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5-28 08:14: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1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复习学过的0—9几个数。

  2、教师讲故事。

  通过教师讲故事,引出9认为它最大,就骄傲自满了。让学生想办法对,用所学过的数字,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比9大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并说说从中发现什么。)

  2、指名学生利用挂图数数。

  3、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的9个学生和1个老师共是10人。

  4、利用现场人数进行教学。

  (首排8人,再加上2人,就等于10人)

  5、利用学生的双手进行教学。

  6、利用尺子进行教学

  (小黑板出示尺子)

  7、教学书写10。

  (1)教师书写10示范。

  (2)完成课本第65页的写字练习。

  (3)写给同桌看,互相欣赏。

  三、课堂练习。

  1、把10枝铅笔任意的分成两份。(指名学生回答如何分)

  2、玩游戏。

  (1)、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应对一个数字,使两个数字的和是10。

  (2)、教师先拍手,学生拍的次数与教师的次数和是10。

  3、完成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完成课本第65页1-3题。

  指名板演,教师抽出个别做得不太好的来讲解。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什么?这节课快乐吗?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评课:

  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0,就一个10,应该说内容是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但是在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气氛很高,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对10的认识、和10的组成及10以内的数字结构。

  本节课的亮点。

  一、教材处理得比较好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复习到新授到练习都过渡得自然,在新授部分,教师通过观察挂图、现场人数、自己的双手等活动进行教学10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切身认识10;在练习部分,教师也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有分铅笔,有玩游戏等练习,练习的多样性,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认识新学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处理得好。

  评价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在这节课的评价中,教师发挥了评价的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学生参与度较高。如在学生答对题时,给予掌声鼓励;在学生表现得不错的时,教师很自然地竖起拇指给予表扬鼓励或是奖励小红花;在一些地方,如学生书写10时,写得不是很好,教师不是一口否认,而是挑个好看点给予表扬,再要求学生回去要认真练习写“10”。我认为这些评价是非常恰当、合理的。不像一些课堂整节课的评价很少,或是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就全班同学鼓掌齐说:你真棒或你真厉害。这样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弄得物极必反。

  三、数字故事导入,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在两部分使用了编故事进行教学或练习,我认为,这样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还通过故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9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大很大,看不起别人这种骄傲自满的不良习惯。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较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素质包括:语言、板书、演示、智慧、评价等。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良好素质在于他的语言、智慧、评价等这几个方面。整节课教师的语言生动,富有激情,可谓跌宕起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做得也很到位。教师的组织能力也较高,从整节课的开始到结束,教师都能自然应对,不管是学生答对还是答错,教师都能做出恰当的处理,在分组齐读10的组成时,教师不断地竖起拇指,表扬这组好点,那组好点,形成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最后齐读10可以分成5和5,教师的一个手势,更是把课堂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充分体现出了教师具有较高素质。更像一位台上的表演家。

  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

  一、游戏练习形式虽好,但是要注意练习的秩序,教师只有把握住课堂的秩序,才能使游戏练习为课堂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出练习的巩固作用。如教师拍几次鼓,学生就应对拍几次才能和老师的凑成10,在中过程中,全班同学应对,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在练习10的组成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色笔分成两个数组成10,在这环节中,我认为,当学生分完了,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法,多让学生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肯定的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享受的劳有所获的感觉。这样学生更会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在课的最后,教师可为今后的学习更大的数留下伏笔。如:今天我们学习了10,那么同学说说还会不会有比10大的数呢?-------------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些内容。

小学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article/

  ( 1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3、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小学数学说课稿3

  说教材。

  能制定较为完满的教学方案,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前提条件。这主要包括:

  介绍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说课中教者首先要阐述所备、所上的数学课在整个的一节、一章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课时教学内容。这是由数学教材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所决定的。

  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

  说说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俗配,按计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

