,渗透方法。
(1)第一组词语:石油、膝踝、奔星、萍藻、荡漾、虹霓、皱蹙、参差。
正音后理解词义,在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借助注释、对比猜想、联系生活经验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2)第二组词语:乌桕、伽蓝、澄碧。
随句子一同呈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3)第三组词语:泼剌、奔迸。
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
3.辨析结构,指导写字。
出示“澄、漾、萍、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字都包含“三点水”,但结构不同。教师范写“澄”“藻”,学生书写,投影展评,复写。
4.示范带读,读通难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画起来。
(2)读后交流:哪些句子比较难读?学生提出比较拗口难读的句子,教师带读,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本文写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遣词造句仍留有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痕迹,为学生走近文本带来了重重障碍。一一排除费时费力,自主清扫又有难度,应渗透方法、分层处理,既体现梯度,又省时高效。另外,本环节还安排了写字的指导,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写字练习”的要求。
三、再读课文,初识“梦境”
1.寻找依据,辨识“梦境”。
(1)了解主要内容:这个“好的故事”写的是什么?(梦境)
(2)寻找“梦境”依据: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汇报交流。
(3)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中描写“梦境”的段落。
2.自读自品,初感“梦境”。
(1)交流自己做梦的感觉。
(2)发现“梦境”的特点:学生从文中找词语形容“梦境”,教师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3)学生自读,思考: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默读课文3-9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4)交流: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对“梦境”的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梦境”的依据,梳理文本脉络,整体感知“好的故事”,从而把握课文的基调。设计时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让学生自读、自品,交流对“梦境”的初步印象,这是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前提。
第二课时
一、聚焦比喻,由文入“梦”
1.温故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境?
2.聚焦比喻:出示第4自然段,读后交流:在鲁迅的眼里,这个梦境像什么?(一天云锦,万颗奔星)
【设计意图】鲁迅梦中的场景乍看光怪陆离,学生难以聚焦。如果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既可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奋感,又能指引学生思维的方向。此环节由概述梦境的第四自然段入手,巧妙地抓住了两处比喻:“一天云锦”“万颗奔星”,这正是打开“梦境”的密钥。
二、品读词句,想象赏“梦”
1.想象“梦境”的画面。
(1)看视频资料,发现“云锦”之美:图案丰富、色彩绚丽。
(2)寻找“梦境”中如“云锦”般丰富的图案:学生再读3-9自然段,圈出梦境中“美的人、美的事”。
(3)重点指导品读第五自然段: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①发现省略号,感受画面之丰富。
②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③交流想象的画面,感受画面之美。
④学生配乐朗读,读中体会。
2.感受“梦境”的色彩。
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导品读、想象: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1)圈出这一段中带有颜色的景物,交流。
(2)读表示“红”的词语,感受色彩的绚丽。
3.体会“梦境”的变幻。
(1)学生自读,发现描写“梦境变幻”的语句。
(2)交流,教师点拨:抓住“解散、摇动、扩大、融合、退缩”等关键词,借助插图,感受梦境变幻之多;抓住“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想象仿说“()织入()中”,感受变幻之趣。
(3)学生朗读,感受“变幻”之趣。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环节由“云锦”“奔星”两个比喻切入,引领学生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关注文本内容的同时,也关注言语形式,通过层层深入的想象与品读,学生将梦境的美好与作者语言的精妙,“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三、借助资料,逐层解“梦”
1.生发疑问,产生阅读资料的需要。
(1)过渡: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境,鲁迅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呢?
(2)读第一自然段,发现鲁迅的忧愁、苦闷。
(3)聚焦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关键词,再度生发疑问。
(4)梳理、归并关键问题:“昏沉的夜”和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有什么特殊含义?
2.借助资料,理解“昏沉的夜”。
(1)阅读思考:学生默读“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资料,思考“昏沉的夜”的特殊含义。
(2)补充有关鲁迅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的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于“昏沉的夜”的理解。
(3)学生从“阅读链接”的第二则资料中提取关键词,体会鲁迅的心境。
3.借助资料,理解“好的故事”。
(1)引发思考:身处“昏沉的夜”,他的梦为何“美丽、幽雅、有趣”呢?
(2)学生默读“阅读链接”,从中提取关键,体会“梦境”的含义。
(3)学生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批注新的理解,交流批注。
(4)指导朗读最后两段。
4.小结学法,课外运用。
梳理归纳“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后迁移,借助资料阅读本单元的后两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
【设计意图】鲁迅的深刻,对于初次接触其作品的小学生而言是难以“走近”的。本环节从学情出发,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生发对资料的需要,然后适时引入资料,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教给学生借助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课外运用,将语文要素通过阅读实践转化为语文能力。
【板书设计】
好的故事
美丽
昏沉的夜优雅希望
有趣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07-04
故事教学设计02-27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03-13
《春天的故事》教学设计03-29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07-12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05-13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08-01
《鹿和狼的故事》经典教学设计11-13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03-20
小班故事《好饿的小蛇》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