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7-12 08:11: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示范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说教学准备:

  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采用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幼儿园活动实录:会变的颜色

  游戏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它不仅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是幼儿在自由愉悦状态下的自主活动,其中活动材料和环境的变化则不断的引发孩子探索行为的发展

  一、背景

  我们班的幼儿对探索活动特别感兴趣,用他们的话说:“因为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实验,看到很多变化。”而大千世界中唯有美丽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幼儿对颜色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我们在探索……”活动区中,我们有意投放了一些水彩颜料、水彩笔、毛笔、白纸、空盘子等材料。

  二、记录

  片断一

  区域活动开始了,涵涵和奕奕来到了探索区,他们一下子发现了新增加的材料,高兴得叫了起来:“这么多颜色呀,还有笔,我们来画画吧。”只见奕奕看了看区域中的材料,然后拿出水彩笔和白纸,动手在白纸上画了起来,而涵涵拿起滴管在白纸上滴了一些水彩颜料,玩起了吹画,说:“我不用笔就能画画的,比你快多了。”

  教师思考:从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兴趣点――用各种颜色绘画出美丽的图案。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满足自己的乐趣,但是他们的兴趣点比较初浅,只停留在绘画上,如何让幼儿充分的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深入的探究而有所新发现呢?

  措施一:

  在区域中张贴利用颜色扩散原理绘制的图案,引起幼儿的关注和欣赏。

  措施二:

  调整材料的投放,在大盘子中放入适量的水,引起幼儿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片断二

  随着材料和环境的微妙变化,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成成看了美丽的图案惊讶的说:“哇塞!这是什么画呀?我好像从来没看到过,喂!这是谁画的呀?”成成一边欣赏着一边大声地喊起来。涵涵飞快的跑过来看了看,摇摇头:“这个不是我上次画的,我也不知道,这画好奇怪呀,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于是两个人决定也要试试。成成拿起毛笔蘸了紫色颜料,在纸上画了起来,可是没能画出他想要的结果,这时涵涵发现了材料柜上的一大盘水,想了想问道:“你看,这里有水,是干什么用的呢?”“可能是洗毛笔的吧?”说着就洗了起来,水珠顺着手臂流到了纸上,打湿了一大片,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成成画过的地方颜色化开了,“快看,颜色跑了”“颜色喜欢跑到湿的地方”“我们把纸全部弄湿吧?”于是他们把一张白纸放进水里浸湿了拿出来,成成在纸上滴了一滴紫颜色,颜色一下扩散开来,“成功喽!成功喽!”他们高兴的叫了起来,“好漂亮啊,原来颜色滴到湿的纸上会跑得。”

  教师思考:幼儿无意中的发现引起了他们很大的兴趣,并形成了反复操作的欲望,活动中幼儿对扩散形成的美丽图案兴奋好奇,并发挥想象用语言表述,初步感知到色彩的扩散与水的渗透有关。那么怎样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有更多地发现,获得更多的科学经验呢?

  措施一:

  在区域中增设滤纸、一次性水杯,引起幼儿试验、比较的兴趣。

  措施二:

  教师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比较、发现问题,并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

  片断三:

  这天,小杰和豪豪结伴来到探索区玩变颜色游戏,“看,豪豪,我的绿色里跑出了蓝颜色,太神奇了!”“老师,快来看,我从一种颜色里变出不一样的颜色了!”小杰兴奋得叫着。“哎呀,你是怎么变出来的呀?”小杰很得意地说了自己试验的经过。“豪豪,你变出来了吗?”豪豪摇摇头说:“我和他一样做的,可是没有变出来。”“那是怎么回事呢?什么原因使实验产生了两种结果呢?”于是,小杰和豪豪仔细的对比起来,他们观察的结果是:可能豪豪选用的紫色不能变出其他颜色。“那豪豪也用绿色在自己的纸上试一试吧”我鼓励着豪豪。试验结果是豪豪的绿色还是没有变出蓝颜色。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哦!我知道了,老师,是豪豪拿的纸和我拿的纸不一样。”我笑着点点头:“那就用一样的材料试试吧”……“老师,我们成功了,原来紫颜色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两个人高兴的举起变成彩色的滤纸晃动着……