  说教学程序。

  程序是否合理,符合认知规律,也是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标准之一。数学说课中的教学程序有点近乎教案上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教案过程自己能清楚的可不必都写出来,而说课中不谈清楚,别人不一定都了解,详略、繁简不同;教案上重视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而说课介绍重视教学环节的次序和方式。备课只要备出是什么,说课不但要说是什么,还要说说为什么,让别人接受信服,内容构成不同。说教学程序,还得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说教法。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主要方式。这是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比如,教学思路和策略上,可以选择目标教学的方法,尝试教学的方法,发现教学的方法,阅读自学的方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等;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选用题组呈现或一题多变的方法,投影、录音的方法,教具模型演示的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由实例列算式抽象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方法,比较对照、区别异同的方法等等。指导学法方面,有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有组织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方法,有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安排学生操作、演示的方法等。叙述教法和学法,要注意坚持使教法学法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不是为了翻花样,图形式花哨。

  说课练习作业的`安排和板书设计。练习作业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犹如工业生产中的“产后服务”。说课就要谈谈是如何安排练习作业的,比如从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从层次上逐层深化、拾级而上;从数量上适度适量,紧凑而可以完成等等。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板书要醒目突出,具有内在合理性,要让人体察到教学的“序”,这就有必要在说课中予以陈述。当然有些数学课的板书并不都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也可不必说。一般数学说课材料都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准备,但也不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总得有详有略,有的部分突出一些,篇幅多点,多说几句。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评价标准各要素的含义及比分

  ㈠教材分析15%

  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涵义: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刚刚学到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讲解这段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5分

  ⑵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涵义:确立教学目标,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目标、思维能力目标及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尊重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目标要切合实际,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确定目标的依据要具体阐述。5分

  ⑶重点、难点及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

  涵义:重点、难点确定准确。确定重点要联系教学目标,确定难点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阐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意义。5分

  ㈡教材处理10%

  ⑷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涵义:针对本节内容,阐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对掌握本节内容有哪些不利因素,重点应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对策。5分

  ⑸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涵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在处理本节内容时,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教学材料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的调整,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的协调发展以及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体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特别是对材料的安排,内容结构上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5分

  ㈢教学方法分15%

  ⑹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涵义:阐明本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依据,要达到什么目的。5分

  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

  涵义: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内容、学生实际,要灵活、实用。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立足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脱离教学实际,体现用性特点。5分

  ⑻学法指导

  涵义:通过教学,将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科学的学法指导是智能发展目标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5分

  ㈣教学手段10%

  ⑼教学手段新颖

  涵义:教学手段一般包括:图表、模型、投影、录相、计算机等。提倡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阐明本节课上课时所用教学手段,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5分

  ⑽实验教具、电化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演义是恰当的应用这些手段,明确这些手段的作用及见解。5分

  ㈤教学程序30%

  ⑾新课导入

  涵义: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能积极思维,配合教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教学。5分

  ⑿新课讲解

  涵义:阐明教师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讲的内容按怎样的程序进行处理,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重在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怎样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师的任务重在“导”字上,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切实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做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10分

  ⒀反馈练习

  涵义:练习可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阐述练习题的来源,练习题的功能,练习题的操作,练习题的变化。练习要有目的,有成效,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当。所选练习题要体现出层次性、系统性、联系性、针对性。5分

  ⒁归纳总结

  涵义:本节结束后,要总结哪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如何总结,如何将本节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5分

  ⒂板书设计

  涵义:这里的板书是指就这节内容,如果是在上课时,你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板书设计布局要合理,能反映一堂课的梗概和黑板上所出现的主要内容。5分

  ㈥教学基本功20%

  ⒃语言

  涵义:语言要清晰、简练、确切,讲话的速度要适中。5分

  ⒅板书

  涵义:这里的板书是指教师在说课时所写的板书,字数一般不得少于30个字。板书要醒目,字迹要工整、美观、大方,设计要合理。5分

  ⒅教态

  涵义:教师在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动作协调。5分

  ⒆教案

  涵义:这里的教案是指说课的教案,说课的教案要体现说课的原则,集说课内容,上课内容于一体,项目要全,重点要突出,说理要简明扼要,设计合理。5分

小学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小学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今天我上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教材27页的内容。

  2、教材简介《标准xxxx》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这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例1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为以后学习统计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能过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

  (3)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5、教学难点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能过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教具二、教法学法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为后面的统计教学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分类整理的意义课件出示两个书架:整理前的书架整理后的书架问题:如果要看《365夜故事》,你更愿意从哪个书架上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二)分类计数认识象形统计图

