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位置与方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概念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远些,进一步了解东、南、西、北等方向名词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东、南、西、北的具体位置,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在实际情况下学习。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上、下、左、右、前、后等的学习中,未能很好地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根据自身的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难点: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连一连。
48 × 2 32 × 5 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
160 ÷ 2 240 ÷ 5 的第一个数!
96 ÷ 3 80 × 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
直接写得数
1. 40÷2=650÷3=980÷4=680÷4=
2. 720÷4=800÷6=720÷4=230÷6=
3. 600÷3=160÷40=23×30=50×12=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从熟悉教室或类似的环境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层次,通过折纸的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材要求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再组织交流进一步明确各自特征。第三层次,把这两种图形特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相互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感知并初步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学生对抽象的图形认识往往空洞不感兴趣,课堂上“无意注意”占有一定的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想到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引导他们观察直观的图形及动态演示、操作,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图片。
师:老师拍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你们愿意通过自己的观察来找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吗?
2.揭题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以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思维也随之活跃。)
二、探索新知
1.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交流说一说)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学生说,电脑演示)通过验证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确实相等
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得出:
4个角都是直角
(课件演示,验证长方形对边是否相等。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亦能更轻松,自主地获取知识。)
⑷小结:我们把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想,认真验证得出了长方形的特征。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正方形的特征吗?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汇报。
(学生掌握的不止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这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本领,小组学习探讨,解决新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师: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填写实验报告表)
4.教学长、宽及边长。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们把它们称为边长。
5.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与宽等长,或长方形的宽延伸到与长等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理解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和书写方法.
(二)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笔算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思维过程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投影出示)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整十数除法的口算.
1.口算.(找个别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60÷30 80÷20 180÷60
450÷50 240÷40 720÷80
540÷90 420÷70 280÷40
2.在下面的括号里能填几?
30×( )<200 40×( )<270
(30乘以6的积最接近200,又小于200,所以括号里填6.)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40×( )<270,括号里能填几.(强调“”)
全体同学独立完成下面各题.
30×( )<61 40×( )<84
70×( )<270 80×( )<330
20×( )<48 50×( ) <140
3.请两名同学在小黑板上笔算下面的题.
36÷3=12 35÷8=4……3
订正时要引导学生去比较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36÷3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有商.
35÷8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大,所以试商时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同学边回答,老师边用投影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60个同学去参观航空模型展览,每20个同学编成一队,可以编成几队?
分析:已知有60个同学,每20个同学编成一队,要求能编成几队,就是求60里面有几个20,用除法计算.
60÷20=3(队)
师:请把自己是怎样想的说一说.
(60里面有3个20,所以商3)
师:它的除数20是一个两位数,像这样的除法,叫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样的式题也可以写竖式笔算.书写格式与用一位数除是一样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理解,计算这种除法时,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被除数是60,就是6个十,除数是20,就是2个十,60除以20,就是6个十除以2个十,怎样想?(2个十和几相乘等于6个十.从乘法口诀“二三得六”可以找到2个十和3相乘得6个十.所以,60除以20,商是3.3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即60的个位数0的上面)
答:可以编成3队.
做一做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同学在作业本上做,几名同学写在胶片上)
没有什么问题,订正后出示例2.
例2:200÷30=6……20
师:请同学试做,自己做完后,可以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然后请同学回答,这道题商在什么位置上?说一说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类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除数是两位,就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被除数的前两位比30小,说明20个十除以30商不够1个十.(也就是在十位上不够商1)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想200里面有几个30,也就是想几乘30的积接近200又比200小,6乘30的积是180,接近200,而且余数比除数小,所以应该商6.(完成板书)
做一做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首先想一想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订正以上三题后,引导学生讨论: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时候,该怎样除?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投影出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法则”
请同学对照“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法则”类推出除数是整十数,应该怎样除.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巩固反馈(投影出示)
思考题.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下面的题.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0=6……28
500÷□=7……10
(2)20个少先队员收了160千克苹果,如果每筐装20千克,还差2个筐.原来有几个筐?
要求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做完以后,可以讨论、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学生在做练习时,老师巡视批改,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关键是要掌握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作业:看书第41、42页.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习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一内容的口算和用一位数除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笔算的算理与口算基本相同,因此,本节课教学新知识之前,要充分复习旧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试做、讨论理解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除法的算理,从而可以为下面学习的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好基础.
