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汇编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第二节,七年级上册是学生接触地理的开始篇,而上册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又是本册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如何开好头,突破难点,抓住重点,真正让初一新生不对地理学科产生畏难情绪,是我们说课赛课的意义所在,我今天的说课题目,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相比旧的试用版教材删掉了气温与我们一个框题,其它内容基本没变,现教材框题一是气温的变化,框题二是气温的分布,相比老教材更清楚直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二者是从不同角度来讲气温,都是为今后气候及分区地理气候做铺垫,本节内容上承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下启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承上启下地逐步学习气候要素,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先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况,接着再学气温和降水,最后归纳到气候的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后归纳总结,反过来又让其知道气温与降水就决定了世界气候的分布状况。
2、框题一的教学,教材从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两方面讲述,其中,绘制与阅读气温曲线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今后考点之一,必须认真动手绘制,避免学生一看就会,一绘就错,教材重点在于培养能力,让学生从感性的生活到理性的读绘图,该知识点与生活非常贴近,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学会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知识生活化,站在地理的角度看问题,学习终生有用的知识。另外,框题二的教学,其内容涉及本节重难点,等温线内容比较抽象,可结合前面的等高线、等深线概念,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手拉手形象比喻等温线,由直观到抽象,初步形成等温线的概念,高低温中心的学习则可分散难点,结合后面山顶气温垂直分布教学,新教材等温线图比以前更复杂,而且还增加了更多的文字说明,解决好了这个难点,那么接下来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学生通过等温线图就一目了然,通过小组探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就非常清楚的得出高低温的分布区,不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例如不要忽略图的名称,特别是图例的阅读,注意图中颜色的深浅代表不同的气温等,再如红色20℃主要在赤道附近,绿色-10℃主要在南北极区附近等等,对于教材新增的1月与7月气温图,我想编者是为了适应课改,更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入的,只不过是把地图册中的两幅图引入书中而已,没增加文字内容解读,反而减少了文字叙述,只是多了个活动设问,看编者趋势意图,是着重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增强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更多读图析图,善于从图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从中归纳知识点,教师可适当引导析图,不过,不可解读过细,要因材施教,以免增重学生负担,至于气温的垂直分布,则可结合旅游爬山来教学。
3、本节内容,教材分别从气温的纵向变化与横向分布两方面来阐述,顺序是从气温的时间变化再到气温空间的分布,二者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按教学常规应2~3课时完成,因比赛的统一完整性,要求压至一课时讲完,故临时我调整其内容顺序,先探究气温的分布,再探讨气温的变化,利用学生精力集中的前十分钟,突击直入比较抽象的重难点,如世界气温的空间分布与等温线的学习,然后再探究与日常生活较近的气温日变化与年变化等等,头重脚轻,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来说,是完全可以用一节课教学的,当然,大多数班级还是要从教材顺序学起,循序渐进,由日常的生活地理开始,在感性的气温日变化基础上,再理性的学习气温的时空分布,这样或许能更好的逐步理解。
二、学情分析
1、我校的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可以说都是名校挑剩下的孩子,高不成低不就,比起城里的学生,似乎素质低了点,因为父母忙于生计,疏于管理和辅导,比起真正山里的农村同学,似乎又没有那种厚道朴实劲,受电脑及社会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管理起来比较头痛,在学习习惯上很不好,很多同学虽然进入初中学习地理了,但连小学的自然基础知识都不具备,跨入中学大门,立即就接触地球地图、经度纬度,加之空间抽象思维能力极差,自信心在地理学科上受到一些打击,好在通过慢慢的接触学习,特别是我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结合热点新闻,狠抓地理图册的阅读与探讨,注重传授其读图的方法,以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其知道地理学科中地图的重要性与实用性,现在基本上对地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虽然同步训练作业不佳,但是大部分同学对地理还是比较喜欢的。
2、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身心发育普遍具有表现欲强及好奇性与叛逆性等特点,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个性比较强,喜欢哪个老师,就对其所教课程感兴趣,还普遍喜欢地理中的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对于什么地理奥秘啊、玛雅预言等等,更是在课堂中讨论积极发言踊跃,但是对气候、经济地理等方面知识非常反感,故此上课时应穿插一些其感兴趣的知识活跃气氛,特别是要做好导入,抓住其好奇的心理,引入探究教学,但对气候与经济等方面知识,我们也要逐步指导其认真完成同步训练或看图填图等,为的是慢慢磨练其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地理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虽是初一新生,教师可放手让其自主探究,增加讨论的时间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能力,慢慢学会从图中归纳总结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天中最高(低)温的出现时间,知道北半球一年中海陆各自最高(低)温出现的月份及气温年较差的概念(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3)能说出世界气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普遍规律(4)了解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知道如何测定气温(2)学会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并能说出其规律。
3、情感目标 了解温室效应的危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初一新生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年变化曲线绘制与解读
教学难点:等温线的判读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日常学生学习困惑得出的。
四、教学方法