  1、借助情境进行分类出示例1

  2、选定标准分类计数按形状进行分类

  3、动手操作表示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

  。4、认识象形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回答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5、研讨其他标准再按颜色分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出示教材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反思

  教材,的,标准,说课稿,教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6

  一、设计理念:

  在变化无穷的课堂里,到处充满着课改的气息,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主动发展。本节课我就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变教师角色由单纯的指导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给孩子一个自主发现与创造的空间,使他们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产生不断学习的内心需要。

  二、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对周期排列规律的了解,我充分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图形循环的规律。

  三、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1、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彻底理解图形中的循环规律不是易事。因此教学方法的思路体现是:教就是为学服务的,教法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思维具体形象等特征,

  采用游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氛围。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各抒几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1.激发兴趣,体会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规律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找规律系列活动展开,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4.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六、教学过程:

  (一)、引出规律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最会学习了,那么是男同学厉害些还是女同学呢?我们做个小小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考考你的记忆力"老师这有两组数字,男同学记第一组,女同学记第二组,就给你们三秒钟的时间(课件出示第一组:235169836473第二组:346034603460 )

  师:女同学为什么很快的记住数字,而男同学却在规定的时间内没记住呢?(女生说说她们的发现,当学生说到有规律时,师应加以表扬。)

  师:真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原来你们发现了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感知规律

  1、合作交流,探索规律。

  最近小东家装修了新房子,想请大家去做客,你们愿意吗?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下小东设计的墙壁装修图,他设计的图案既美观又有规律(出示课件),到底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4人小组在活动中探究吧。首先请看活动要求,指名读一读。(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4人一组。 2、用学具一袋里的图形按照小东家墙面的图案摆一摆。 3、小组内说一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谁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找出了什么样的规律?指名说一说。

  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观察出一些规律,可有些同学却很迷茫,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索这幅画面,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首先横着看(板书:横看)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接着我们再来竖着看,(板书:竖着看)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如果斜着看又有什么特征呢?(板书:斜看)

  师生小结:大家都发现了每次都是第一个往后移动,其他的图形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排列的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我们班的同学真棒!同样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了不同的规律,看来学习需要有心人。

  2、独立思考,巩固规律。

  小东家的地板砖更漂亮,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排列规律。

  ①(课件出示出地板砖的图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先看看每行都有哪些图形,再看看每行颜色的排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

  ②汇报规律。(循环排列的规律)

  ③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三)、运用规律

  1、排一排。(准备头饰:1、2、3、4)

  同学们,今天我们探索的循环排列规律大家都懂了了吗?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咯!请4个同学上来按顺序排好,运用我们刚才学的循环排列规律,接下来该怎样排了呢?请4个同学商量一下迅速排好。(全班判断)再接着又该怎样排?

  2、画一画。

  大家可真了不起,看来今天的知识学得不错!请翻开课本115页画一画和做一做,仔细观察,找到规律后,在课本上做一做。

  集体订正,展示学生作业,并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3、找一找。

  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规律的图形?

  (四)、创造规律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些事物排列的规律,也用找规律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老师给每对同桌准备了一张白纸和一些图形,同学们要先想好怎样摆才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再把设计好的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创作出美丽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五)、拓展规律

  1、出示小知识:语文中的数学

  2、请同学说说其中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横看竖看斜看

  循环排列规律

  七、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学目标设计为: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分为“引出规律→感知规律→运用规律→创造总结→拓展规律”五大环节。其中,感知规律和运用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中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能有效的突破关键和重点。整节课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与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又通过组织学生“拼摆与粘贴”,渗透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摆出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交流中学会一种又一种图形移动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同时又尝试在前面的基础上迁移性地创造出更多新的规律,比如顺着循环,倒着循环,顺时针循环。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这一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很多做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在第一次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够理解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合作学习没达到预期目标。这时候,作为教师,应该再次强调活动要求,并指导学生再次合作学习。但由于缺乏教学机智,没能把每个教学环节落到实处,而是在教师的包办代替下进行教学。其次,教学语言组织不够简练,重复,停顿,使课堂教学不够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我虚心接受,努力改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最后,衷心感谢在这次活动中给我帮助的领导和老师们,谢谢,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7