  教师思考:这次的活动幼儿的兴奋点明显体现在颜色的分离上,在幼儿动手操作过程中他们通过细致的观察、积极地分析,感知了色彩分离的现象,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幼儿对色彩分离、组合规律进行探索。我想随着孩子对色彩实验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他们会有更多的发现,从而积累更多的科学经验,而我们老师在关注幼儿发展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活动的材料和环境加以调整,并支持、引发幼儿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行为。

  措施一:

  在区域中提供白色布料裁制的衣服、裙子,让幼儿把获得的经验进行迁徙,分享自己成功的乐趣。

  措施二:

  组织时装表演秀,共同分享成功的乐趣。

  三、案例启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而皮亚杰也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对颜色探究过程中,我也充分感受到了“材料和环境”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对颜色扩散和分离原理的掌握正是在材料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中体会到的,因此,我们教师平时就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和需要,及时地调整材料和创设环境,让幼儿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潜能,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的内容。从历史发展线索来看,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承上指一战后,战胜的帝国主义要按实力变化重新分割世界,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必然出现;启下指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格局,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它既给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短暂的和平与繁荣,又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内部矛盾的激化走向瓦解。所以对一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二战的爆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世界格局的演变来看,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瓦解,国际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等几个阶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凡尔赛和约》;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的变化;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

  (2)能力方面:

  ①通过分析“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和《九国公约》两则材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②通过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背景、构成、实质、作用、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观察《一战前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化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识图和建立历史空间概念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①巴黎和会既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同时又是帝国主义反苏司令部。《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战败国的掠夺性条约。

  ②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含的矛盾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包含了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源泉,是极不稳固的。这些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和新的战争。

  ③世界格局建立在各国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国家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①《凡尔赛和约》是重点。德国是“一战”的主要战败国,对德国的处理是巴黎和会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英国确保其欧洲霸权地位、法国重建其欧陆霸权地位、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等重要问题。此外,《凡尔赛和约》是凡尔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条约内容不仅体现出巴黎和会分赃的实质,还体现了帝国主义在重新分割世界过程中的勾结与矛盾。由于对德国的严厉制裁,促使德国最终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重点。它是一战后初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也是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世界格局。

  (2)难点分析:

  ①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两个历史概念是难点。这两个体系是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学生既要准确掌握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基本史实及其内在联系,又要掌握概括这两个历史概念的方法。

  ②搞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错综复杂的矛盾,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不能持久。

  ③如何正确认识和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依据:以上目标均依据教学大纲和本节内容特点制定。

  4、教材处理

  (1)利用引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919—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三个阶段:战后初期秩序重建—20年代的相对稳定—30年代的危机动荡。②四个方面:世界格局、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和繁荣、经济大危机、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③演变过程:战争—和平—危机—战争。

  (2)指导学生搞清本节教材四个要目之间的关系:

  第一,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第二,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三,国际联盟是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第四,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对远太地区的瓜分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国际新格局。

  (3)打破教材知识结构,先让学生比较一战前后欧洲和中东版图发生哪些变化,再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说明什么?以此激疑——解疑,把问题引到战后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发生怎样的变化,在重新瓜分世界过程中存在哪些矛盾这一知识点上。

  (4)引导学生把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凡尔赛体系”中隐含的矛盾、“华盛顿体系”中体现的矛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战后世界存在的主要矛盾。

  (5)引导学生把“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按背景、形成、内容、性质、作用、影响等要素列表进行比较,把握解释“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概念的方法。

  (6)注意中外史结合,如中国的“五四运动”与巴黎和会的关系。

  (7)注意历史概念的讲解:如巴黎和会、“十四点原则”、“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奥匈帝国。

  (8)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一战的关系等。

  5、资源分析

  (1)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相关的视频材料;

  (2)与巴黎和会和国际联盟相关的图片资料;

  (3)《一战前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化示意图》;