1、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我主要采用情景设问引入法,拿《后天》案例图片来讨论,进行探究性的教学,这比陈述性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兴趣,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根据案例设问,抛出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自主学习交流探讨,最后相互发言辩论,找出最佳答案,教师在后适当订正引导,补充讲解极少。
2、对于基础稍差的'班级,我组织学生看《后天》DVD十分钟左右,激发其学习兴趣后,利用PPT课件的高效率,结合教师讲解与小组自主合作探讨发言,依教材顺序教学即可,教师对二者都可灵活交叉使用课件与传统板书、版画结合教学。
以上教法根据学生基础选用,前者自主合作结合学案,后者课件结合学案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反馈
一、导入
3分钟~10分钟
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吗?看过电影《冰川时代》没有?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部非常震撼的美国电影《后天》,展示图片或播DVD。
看气候灾难图片或DVD影片
用震撼的影片或图片吸引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
25分钟
左右
一、气温的分布
如果不爱护环境,后天终将来临,那么世界什么地方温度高,什么地方温度低呢?我们要想科学地了解气温的高低分布,就必须先知道什么是等温线及气温的单位符号。
1、等温线的教学
(注意:高低温中心可结合后面气温垂直分布的山顶补充讲解)
2、气温的水平分布
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注意: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不可解读过细)
3、气温的垂直分布
都知道非洲很热,为什么山(乞力马扎罗山)上竟有冰雪呢?引出山顶气温低的探讨
4、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海拔
二、气温的变化
1、平均温与温差概念
阅读如何进行气温的观测
2、气温的日变化
学生总结:一天中,最高温及最低温的出现时间。
3、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海陆冬夏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年气温曲线又该如何绘制与解读呢?(注意:比较讲解寒、温、热三地年较差大小的规律)
1、手拉手做等温线游戏
2、看图3.17~3.20小组探讨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
3、看图3.18发言辩论爬山到底是越爬越冷,还是越爬越热?
4、探讨发言:我们夏天为什么上午不去游泳?什么时候又该放寒暑假呢?
5、小组活动:绘制解读3.14~3.15年气温曲线图
1、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了解世界高低气温的分布,从而引出等温线的教学。
2、气温的水平分布是低纬度气温高,为什么低纬高温的非洲山上竟有冰雪呢,从而引出气温的垂直分布。
3、由感性到理性,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冬冷夏热,那么如何科学地了解某地冷热的变化呢?让学生生活问题地理化
4、海陆冷热可结合前面同纬海陆差异解释为物理性质不同
三、总结
2分钟
左右
1、气温的分布(略)
2、气温的变化(略)
优生组长总结,教师补充订正。
锻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练习
10分钟
左右
1、完善导学案中练习
2、男女对抗问题抢答
分男女生或小组各自积分抢答
用其争强好胜的心理分男女生抢答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2、气温的水平分布
3、气温的垂直分布
4、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气温的变化
1、平均温与温差
2、气温的日变化
3、气温的年变化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指导思想:
本课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并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材分析
滚翻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低年级的滚翻以最基础的滚动、前滚翻动作为主,活动形式接近生活,具有自我保护的使用价值。低年级的滚翻教材虽然只是一些简单易学的动作,但是它是学习较复杂技巧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强化运用动作进行自我保护是本课的主要目的。障碍跑是在快速跑中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若干个障碍的运动项目。练习障碍跑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
3、学情分析:
(1)上课的对象:初一女生(24)人
(2)学生特点:
a、由于学生年龄小,兴趣迁移比较快,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安排了趣味性和灵活运用的运动形式调动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b、由于初一的学生以前都没学过前滚翻,技能基础比较差,各方面的素质也相对比较弱,因此我选择了前滚翻这个教材。
4、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使95%的学生说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和知道动作的基本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60%以上学生前滚翻时动作能做到比较正确的、协调的。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的重、难点:
前滚翻的重点:蹬脚用力、团身紧、速度快
难点:头后部、颈、肩、背、臀、依次触垫。
障碍跑的重点: 锻炼学生的奔跑跨越和攀爬能力。
难点:协调地越过每一个障碍物的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讲解、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
2、重复练习法:有利于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和巩固动作技术。
3、分层教学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4、辅助练习法:降低动作难度,使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游戏竞赛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热身:
1、教师的教师带领学生成一路纵队,利用场地器材进行蛇行跑、侧并步跑、后踢腿跑的练习,教师用语言提示学生进行换动作
2、热身操:结合教材的`内容与特点,着重活动学生的头部、颈部安排了以下准备活动:(头部、颈部、肩步、上肢、俯背、踢腿、手腕脚踝运动)
组织:学生成四列横队,教师先示范再用口令带领学生一起练习,在这部分配上音乐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
3、《高人矮人》反口令练习,因为技巧练习需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
知识拓展一:前滚翻
1、提问学生有没有学过前滚翻,并请一位学生出来示范动作,教师纠正动作,并讲解示范动作。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是,蹲撑、提臀,两脚稍蹬地,同时屈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颈、背、腰臀依次触垫前滚,当滚过背时,两手迅速抱腿跟上体,成蹲撑姿势。
重点:蹬脚用力、团身紧
难点:头后部、颈、肩、背、臀、依次触垫。
2、教师演示: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哪个物体滚的远?设下疑问让学生去思考
3、“看谁滚的圆”,低头、含胸、收腹、两手抱小腿的滚动。每位学生练习5次,
在做练习时把老师发的纸夹在下巴下,在练习中学生可能把身体打开,没收紧,通过反复练习解决重点中的团身紧,教师巡回并及时指导。