  翻开《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的具体目标中赫然呈现着对计算教学的要求,这些目标是分学段来制定的,但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目标,还需要我们来理解细化。

  我在参加希望杯比赛的时候,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起始课——《分桃子》,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范畴,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选择这样一节有挑战性的计算课,源于自己的好奇和好胜,都说计算课难讲,都说算理讲不清,我就是要试一试。热情是有的,但接下来的探寻之路却让我感慨万千却也收获颇丰。

  一、读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掌握其竖式的写法。“例1”中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之后“试一试”中的3道竖式除法题目旨在对“例1”的内容特别是竖式的写法进行巩固练习;“例2”中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时有余数,主要解决除法的基本运算思路问题;之后的“试一试”中首先呈现了4道竖式题目且要求估算,前两道是对例题的巩固练习,后两道则是要求学生在探索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独立尝试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试一试第2题”重在应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懂学生。

  学生虽然已有除法竖式的基础,但现状是他们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存在很大困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层楼”的形式,那其实并不是笔算,而是在口算出结果后改写成笔算的一种形式,在运算思路上与笔算完全脱离。

  因此教学时重在从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上入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课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体验基础上建立表象,并逐步抽象成笔算除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标

  基于以上的两个“读懂”,结合课标中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②结合情境,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一分等活动,亲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理的探索发现过程;

  ②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结合起来,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探索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难点是理解算理,正确规范地书写竖式。

  四、读懂课堂

  总的来说,关键在“算理”,这是计算教学的本质,也是大家都众所周知的。

  但却总是在实践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试讲这节课前,先听其它老师讲了一节,她的整个课堂是这样的:“复习口算——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呈现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展示计算方法——教师讲解算理——学生练习计算并演板——再次讲解算理——再次练习反馈”。

  我注意到学生们都准备了小棒,看来老师是有意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但整节课中小棒形同虚设,学生根本没有碰一下。在课后研讨的时候,该教师的解释是由于一名学生出现的错误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预设,所以打乱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节较为失败的课让我对自己来讲这节课有了更大的心理负担,眼见为实,原来算理这么难讲啊。

  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试讲,我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旨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但课上起来也并不顺利,操作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练习时发现有学生不理解算理,教师便开始“走回头路”,结果整节课结束教学内容只进行了60%多,这让我很是郁闷,曾一度想放弃“分小棒”的环节。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听了师兄的这节课,他的课堂就没有让学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来迁移讲解了笔算的“算理”,这样的计算教学节省了时间,学生似乎也理解了。还有一位师姐是这样讲的,她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并没有让学生汇报展示,而是用电脑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列竖式。和我的不太一样,我是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请了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分的过程,让下面的学生说过程,同时教师板演竖式的呈现过程。我这样的方法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乱。课后研讨时我们总结了3种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师兄的方法——结合口算;②师姐的方法——先分再列竖式;③我的方法——动手实践、语言描述、抽象竖式三者相结合。从大家的反应来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没有做课堂后测,我无法看到到底哪种方法对学生的理解最有帮助,但是在我的内心还是倾向于自己“三结合”的方法。

  之后我又进行了一次校内的试讲,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学习了师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竖式,因为这样课堂看起来不乱,但课后研讨时同事们的批评之词铺天盖地。为此我翻阅了人教版的相关教学内容,也是借助“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现的很清楚,这让我对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组又组织了两位师姐再来讲这节课,她们俩的方法正好一个是“借助口算”,一个是“先分再计算”。课后我们进行了后测,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完全正确率还不到30%,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思:究竟什么是“算理”,怎么这么难讲?

