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4-09-14 10:51: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

  《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

  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结合课件,认识水。

  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三)探究活动,找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通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

  (四)分类

  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

  气体。

  (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小结,谈收获

  (七)布置课外作业

  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及老师们:

  大家好!

  我上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大象版科学第六单元第一节《饮料瓶的知识》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饮料瓶的知识》是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家族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体会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开始。通过学习对饮料瓶知识的认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加深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的保护。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

  (2)学会使用废旧饮料瓶进行制作及实验活动

  (3)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饮料瓶的活动,探寻饮料瓶的相关知识;

  (2)利用饮料瓶进行科学小制作的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想象、探究合作的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习惯和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渗透法制教育,懂得爱护周围的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饮料瓶蕴藏的科学知识。

  难点:饮料瓶上的信息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比较和实践运用

  四、说教学方法

  1、针对科学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来学习相关知识点,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2、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喜欢喝饮料吗?(学生回答)都喝过哪些饮料?(指名学生说说)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种饮料,看看大家喝过没有?请看大屏幕。师:喝完了饮料,你们注意观察过饮料瓶吗?(学生回答)从饮料瓶上你看到过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这些知识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饮料瓶的知识。(板书课题:饮料瓶的知识)

  二、授新课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饮料瓶,仔细观察,看看从饮料瓶上能发现什么?可以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并把观察的内容记录下来。(小组活动:学生观察并记录)

  (1)师:通过观察你们从饮料瓶身上都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2)师:饮料瓶上的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学生交流)

  (3)师:对于饮料瓶你还想知道什么?请把你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交流)

  (4)师:请同学们把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吧!

  (5)课件展示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上的知识饮料瓶的信息商标条形码质量安全标志网址、地址、电话环保标志绿色产品标志保质期产品标准号信息的作用“商标是商品的脸”。有了商标,就能区别相同产品的不同来源,有助于维护合法权益。能告诉产品的价钱、厂家,起防伪、价格作用。它表示此饮料质量绝对安全,请放心的喝,大胆的喝……。它告诉我要想了解此种饮料的一些情况,可上网查找。它告诉我,喝完饮料后,不要乱扔饮料瓶。它能告诉我此饮料为绿色产品,无毒无害。在规定的条件下保证食品质量的日期。每一种产品都有它的生产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合格的,反之,则认为是不合格产品。因为产品众多,每个标准国家有统一的编号,就是标准号。表示正在申请中的商标,使用时间:从拿到受理通知书到拿到注册证书期间。圈加R表示已经注册的获得商标法保护的商标。使用时间:从拿到注册证书开始使用。TM标志R标志

  三、饮料瓶的应用

  (1)好,刚才我们从饮料瓶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那饮料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用处呢?(学生回答后展示自制作品及课件内容)

  四、手工艺制作欣赏。师:老师的制作很有限,这里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用饮料瓶制作的小工艺品,请观赏。(课件播放:小制作的画面)

  五、课后小结:师:同学们,废旧的饮料瓶除了可以回收再利用还可以变废为宝。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许多饮料瓶的知识,得到不少收获,请同学们今后把我们今天学到的饮料瓶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去,以便让我们消费时更安全!

  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自己制作一个小玩具或工艺品并写上小标签向其他同学解释制作过程和用途。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同学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知道的磁铁。

  这局部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和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发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同学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沛利用同学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局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局部首先是让同学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资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铁各局部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相信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了磁铁各局部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同学“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同学们可能会不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同学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同学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探索,让同学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同学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认识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

  2。能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自身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和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战略、方法和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需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同学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布置6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同学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同学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同学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同学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和教师的扮演,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充沛调动同学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同学可能说: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同学会说: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同学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身所见过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三)、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桌上有很多物体,你们猜一猜,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各抒己见。这时老师提示同学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资料区选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

  瓷汤匙瓷汤匙瓷汤匙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

  铁尺纸片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资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资料区,放置如:铁夹、玻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同学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让同学填写从实验资料区选取实验资料的物体名称。

  同学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资料做成的?