4、“低头看天空”主要是有些学生可能会没有提臀,我就安排了这个内容,在做练习向学生重复动作重点与难点,特别强调向前滚的速度一定要快。在做练习是学生可能会滚不过去,或者是动作不圆滑,因此我设置了垫子的坡度,降低动作要求,使练习过程中得到一个顺势的力,每位学生练习5-7次,解决教材的重、难点,也使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并且组织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让学生练习时充当好另一角色——“小老师”,也降低了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进行纠正。保护与帮助:保护时,单膝跪于练习者侧前方,一手扶其臀部,帮助前滚翻。每小组分发了学习图片,使学生更加明确动作要领,帮助更好的掌握动作。
5、讲评动作后再示范一次,主要是强化学生建立正确动作,及时的纠正错误,让学生再进行练习,每位学生练习5-7次,使动作更加的完美。
6、找2名学生,动作好的与还需要提高的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知道动作要领,找出值得学习的地方和还需要改正的地方。
7、学生进行分层式练习,有坡度与没坡度的垫子,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选择,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8、表演或是自主创新,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展示。
知识拓展二:障碍跑
1、素质练习:(1)摆臂练习(听教师的掌声节奏)(2)高抬腿各20次一组,主要是为了充分的活动各关节,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2、讲解过障碍物的技巧,如:爬、钻等。方法:爬垫子——跑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沙包投准——[摘下红旗(最后一次)]——绕过标志杆快速跑回到原点。
3、组织练习:自行设计过障碍顺序,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路纵队站起点线后,各组根据自己组排的器材顺序进行,在终点绕过标志杆后跑回与第二人右手击掌后站队尾,依次类推,看哪组时间最短。在第一次试练之后进行调整,第二次试练之后进行三次计时跑,看哪组时间最短,当在第三次计时跑到终点的时候每人拿一枚红旗回来。
评价、总结
1、放松:跟随音乐《幸福拍手歌》来进行放松
2、对本次课做个小结,对学生的表现做简洁的评价,收放器材,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四、预计练习密度:
40%左右 平均心率:130-140次/分
教学器材:大垫子5块,小垫子4块,体操凳4张,标志杆4根,跨栏架4副,筐4只,小红旗24枚,沙包24个,录音机1台
组织图形:
(垫子) (体操凳) (跨栏架) (筐) (终点)
学生学习图片
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蹲撑、提臀,两脚稍蹬地,同时屈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颈、背、腰臀依次触垫前滚,当滚过背时,两手迅速抱腿跟上体,成蹲撑姿势。
重点:蹬脚用力、团身紧、速度快
难点:头后部、颈、肩、背、臀、依次触垫。
障碍跑组织图形:
(垫子) (体操凳) (跨栏架) (筐) (终点)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二)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质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贯穿始终,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4、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 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 新课引入
创设学习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或把铁块和铝块用纸包住。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进行单位换算。接着解释水的密度含义: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 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 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写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大纲对原电池的原理作了C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用途;
能力、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处理
一、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其中原电池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便于教和学,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采用实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如在实验中要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用电流表、小闹钟、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略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除实验外,还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运动情况,这样可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辅助教具:计算机、实验仪器及药品等无论运用哪一种媒体,都不能让其仅起着教师讲课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学生“享受”现成结论,而应使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
导课:引入一个医学小故事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课件模拟拓展1、启发学生从图4—24中归纳出原电池的用途。
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出课题。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以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信息,阅读有关的资料···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材仅以图示简要介绍了原电池的用途,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资料,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后。
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教学过程2、设计“水果电池”整合小结两极在材料等方面的差别。应用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回家收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
板书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两方面概括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及组成条件,解决导课中留下的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针对本节课的知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一些有梯度的习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强化。开展研究性学习。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
教学效果预测通过这样五步教学过程的分步实施,将难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散,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突出了重点。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