  通过研讨和寻找理论帮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算理的.缺失,难以支撑算法的牢固。《课标》在计算教学上提出了“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理解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我大胆的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又一次尝试了“分、说、写”三合一的方法,效果显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有所进步的。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算法要总结吗?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又要再次寻求帮助:轻算理重算法会使教学失去计算所赋予的教学功能,重算理轻算法又无法达成扎实的计算技能。《课标》将课程目标分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两大类,如果片面理解课程目标,那必定是在两个误区间来回走动。因此,算理与算法两者不可偏颇。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初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在计算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本质联系(算理就是计算教学的本质联系),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颇,但要先算理后算法。

  有了这样的理论引领,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试讲,以及最后的现场比赛,就越来越得心应手,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是我目前为止所行走的最远的地方。

  五、反思升华

  回想和学生一起研究算理的过程,我深感:计算教学,特别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的切身体验。因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导致计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学起来枯燥必将引发学生失去可持续学习发展的张力。这就要求计算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构建有利于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经历计算过程、体验算理、感悟算法。

  1、在语言描述中体验算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用数学语言综合描述,把具体的感知通过语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这个抽象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算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算法。

  2、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算理

  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计算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探究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算理。现代教学论的认为,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新课标虽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但重视学生的数感发展,计算教学时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自主体验算理、理解算法。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苏霍姆林基语)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不能怕操作费时,只有让学生 “做数学”,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动作发端”(皮亚杰),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时机。

  这就是我的计算教学之路,基于自己的实践、思考、学习、反思的过程,在过程中成长进步,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小学数学说课稿8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及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猜”

  创设:老师能一下子“看出”练习题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情境,与学生做练习计算的'费时费劲对比,让学生知道可以用“看”的方法,判别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能判别的方法是看什么,怎么看?

  2、自主探究————“探”

  ⑴给学生自由的猜想与讨论:

  看什么?(分子)怎么看?

  (分母)(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⑵过程分两块:

  一探一发现:

  是在学生发现发看分母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到底看分母的什么特点?(老师必要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探索中获取新知:一个分数,分母中含有2或5两个质因数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二探二发现:

  让学生在再举的例证中检验、修改得出一个分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

  学生参与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精神。

  3、引伸问题————“引“

  讨论⑴:

  为什么一个最简分数,分母除2和5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反之,这个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

  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讨论⑵:

  一个最简分数里所含的质因数2、5的个数与它化成小数时,所得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

  这题仅做为课后的思考题,让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延续拓展到课外去,使学生永保一颗求索的心。

小学数学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习。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练习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同时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法做了铺垫。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买风筝”的生活情景,接着用“迁移类推法”“引导发现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生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那我们一起到风筝小店去选一选自己喜欢的风筝吧!紧接着我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及单价,让学生说说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

  本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设计熟悉的“买风筝”活动为背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易于激发童心童趣,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出示例1。每个蝴蝶风筝3。5元,买3个要多少钱?

  我让学生说说例1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算出结果,并记录自己计算的过程。

  我发现有些学生用3。5+3。5+3。5的方法,还有些学生用3元乘以3再加上5角乘以3元,得出结果再把角换成元,还有些学生用35角乘以3,最后把结果再换成元,更有些学生用3。5乘3的竖式进行计算。我让这些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进行展示。

  接着我让学生比一比,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知道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再展示学生列竖式中不同的对位方式,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要先按整数乘法来计算,所以列竖式时是末尾对齐。再让学生运用乘法竖式计算做一做的题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我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差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而同步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例2。

  1、出示算式:0。72×5,引发学生思考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了,你又应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引导概括: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得到72×5=360,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积不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并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3。5×3的积是一位小数,0。72×5的积是两位小数?从而得出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关。最后再让学生与同桌说说小数乘整数列竖式时应该怎样去做?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我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在思考中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反复的思考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中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题。

  我安排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并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提高题。

  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力。我安排了《练习一》第1题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拓展题:

  《练习一》第2、3题。

  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难度,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洁明了,能清晰的再现教学过程。

  【说小结】

  本课教学,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 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

  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

  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小学数学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教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对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他们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这就为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难点: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通过平移认识“平行线”

  活动1:我将让学生用铅笔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当我看到学生是这样移的`时候,我将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问学生:“平移前后的两支铅笔有什么关系?”估计有学生回答:“平行”;我将及时给予赞许,并板书。

  (结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平移后的两条直线组成平行线。)

  2、画平行线

  活动2:这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将直接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以及用两个三角尺画平行线给学生看,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动手画一画,用两种画法画平行线。这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并判断平行线

