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说课稿汇编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数学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幼儿中班下《比较轻重》。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在《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幼儿的身边取材,虽然幼儿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个认知,但对于怎么比较还处于具体抽象的状态,结合本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具备主动积极的特性,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是浅显的,零碎的,因此通过此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也符合《纲要》中所提出的选择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二、说活动目标:
1、 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 、 正确运用语言表述物体的轻重。
三、说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难点是会正确运用语言表述物体的轻重。
四、说活动教法学法:
《纲要》中指出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本着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力求达到合作探索式学习的活动过程,我精选了以下教法。具体是:
1、提问法——————在师幼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还给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2、师幼互动法—————在这个环节中,充分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此外,除了运用到以上的教学方法外,我还穿插运用了自主探索法,示范法等活动加以结合,使幼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使用多种感官通道探究问题,深入观察,有利于幼儿的经验形成。
2、 操作体验法——————它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活动中,亲自操作,亲身体验。有助于幼儿更好的理解活动内容。
五、说活动准备:
(1)天平
(2)雪花片、积木、乒乓球和玻璃珠等。
(3)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
六、说活动过程:
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卫老师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体验:老师和幼儿抱一抱比较轻重,一个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实情境导入让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孩比大人轻,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至此,至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玩比轻重的游戏。'
二、活动中探索:比较物体的轻重的多种方法。
(1)先出示两个书包,"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书包,小朋友猜猜,这两个书包哪个轻?哪个重?"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准确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这时请孩子将书包提一提,孩子会发现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从而得出结论:大书包大,但是轻,小书包小,但是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这时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3)操作中提升:卫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四组操作材料,第一组:玻璃球 乒乓球和葫芦。第二组:玻璃球 乒乓球和葫芦 。第三组:雪花片 积木 螺丝配对。第四组:雪花片 积木 螺丝配对。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在整个活动中卫老师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卫老师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省领域中下《比较轻重》。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中班数学说课稿 篇2
说活动意图:
带着亲近和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开展了此次数学《找到的春天》的活动。数学活动比较抽象,枯燥,幼儿难以理解和运用的。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同时逐步地愿意亲近数学喜爱数学。用多种途径学习感知和体验数学。找到数学知识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数学的探索兴趣和认知发展。
说活动目标:
1、 在看看、说说、做做中,尝试数一数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
2、 从不同的现象中把握春天的季节特征。
3、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思维抽象概括能力。
说活动重难点:
尝试数一数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操作材料包。
说活动过程:
一、再现情景:(PPT1-PPT3)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寻找春天,那请你告诉大家你找到了哪些春天的朋友?
教师根据幼儿说的进行小结归类:
1、当我们找到小蝌蚪、蜗牛、蚯蚓、鸭子和刚孵出的小鸟,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2、当我们看到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越开越大,嫩嫩的小草越长越高,树叶发芽了,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3、当人们脱掉了厚厚的冬衣,换上了轻便的春装,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二、观察图片:(PPT4)
它们都是怎么排列的?和我们以前数数时看到的东西排列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数得准确呢?
小结:我们在数这种圆圈式(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时,一定先要确定一个起点(可以去观
察它们的不同特征出发),之后记住它的位置后,逐个数到起点前一个物体为终止点,这样我们就不会重复数也不会漏数。
三、尝试操作:
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粉色的花儿越开越大,蝴蝶围着花朵翩翩起舞,小蝌蚪也在找自己的妈妈呢,鸭司令带着小鸭们去池塘游泳,现在你们去找一找春天的朋友,你们能帮忙数一数吗?
幼儿操作要求:
1、数一数分别有几朵花、几只蝌蚪、几只鸭子?
2、数好后圈出相对应的数字。
3、和同伴说一说你是用怎么样的方法来数的?
四、分享交流:
1、有几只蝴蝶未在花朵旁边?有几只蝌蚪在找妈妈?鸭司令带着几只小鸭在游泳?你是怎么样数出来的?
小结:原来数这样圆圈式(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时先要观察它们的特征是否一样,我们可以先找出不同特征的物体(比如方位、大小、颜色等),可以从它先数,逐个数到起点前一个物体为终止点。
2、出示没有任何特征的圆圈式排列:
这些刺猬一样吗?那这些特征一样的物体,我们又该怎么来数呢?