  同学回答后老师引导同学进行考虑: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一起研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同学大胆猜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同学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发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同学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同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布置下,有的到实验资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资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又充沛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老师继续引导:像刚才老师扮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同学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同学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依照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玩弄磁铁。

  首先由老师引导同学继续探索。“同学们,假如我们继续玩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方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身玩弄磁铁,假如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同学可独立或小组合作玩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效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和“玩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同学发明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同学去思索、探究,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同学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在玩弄磁铁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同学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同学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4个而是2个,……同学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身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同学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沛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

  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同学考虑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同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同学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明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和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同学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同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学内容:

  《饮食与健康》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爱健康》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导同学认识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指导同学学习几种鉴定食物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最后向同学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本课内容分为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指导同学认识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二局部:指导同学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根据学校的仪器和设备情况,教材选择了鉴定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第三局部:向同学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在这局部内容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报它的结构、儿童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和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的原则等。

  第四局部:让同学应用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配餐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同学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指导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发展目标:

  1、关注自身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资料:鸡蛋白馒头向日葵种子花生碘酒酒精灯等

  三、说教学战略、方法和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需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同学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连线方法等。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节课的几个环节

  (一)、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开始上课后,教室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让同学进行讨论,进行简单汇报。教室接着问: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在给同学一些时间进行交流,然后汇报,最后教师小结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同学交流,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地考虑,使同学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更多的认识。

  (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同学讨论检验的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一:把蛋白质放在酒精灯上烧,问道难闻气味,检验蛋白质

  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同学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教师在此处可以给同学们创设“矛盾”,比方让同学们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营养成分,让同学们的想法发生分歧,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下面各小组可以自身选择一些食物进行检验

  要求:

  (1)、边实验边观察

  (2)、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上

  组织同学汇报交流

  小结:

  检验各种营养物质的方法

  本环节主要是让同学知道鉴别三种营养物质的简单方法,然后通过自身动手实践,来验证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三)、各种营养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1、谈话: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

  (同学讨论)

  2、组织同学汇报

  3、小结:

  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础。现在,在儿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肥胖儿童、“豆芽菜”型儿童的数目不时增加。这不只影响儿童少年的正常声中发育,而且还危和儿童少年成年后的健康。为了改变中小学营养构成不够科学的状况,北京市在中小同学中推行由营养师设计的营养午餐。

  本环节主要是让同学知道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四)应用知识的活动(弹性活动)

  1、谈话:你喜欢去麦当劳吗?你认为麦当劳的快餐中营养搭配有什么特点?

  2、跟据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一份学校营养配餐的食谱。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同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同学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明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和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同学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同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5

  各位领导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的传播》。

  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粤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学习光学的基础课。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及日食月食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知道推测要有依据;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作出了以下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所以在教学光的传播的特点时,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实现这一设想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猜想 2、探究 3、运用4、小结

  教学过程

  (一) 第一环节:猜想

  我首先以镭射笔的红色光线照射屏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到屏幕上的?这种实物作为导入,让学生对光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时也作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测想。然后进入重点环节:验证 我将分两步进行

  1、提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验证 2、通过实验再次验证

  (1)提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验证

  学生作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测后我再追问,生活当中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时可利用课件配以图片如:舞台上的灯光、阳光照射森林┉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的直线形式的光。使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就的确存在着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让学生从猜测发展到初步信服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再次验证

  生活经验只是一个事实,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证明出来?接下来我为学生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实验活动1管子看光实验,实验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充许有有不同方法,但只要学生有一个共识,只有管子是直的光才能传播出来,当管子是弯的光就不能传播出来了。这样就能得出我们的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活动二光线打靶,实验发现只有B孔和中间挡板的小孔及靶心三点在一直线上光线才能打到靶心,这就又一次地验证了光是直线传播的`。两个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进行了充分证明学生从初步信服发展到充分肯定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充分肯定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运用