  活动3: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用纸折出一组平行线,这拓宽、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估计学生会折出以下这些情况等等,我将以其中一种折法作为例子直接演示来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平行线,随后让学生判断自己折出的一组线是否平行。这能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论: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活动4:找一找。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以下两道题目,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第一道题目是……,第二道题目是……。随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操作,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增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83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运用运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二、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回顾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得数能约分的要约分。有了知识的积累,紧接着出示4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这样,我就很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说“大家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各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2:在指导学生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我重点抓住两个环节,第一、正确理解题中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表示月季花和杜鹃花的面积的分数都是把花园的面积看作单位“1”,在求草坪面积的时候,则要把1当作被减数参加列式计算。学生在小组交流基础上,

  预设学生的答案一:可以用单位“1”,减去月季花的面积14 ,再减去杜鹃花的面积13 ,剩下的就是草坪的面积。 1 - 14 - 13

  预设学生的答案二:先算两种花一共占花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再用单位“1”减去两种花所占的几分之几,可以得到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1 - ( 14 + 13 )。

  第二、探索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及顺序。在例2列出算式以后,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这是由于学生已经能计算两个异分母的加法和减法,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解决更复杂的计算问题,能积累计算经验,发展计算能力。通过对算式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加减混合运算是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算式。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和顺序,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在在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和方法的基础上计算“练一练”里的5/9+2/3-2/5,学生可能出现分步计算或一次通分计算两种方法。前一种方法适宜多数学生,因为按运算顺序可以分两步计算,而且每一步计算都是两个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与例1是衔接的,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一种方法把三个分数同时通分,计算可以快一些,学生中有能力采用后一种算法的应该鼓励。第二题让学生先思考把哪个量看做一“1”,然后启发学生列式计算。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

  (四)、反馈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

  内容?成果的篓子中又装了什么新“果子”?说说看?

  2、谁愿意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评价: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小学数学说课稿14

  在进行了充分的教材分析以及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情况调查后,我设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知道数和字母相乘的简单写法。

  学体会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培养符号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块:

  1.情景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哪里?”这时大屏幕会出示FC,M,CCTV这三个带有字母的地方的图片。学生会非常快速的回答出这些地方的名称。

  “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些地点的名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告诉他们。看到这些特定的标志——字母的组合。就会认出这些地方。

  “是啊,生活中这些特定的字母代表着特定的地方。其实字母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有关字母的数学课堂,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词“字母”的情境中,同时最后又从生活中回到数学课堂,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新的小朋友——丫丫和妞妞,仔细阅读她们的对话内容,你能解答妞妞提出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出4岁,“你是如何列式求出这时丫丫年龄的?”顺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开始一问一答的形式,黑板上会板书:

  板书:

  妞妞(岁) 丫丫(岁)

  1 1+3

  2 2+3

  3 3+3

  ┆ ┆

  8 8+3

  ┆ ┆

  18 18+3

  ┆ ┆

  “照这样列举下去,还要写多少?”学生一定会认识到还要写很多很多,“那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明、概括的方式表示出妞妞和丫丫的年龄呢?请大家先讨论讨论,然后再试着写一写。”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试着写出表达方式后,我会有意挑选几份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

  (1)妞妞(岁) 丫丫(岁) (2)妞妞(岁) 丫丫(岁)

  (20) (20+3) (年龄) (年龄+3) 或( ) (妞妞的年龄+3)

  (3)妞妞(岁) 丫丫(岁) (4)妞妞(岁) 丫丫(岁)

  () (+3) (a) (a+3)

  这四种表示方式我会逐一出示,因为这些表示方式实际上是有层次性的,出示一种我会让学生分析一种,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意识到第四种方式既简明又概括。“今天我们就用a表示妞妞的年龄,a+3表示丫丫的年龄。”

  “a表示妞妞年龄时,可以是哪些数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是1、2、3等等很多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这里可能没有将a的取值与实际情况相联系,“a=200可以吗?”相信这时有部分学生一定会意识到现在人还不能活到200岁,“据了解,人的最长寿命也就是100多岁,所以这里的字母a能表示的数是有范围的。”

  “a+3除了可以表示丫丫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有了前面自主书写表示方式的和后边分析的过程,学生应当能看出a+3可以表示丫丫比妞妞大三岁。“也就是说,a+3还表示丫丫和妞妞年龄上的`关系。”

  接下来是代入求值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的过程。

  “现在根据丫丫和妞妞年龄的关系,只要知道妞妞的年龄,就能算出谁的年龄?”