本节课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使新知识得到巩固,最后安排了思考题,使有余力的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和展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借助游戏,趣味教学。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学时我以翻牌游戏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巧妙地把游戏过程转化为比较小数大小的研究过程。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学习兴趣高涨,既领悟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上的共享,学习上的共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3、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精讲多练是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这节课涉及的每个练习都体现在“精”字上,针对性强。通过小熊商店、小猫商店、小狗商店的购物活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巩固练习更加突出了练习的有效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在黑板上贴出两组正方形卡片:□□ □□□)
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那么你觉得哪个整数大?为什么?
预设
生:我认为右侧的整数大,因为两个整数比较大小,要先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师分别在两组卡片中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大?
(学生猜测大小)
师: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地衔接,有效地了解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探究新知
1、探究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出示教材82页三个文具店的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重点说一说每种商品的价格,并说一说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预设
生1:从图中我知道了这是三家文具店,店中有很多文具,而且价格都不一样。
生2:我知道了奇奇文具店中的橡皮是1.80元,也可以写成1.8元,表示1元8角;文具盒是4.90元,也就是4元9角。
生3:我知道了丁丁文具店中的文具盒是5.10元,也可以写成5.1元,表示5元1角;橡皮是2.00元,也就是2元。
生4:豆豆文具店的剪刀是4.25元,它家的橡皮和前两家的橡皮是相同的,但是价格却不同,是1.90元,也就是1元9角。
……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那么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探究、同桌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4.9元比5元少,5.1元比5元多,所以4.9元<5.1元。
生2:4.9元=4元9角=49角,5.1元=5元1角=51角,49角<51角,所以4.9元<5.1元。
生3:4.9元是4元多,5.1元是5元多,4比5小,所以4.9元<5.1元。
……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啊!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他们。
2、巩固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淘气想买橡皮,去哪家文具店买比较便宜?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进行比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最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得有条理些。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8元和1.9元都不到2元,丁丁文具店的橡皮是最贵的。1.8元=1元8角=18角,1.9元=1元9角=19角,所以奇奇文具店的橡皮最便宜。
……
3、回顾,验证。
师:要想知道□.□和□.□□的大小关系,可以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
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助手。
师:要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翻?(先翻开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一样,再依次翻开小数部分)
学生翻开的整数部分都是9。
师: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么应该怎么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谈话引入
师:我们班有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的同学吗?
师: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平时谁来照顾你们呢?生活费从哪里来呢?
师:有一位亮亮同学,他的父母也到城市里去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奶奶,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跟亮亮的生活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谈话,拉近了所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亮亮和奶奶八月花了745元,八月节余了多少元?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左边的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阅读图上的文字信息,初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和贡献。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右边的情境图):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后将图中的数学信息一一列举出来,并解读每条信息的含义。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问题):谁能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叙述一遍?
请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好之后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生将列出的算式呈现出来,并将自己的想法向全班汇报。
预设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求八月节余了多少元,首先得求出八月收入了多少元,即800+185,再从总收入里面减去花掉的钱,列综合算式为800+185-745。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题方法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先用父母寄回的800元减去八月花去的钱,再加上奶奶的补助,即可求出这个月节余多少钱,列综合算式为800-745+185。
(4)明确运算顺序。
师:这两个综合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预设
生:这两个算式都没有小括号,只有加减法,所以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的。
师:在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之后,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水到渠成之功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解决问题: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1)出示题目,独立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钱,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
(2)尝试理解,集体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示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课件出示教材上的示意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③全体学生照样子画一画,明确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
(3)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请学生根据刚刚的分析和理解,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强调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小括号的用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的读、写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以元、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初步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利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悟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和写、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一)引入课题
师:刚才在纸盒上看到的数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有所不同,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
(二)认识小数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在哪见到过小数?
师:看来小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师:仔细看,老师是怎么写的。有人说小数的模样很特别,一眼就能认出来,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数里有个小圆点。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像这样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别小瞧这个小数点,作用可不小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微课学习)
(三)反馈微课学习内容
你对小数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理解小数
(一)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数具体表示多少钱吗?
师:有了这个经验,那1角用小数怎么表示呢?(板书:1角=0. 1元)1角除了用0. 1元表示外,如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元呢?请同学们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知识,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
生:1角=1/10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元等于10角,1角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是1/10元。
师:1角等于1/10元,1角还可以写成0. 1元,那也就是说1/10元和0. 1元是什么关系?
生:相等。(师板书:1角=1/10元=0. 1元)
课件展示把1元平均分成10份,1角是其中的1份,是1/10元,也就是0. 1元。
师:那么3角呢?写成分数和小数又是多少元呢?