小结:像这些特征一样的物体,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先用手指按住一个物体作为起点,再往下数,数到手指按住物体的前一个作为终点;也可以用做标记的方法进行数,这样就能做到不漏数、不重数了。
说活动延伸:
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是围起来的,碰到的时候要试着数一数,看小朋友能不能数对。
说活动反思:
春天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季节,所以几乎每门课中都有关于春天的内容。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活动中孩子对排列顺序似乎也明白了很多。作为老师,除了教给他们知识外,还得关注他们的思想。要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引导观察发现实物有规律地交替排序,并能讲述出排列的规律。根据中班孩子认知特点及发展水平。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中班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课内容是《比较高矮》一课,教学对象为: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比较高矮》在幼儿园中班数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设计这堂课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中,把幼儿知识和发展其智力两个要求同时加以体现。
中班幼儿认识高矮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三点:
①掌握高矮的概念并能运用;
②学会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
③知道高矮的相对关系。对思维的训练要自始至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其与知识学习相辅相成。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教学设计思路: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进行高矮的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的学习,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的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在这里,我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高矮活动的体验。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获得一些具体的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这节课的学习我力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领悟比较的方法,进行有序而且有条理的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
除教材提供的情境外,我有联系到生活实际。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我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主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线进行教学。
初步预示了本课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我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提问法、演示法、游戏法等教学法等;学生采用了观察、讨论、合作、竞赛尝试、互评。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渴望。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让几位小朋友上讲台上来对比高矮。我把事先准备好瓶子展示给学生看,让幼儿看着瓶子说说他们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这样就减少了原来的课堂中教师的多余的讲解、示范,而且真正促进使学生由被动学内化为主动学。
当学生开始真正关注他人的时候就会逐步想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就会在自己的内心行成迫切心情。自己高吗?自己会长高吗?等等一系列问题,这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要部分,为了较好地实现并完成本次课的学习目标,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分层次推进。
第一,以兴趣为主来调动学生,先从身高进行入手,为了让学生清楚高与矮关系,利用瓶子展示给学生看瓶子的高矮
第二,然后我利用“猜猜那支笔长”的游戏,引导幼儿体验到事物比长短或比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的比较方法。随后又引出,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一端对齐后再比较的特殊情况: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的方法。
第三、探究性(延伸教学)
我们学习了《比较高矮》,——使幼儿能熟练区分物体的高矮,这一部分可以设计让幼儿来找找可以比高矮的物体,这样活动能使幼儿更感兴趣,形式也更活跃。第二部分是学习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幼儿学习直接比较上,幼儿兴趣极高,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刻,这样课的内容不会过多,又可以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来理解,老师也可以进一步指导。如果小朋友们都想长高的话,我们就要合理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自身能力,多吃菜。
中班数学说课稿 篇4
活动目的: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1或少1的关系。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活性灵。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6张蘑菇房子图片。
2、1-6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
3、小猴、小熊头饰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
4、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6的点卡一套/人。
5、标有1—6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
6、故事《住宾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拍手游戏:“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
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讲述并表演故事(助理教师配合故事表演)
1、讲述并表演故事后提问:
(1)熊猫说2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5号的邻居,5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6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2、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1)2的邻居是谁呀?(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
得出结论:2有两个相邻数是1和3;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
(2)提问:a、那么3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4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3、幼儿自主探索3、4、5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二)复习数字1-6。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6。
(三)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2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1是2的相邻数,3是2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1、给黑板上的数字找相邻数。
2、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1-6其中一张数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问你,ⅹ的相邻数就是ⅹ和ⅹ?”。。。。。。活动结束。
附一:故事《住宾馆》
小动物们去旅游,来到了森林宾馆,要在宾馆休息。熊猫负责给小动物们分房子。熊猫把所有动物的房子都分好了,贪玩的小猴很晚才赶到。小猴跑到熊猫面前说:“我的钥匙呢?”熊猫管理员拿出了钥匙笑眯眯地说:“在这儿。给你,你是2号的邻居。”小猴一听:“2号的邻居我知道,不就是3号吗?拜拜!”不等熊猫把话说完一阵风似的就跑了。
小猴拿着钥匙来到了3号房,可是3号房里面好象没有锁,小猴正纳闷,开门一看,呀,里面住着一只大老虎,可把小猴吓坏了,赶紧关上房门。小猴想:“一定是熊猫管理员搞错了。”可是熊猫管理员说2号的邻居有两个,不只是3号。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原来1号才是自己的房间,从此小猴知道了原来2号有两个邻居,一个是1号,一个是3号。
小猴子刚找到自己的房间,小熊又拿着钥匙来找房间了,小熊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了,小熊只知道自己是5号的邻居,可是5号的邻居是谁呢?这下可把小熊难坏了。最终还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了5号房的邻居。一个是4,一个是6,可是两个房间,到底哪一个是小熊的家呢?结果用钥匙一试,没有打开6号,却打开了4号,小熊的家原来是4号房,从此小熊也知道了,原来5号的邻居有两个,一个是4号,一个是6号,它自己住在4号房间。
目标: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情感)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认知)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认知)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能力)
中班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课题及设计意图
今天的课题是《得数是6的加法》,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之后,进一步学习数的加法运算。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他们这种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我在设计《得数是6的加法》时,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认知目标:使幼儿学会利用6的组成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
2、 能力目标:通过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3、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幼儿对数的运算的兴趣以及大胆表现、积极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根据6的组成进行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知道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四、教法
采用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指导幼儿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五、学法
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按照心理学常识,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因此,上课一开始进行复习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
很多加减法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最能干,(点出复习题)最先做出老师出的这些题,好吗?在这种刺激下,人人都想当老师眼中的小能手,兴趣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这是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这是复习6的组成。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可爱的动物图片群和插入声音的播放,激发幼儿学习新知的欲望,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得数是6的加法。这是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图片,发现数量关系,学习5+1和1+5,初步引导通过组成计算得数;然后出示4+2和2+4两个算式,让幼儿摆弄小棒探索得出4+2=6和2+4=6,再脱离小棒的帮助通过组成计算得数;最后直接出示算式3+3=让幼儿利用组成计算得数。 本课的难点是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感知具体事物的数量,引导幼儿填空,找出另一个加数,再过渡到利用6的组成想出另一个加数。
本课通过图片和实物的观察和操作,来感知得数是6的加法;然后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得数是6的加法;最后通过提高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最后,对于说课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我也是处于摸索阶段。我今天和大家交流,探讨,只是一个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中班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示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坑”若干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塑料框。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捡石头!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大家可能挑自己喜欢的颜色,形状的石头。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2.幼儿操作——铺石头
(1)谈话引入。
大家捡到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提出几点要求:
①要把“坑”填满。
②不要用太多的胶水。
③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找伙伴帮忙。
(3)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开动脑筋——拼石头
(1)抛出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正好有坑没有铺好的,该怎么办?
(2)幼儿再次操作
(3)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拼在一起铺平地上的“坑”。
(4)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四)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这种形状。
【中班数学说课稿汇编六篇】相关文章:
2.中班语言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