  这时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妞妞23岁时,丫丫多少岁呢?

  当a=23时,a+3=23+3=26(板书)

  “经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用字母不仅能表示数,而且含有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至此,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讲授完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采取一种比较开放式的问题导向,让学生经历自主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优越性。]

  下面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运算的简写方式。

  先出示一个铅笔盒及其单价,再出示3个铅笔盒,“列式表示出这3个铅笔盒的总价钱。”学生可能会列式9×3或3×9。接着出示5个铅笔盒,15个铅笔盒,让学生列式表示出铅笔盒的总价钱。这时出示密密麻麻的一堆铅笔盒,,“买这么多铅笔盒需要多少元?”如何列式?学生自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列式。“你知道买x个铅笔盒需要( )元吗?”,“9×x或x×9”“ 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

  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例1对于a的取值的考虑,学生应该会说出x可以表示很多数。“x=5.2可以吗?”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x的取值也是受限的,只能是自然数。

  “像9×X、X×9这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数学上还有更简洁的写法”。这时大屏幕会出示阅读材料:9×x或x×9可以写成9·x或x·9,也可以简写成9x。1×x或x×1可以简写成x。随即会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完成下面3个小题:×6=,s×1=,t+t+t=。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采取了自行阅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提取重要数学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习

  1.首先是一系列关于存钱罐的问题,通过不同情境的出现,让学生练习了关于含有字母的简单的四则运算。本练习的最后一题将两种运算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练习的梯度性的目的。

  2.这道练习题是“神奇的盒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输入与输出的数的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道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题的设计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爬坡”的感觉,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其实有挑战性的才是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妞妞(岁) 丫丫(岁) 9×3

  1 1+3 9×5

  2 2+3 9×15

  3 3+3 9×x=9x

  ┆ ┆ 2n+2b=2(n+b)

  8 8+3 3b-n

  ┆ ┆

  18 18+3

  ┆ ┆

  a a+3

小学数学说课稿15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计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它改变分数的分母与分子,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进行科学的验证,培养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猜想和动手验证,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

  教法: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

  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以下内容:

  1.创设情境

  片断一

  师:我们班有男生多少人?女生呢?,你能说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吗?

  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35:40。

  师:你们认为这个比还可以……

  生:化简单一点。

  师:具体说说你的想法。

  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5,得到7:8。

  师:你怎么想到除以5的?

  生:因为35和40的最大公约数是5。

  师:说得很好!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7:8,最简单了吗?

  生1:是,因为7和8已经是互质数了。

  生2:互质数就只有公约数1了,因此它是最简单的比了。

  师:说得好!这里的7:8,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

  生1:就叫最简单的比。

  生2:我认为应该叫最简单的整数比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时还可能出现小数或分数的比,也是很简单的。

  师:你们大家都同意吗?那我们就把这样的比称为最简单的整数比。你能再说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吗?

  生:2:3、1:2、8:9……

  师:对于最简单的整数比,你们都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1:首先前项和后项必须是互质数。

  生2:那前项和后项就必须是整数。

  生3:其实,它还是一个比。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12:18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12和18有公约数6。

  师:那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个比进行化简,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对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反思:以班中男女生人数为新知的切入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同时放手让学生利用新知去尝试解决把一个比化简,体现了在做中学的理念。

  片断二

  师:你能说说刚才的化简,用了什么知识?

  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就可以化简了。

  师:要是给你一个分数或小数的比,你觉得还能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要将一个分数或小数比化简,必须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整数比。

  师:说得真好,还用上了转化。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把一个分数比或小数比化简?谁来说一个分数比?

  生::

  师:再说一个小数比?

  生:1.8:0.09

  师:那,咱们先来试一试。

  ……

  反思:对于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确实有些难度,但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化简比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更主动。

  片断三

  师:谁先来说说你的想法。

【小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6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08-10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08-15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02-04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06-11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12-12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11-28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02-27

小学数学说课稿 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