  (三)运用

  科学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科学知识的运用又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根椐课文了解小孔成像,再让学生根据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猜想在白屏上所看到的内容并把它画出来。之后我通过实物演示让他们惊奇的发现,蜡烛倒过来了,而且还有颜色,还能动呢。这时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但可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光通过小孔后的传播过程。结果不用讲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生此时的探究欲望非常强烈我紧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光是沿直线传播来解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并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现象。

  当学生明白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能简单运用后,为提高他们的技能我布置拓展练习自制简易

  (四)最后一个环节小结

  我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整堂课,其实内容都很简单,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验证,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兴趣更大,因为这堂课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过程。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气预报》是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天气是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对我们的影响日益增加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从小就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多知识需要探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知道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搜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科技小报等知识。

  让学生利用科技小报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宣传科技知识;巩固学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制作等能力。

  2、学习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开展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小报。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识。

  难点:制作科普小报。

  二、说学情

  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有很多的了解,课文中这一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就可以完成的,但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这个内容上就要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报其目的是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资料上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的小报内容不限,形式多样。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情况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通过让学生通过对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进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看图片、视频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天气预报新的内容——气象指数,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长期的气象观测,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在制作科技小报的时候可以要求同学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气象谚语和农民长期总结的一些气象知识来制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阅读与交流:首先让学生阅读“下雨了”连环画了解动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你们还知道那些与天气变化有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个内容对农村孩子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归纳在一起互相交流,让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讨论:教师首先准备了有关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深的了解现代科技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天气预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长期天气观察,测量,搜集气象谚语,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的培养(收听天气预报方法有:查询电话12121或96121;看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此外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还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增添的一项新的内容——气象指数预报。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更加激发他们去长期观察天气。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报{讨论交流},通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这时可以让同学们把你们知道的有关天气预报知识分内容写出来,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就可以开始办科技小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出示老师自己办的一份小报作示范,同学们可以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当然要要求学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板式新颖漂亮。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节课进行展出。

  五、说练习设计

  这一课的练习分为长期练习和当堂练习。

  长期练习是:坚持长期的气象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每月进行整理分析数据一次。

  当堂练习是:编辑科技小报(在编辑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收集知识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当堂不能完成可以课外完成。

  六、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设计方案我曾经在我校两届五年级班进行了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学生办的科技小报很有特色,有电子版的,有手写版的,都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一定的科学性。学生在办科技小报的同时收集和积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识。学生对天气的观察记录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能坚持观察天气并记录分析和整理,同学们自己成立了一个气象小组,不定期的在班上发布气象信息,编制气象小报,效果非常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比老师去讲解要好得多,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才是老师要学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内完成)

  1、用气象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3、搜集动物、植物预报天气的资料。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7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也为学习下面两课《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 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课本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说学生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已经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在《蒸发》这一课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使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能力。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教法我将用到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集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 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演示材料:烧杯2只、热水、金属盘2个等。

  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

  七、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先通过学生生活常见现象——向镜子哈气出现小水珠从而引出问题,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导入

  我将采用复习法: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见过凝结现象,但除个别学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对蒸发现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凝结现象的认识,因此,这里我加入复习环节,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后面的认知作了铺垫。强化空气中存在水蒸气这一知识点。

  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说说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请生回答 老师小结:江河湖海,动植物体,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因此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

  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下面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好,现在开始。

  这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提出问题,进入新课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再汇报现象。

  师: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问题: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呢?】

  进入第三环节——

  (三)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子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问: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小组讨论一下。

  启发他们推想出: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由于导入环节进行了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板书:水蒸气 水

  师:看来,镜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可能有许多种猜想。

  (四)验证猜想

  1、在验证猜想时,我加入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做了一个过渡。先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我采用了三个烧杯,分别用同样多的热水、温水、冷水,同时盖上金属盘,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蒸气越多,越容易凝结。

  2、之后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

  学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里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个别学生知道,就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设计,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学生可能答:冬季。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导学生猜想: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子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遇到热的物体行不行呢?