生:3角等于3/10元,等于0. 3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1元平均分成10份,3角就是其中的3份,所以是3/10元,也就是0. 3元。
师:7角呢?学生汇报,课件展示。
(二)探究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如果老师把它变成一条长1米的线段,怎样找到1分米、 4/10米、 0. 8米呢?先独立思考完成探究单,并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生:这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是1分米。
生:1分米可以写作 1/10米,还可以写成0. 1米。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米等于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分米就是其中的1份,可以写成1/10米,也就是0. 1米。
师:4/10米呢?0. 8米呢?学生汇报展示。
三、 总结概括,引申提升
(一)归纳概括,领悟一位小数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小数和分数有一定的关系,谁能找到这种关系,并试着说一说吗?(板书: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二)引申提升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都是小于1的小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大于1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师:亮亮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的话是多少米呢?
生:1. 4米。
师:这里的1. 4米是如何得到的?下面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如何把这1米4分米变成1. 4米。小组讨论,现在开始。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填空
1元2角=()元7元8角=()元
4米7分米=()米10米3分米=()米
(二)在数轴上找到下列各数的位置
(三)小数点的故事—感悟道理
通过小数点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在学习上要细心、不可马虎,在做事方面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特点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因此,画一画、拼一拼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能感受图形的特点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还能回顾所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积累活动经验。
1、在对比操作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与数据的联系。
教材110页2题中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宽之间有2倍关系,这是它们能拼成正方形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用两个长和宽没有倍数关系的长方形拼一拼,求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再用两个长、宽之间有2倍关系的长方形拼一拼,求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通过对比,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操作引向图形的特点与数据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
2、重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图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印象,能利用所掌握的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问题,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两组)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让学生拿出长和宽没有倍数关系的两张长方形纸拼一拼,并计算出能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拿出长和宽有2倍关系的两张长方形纸拼一拼,并计算出能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3、比较以上两组长方形纸所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的两张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第二组的两张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正方形?
(第二组长方形纸的长是宽的2倍,所以当2个宽拼在一起时恰好等于长,就会拼成正方形)
5、说一说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
6、结合刚刚计算出的图形的周长,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7、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怎样测量?
8、系统整理这一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示把知识点表示出来。
⊙综合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4千米=()米
5厘米=()毫米70厘米=()分米
(2)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进率。
(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高级单位乘进率除以进率低级单位)
设计意图:对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地掌握。
2、借助一组图形复习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请你找出下列图形中的四边形。
(2)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哪些图形是四边形的。
(3)找出这些图形中特殊的四边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设计意图:对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学生清晰、牢固地掌握其特征,为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复习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3页11题。
下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单位:厘米)
(2)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列式解答:(10+5+5)×4=80(厘米)
4、完成教材114页16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解题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这是求长方形的周长的问题,但是这个长方形是靠墙角围成的,所以只要算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可以了。
(3)列式解答:8+6=14(米)
设计意图: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将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理解两次比较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真精神,在这堂课上咱比一比看谁棒!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哪个量是单位“1”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喜欢吃青菜吗?那咱到农民伯伯的大棚里看一看,(课件出示情景图。)
(1)仔细默读这段情景。
(2)谁能大声读一遍。
2、你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4、导入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探究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5、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表示题里的.数学信息与问题?
6、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开始动手做。
7、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8、做完之后,想一想然后在组内交流:(1、)你是选择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2、)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分别以谁为单位“1”的量?
9、全班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1、讲解分享:大家讲的真好!小精灵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愿意分享吗?我们来仔细的分享一下:
分析与解答分享:
五、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习三16页的3、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做一做”1、2题,完成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观察、体验,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带秒针的实物钟表(或钟表模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家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吗?每年的晚会都有中央的一个场景: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主持人和现场的观众都会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新年到!!!
谁知道,刚才我们倒数的5、4、3、2、1,用的是什么时间单位?(秒)
以前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时、分)
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秒。
2、板书课题:秒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学情
1、关于“秒”这位新朋友,你有什么了解吗?谁能说一说。
2、看来,同学们对“秒”并不陌生,但也不够熟悉。下面,我们一起重新来认识“秒”,真正地和它交一回朋友。
(二)认识“秒”
1、出示钟表,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那根针是用来表示秒的?
强调:钟面上有三根针,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2、提问:“秒针”怎样计时的呢?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强调: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板书)
提问:秒针走3小格是几秒呢?8小格呢?34小格呢?
3、提问:钟面上除了小格,还有大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那么,秒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呢?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强调:1大格里有5小格,秒针走5小格就是5秒。所以,秒针走1大格是5秒。(板书)
提问:秒针走2大格是多长时间?5大格呢?9大格呢?