  师:如果老师给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3、实验验证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新的尝试,用不锈钢金属盘代替了课本上要求的小瓷盘,这个金属盘的好处在于加热方便,安全,效果明显,缺点就是不透明。

  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你们打算怎样实验。然后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如果学生设计不出,教师就这样引导:要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气,方法是向烧杯倒入热水,(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热水)。

  引导学生说出:要用对比实验方法,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盘和烧热的金属盘,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讨论注意事项: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安全,如用钳子夹着小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烧杯、水多少、水的温度同、金属盘相同、盖金属盘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的冷热程度。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要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所以采用多个小组实验的方法。 小结: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 凝 结 ) 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水蒸气--受冷-→水

  在对比实验的设计上,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即对比实验的特点,要求要清晰,明确。在讲授对比实验时,我先利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如研究怎样加快蒸发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对比实验!一个盘加热另一个不加热,比较蒸发快慢。)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知识迁移。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思维的严密性不够,不能简单汇报一下就直接进入实验,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随意性强、对变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况发生。因此我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会进行实验方法的梳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验。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五)得出结论

  对于对比实验中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分析记录,我放在了实验后,作为分析实验进行出示,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方法的认识。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学生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结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结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一进入室内,眼睛上长一层白雾,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师: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上现象。

  【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对凝结的认识。】

  师:老师有个问题,戴眼镜的同学可能深有体会:在室外眼镜明亮清晰,可一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就会长"白雾",那是不是水蒸气遇热变水珠?【激发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现象含有有趣的科学道理,培养科学兴趣、质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应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控制凝结产生的条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书设计:

  凝 结

  凝结:水蒸气--受 冷-→ 水

  五年级 自身身体变化,声光电现象,天气变化现象,昼夜变化现象,日月星空现象,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是学生新的关注和体验对象,这些方面的生活经验是五年级教材的"切入点"和"生长基".教材以人的身体器官,动植物的身体器官,声、光的产生与传播,电的产生与安全应用,风、雨的形成,昼夜成因、月相成因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进行问题、假设、计划、模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珍爱生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8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灯4)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环节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破。(放映幻灯5)首先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第二层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模式图引导学生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这是书上的一幅彩图,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这样就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用活教材,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与让学生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环节三、做小玩具,探究飞旋扣子的秘密,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

  动手做小玩具,我认为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一个亮点,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再一次被激发到高潮。(放映幻灯6)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给出了成品样式和操作情景,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个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再让学生玩玩自己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变。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学体系——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四、动手画一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面学习的巩固和检验,是从探究到实践的过程。因此我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由发挥做画,这个环节不但能使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

  环节五、总结巩固,延伸运用,学会持续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课堂结束时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的收拢式提问结合板书对课堂学习内容做一个扫描式总结,然后观看一段DVD影象资料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既加深学生对能量转换的认识,开拓视野,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最后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问题:“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一种能量的增加或减少,转换的另一种能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促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能自主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板书设计

  第二课能量的转换

  转换

  一种形式的能量——→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电灯

  电能——→光能和热能

  划火柴

  (燃烧花生米)

  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飞旋的纽扣

  动能-——→重力势能

  ……——→……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9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内容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 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 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四、巩固与总结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五、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10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及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具体阐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部分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猜想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学生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猜想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相同吗?接着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待学生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充分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获取知识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及时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及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形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接着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进。最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本课最后几分钟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配合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有:

  1.实物投影仪,实验研究报告单;

  2.不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凡士林、火柴、铜丝、铁丝、铝丝,烧杯、不同材料的小棒(铜、铁、铝、塑料、木、竹……)、热水。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说课稿08-27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09-20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09-13

科学说课稿09-11

【精华】小学科学说课稿三篇09-10

大班科学说课稿09-28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稿06-17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09-14

小班科学说课稿04-27

大班科学说课稿 《弹性》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