4、提问: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呢?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强调:钟面上1圈有60个小格,秒针走1圈就是走60个小格。所以,秒针走1圈就是60秒。(板书)
(三)感受1秒
1、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那么,1秒究竟是多长时间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2、体验1秒钟
(1)闭上眼睛仔细听钟表的“滴答”声。指出: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学生跟老师做拍手练习。指出:每拍一次手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3)学生跟老师数数。指出:每数一个数字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4)眨眼睛。指出:每眨一次眼睛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5)学生观察老师走路。指出:老师每走一步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1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用1秒,眨一次眼睛用1秒,走一步路也是用1秒。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吗?谁愿意说一说?(1秒很短暂)
3、认识秒的价值
谈话:短短的1秒,滴答一下就过去了,似乎是很短暂的。但是,1秒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猎豹捕食的时候,最快时速可达130千米,每秒36米;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个家庭用3个月;光每秒大约跑30万公里……了解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想法吗?(想不到1秒可以做这么多事;1秒钟也很有用,我们要珍惜时间)
强调:同学们,短短的1秒钟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
4、联系生活
(1)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儿用到过秒,或者见过与秒有个的事情或东西吗?强调:发射火箭倒计时10、9、8……;过马路的红绿灯;开运动会赛跑等,秒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认识秒表(教科书第3页下边秒表图)
(四)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设问: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2、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钟面。
3、提问:秒针走一圈经过了多长时间?(60秒)分钟有什么变化?(走了1小格,就是1分钟。)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秒”这位新朋友,并探索出了“一分=60秒”。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2题(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提问:1分钟能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做一做,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如写汉字、写数字、摸脉搏、跳绳、走路等)
汇报:1分钟大约可以写20个汉字,写40—60个数字,脉搏跳动70次左右,跳绳120下左右,走路100米左右……
3、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体验15秒)
(1)教科书主题图中的三项活动,逐一完成。(汇报:深呼吸5—8次,扔纸飞机15次左右,由1写到15——20左右)
(2)另选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做一做,汇报。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有了秒,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1、当堂作业:练习一第1、2题,填在课本上。
2、课外作业:练习一第3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简单的集合”。
《数学广角》内容的增设,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
二、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演示:一天呀,猪八戒收到一张请柬,他打开一看: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第二天,天还没亮,猪八戒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忙忙赶往瑶池赴宴。可
是从早晨一直等到晚上七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提问:这是怎么回事?
时间可以怎样修改?
19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它与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记时法。(揭示课题:记时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猪八戒赴宴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一课的学习。
二、认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
1.电视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8:00 金色童年
11:15 七巧板
12:00 儿童英语
13:00 六一剧场
17:00 动画城
17:30 中国动画
20:30 银河剧场
提问: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转换成生活中的时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种时刻。
2.比较两种记时法
(1)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
(普通:前面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用1-12这12个数表示时刻)
(24时:用1-24共24个数表示时刻)
分别给它们取个合适的名字。你为什么起名叫24时记时法,不叫25时或26时呢?
(2)两种记时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中午1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为什么相差12小时呢?
【播放课件】夜里12时——中午12时——夜里12时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设计让学生直观地整体感受到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
(3)你喜欢哪种记时法?(清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分成两组辩论)
小结:其实,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一场小小的辩论会,旨在让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中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巩固
1.24时→普通
看到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你能很快用普通记时法来表示吗?
A新华书店营业时间表
B火车票南通→南京 王老师到南京开会,他准备乘坐从南通开往南京的火车,他下午几点前到南通火车站比较合适?
2.普通→24时
小组内相互出题。
A每人在作业纸上出一道题。
B同桌先商量一下正确答案。
谁愿意来考考老师?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反应比老师快?
3.你知道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吗(3时)
4.判断
(1)丁丁:19时,我在吃早饭。( )
(2)玲玲:我每天6:40~7:00读英语。( )
(3)冬冬:今天3时,我们班与三(2)班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 )
【设计意图】老师考学生、学生考老师,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四、拓展
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时的呢?
【播放课件】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到外面去打猎,晚上回到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
后来,随着影钟、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记时工具的发明,记时也越来越准确。人们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23时到1时这段时间为子时,1时到3时为丑时,然后依次是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机械表,电子钟,石英钟,原子钟,人们对记时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意图】介绍记时法的演变过程,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
自我评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 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 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 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 (1+16)×2=34(分米)
拼法二 (2+8)×2=20(分米)
拼法三 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 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 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 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 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 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材
(一)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
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
(三)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的发挥习题的作用。
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
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2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24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热】06-28
【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3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3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5-25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热门】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