  (4)关于《十四点原则》和《九国公约》的相关史料;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学案教学法教学,集启发诱导、讨论交流等方法为一体。其基本程序为:

  (1)、课前发给学生该课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带着着问题自学教材,做好预习工作;

  (2)、学生课堂讨论、探讨研究,教师点拔释疑、归纳升华;

  (3)、剩余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可阅读史料,完成作业;可复习巩固,消化知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说学情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五、说教学资源的准备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②自制ppt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4分钟)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诗歌(8分钟)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4、请一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三)、文本赏析过程(25分钟)

  第一种方案(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尝试)自主、合作与对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组内对话:小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解决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师生对话:组与组对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启发点拨释疑

  第二种教学方案:教师预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⑤归纳引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四)、课堂巩固(8分钟)

  背诵《短歌行》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七、说作业设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八、说板书设计

  表达格式:手法内容作用或效果

  运用了 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表达(抒发、体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怀、理想、高尚品德等

  艺术手法

  用典 典雅耐读 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吏以言志或抒情

  比兴 形象生动

  借代 引人联想 形象突出

  特点鲜明 具体生动

  思想情感

  忧 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将这两部分板示给学生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的印象表达格式的归纳是对知识上升为技巧方法的指导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及学情

  本节课是小学美术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个课时的内容,为综合探索的单元课。本课有三个学习内容,:观察描绘(画古建筑),制作体验(泥做小亭子),想象创作(画故事画),三个内容有一定的层次性。1.观察与描绘,让学生通过对家乡某处古建筑作有意图的考察,继而进行线描描绘。其目的通过写生或记忆画古建筑,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建筑物的了解与猜想。为后面两个活动的实施做好铺垫。2.制作体验。就地取材(泥、石、木等)制作一幢仿古建筑物,并有所创意。其目的通过体验陶泥捻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是一次摸拟建筑师工匠的学习活动,获得传承的意义。3.画故事画。在对古建筑较了解的前提下,将古建筑的有关故事用想象画形式创作表现出来,表达自己的悠思。因此《家乡古建筑》课目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每个学习活动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由于本课涵盖的知识面很广,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不能任意拓展,根据教参建议,只需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作一般性的了解和把握。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画画古建筑。我所带的五年一班的学生由于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学生的课外知识欠缺,美术基础和技能操作更是严重参差不齐,基于这些因素,要让学生对古建筑有一定认识,除了从书本网络上获取信息外,还要求学生必须走出室外去考察,通过亲身观察来认识、了解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同时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在线描造型的技能训练上,学生平常接触有限基础太差,若是要求用线描方法准确描绘外型无疑难度太大,因此也只能降低学习要求,重点去体验线描画的基本方法,尝试着用流畅的笔触表现疏密关系,形成初步的造型方法观。

  根据教学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1、参观考察身边的古建筑,了解古建筑的常见类型、一般特征。

  2、线画古建筑局部,体验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验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难点是能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作品的疏密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集中外出考察调查不是件容易的事,且用一节课时间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古建筑时间太紧,根据以上的内容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从课改理念出发,设计出课前参观考察以及收集身边古建筑资料、课中完成一个古建筑局部的作业要求。以课堂教师引导、作业对比、示范绘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古建筑为载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欣赏对比、合作交流以及尝试绘画等学习方式,来完成认识古建筑的一般特征及体验线描绘画的基本方法等教学目标,同时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及时引导学生增强对古建筑的了解和认识。

  三、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教师范画。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步感受

  交流中国有名的古建筑以及宜昌周边知名的古建筑,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古建筑那些亭台楼阁的直观画面,为后面了解古建筑的特点作适当的铺垫。

  (二)交流汇报,感受特点。

  呈现出宜昌周边的古建筑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以及教师引导,总结出古建筑的一般特征:造型优美、结构科学、极尽装饰。

  (三)线画古建筑的技术、方法探究

  活动一:引导欣赏学生作品,初步感受线描画的有趣和表现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二:以镇江阁为例,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用几何图形概括复杂物体的外型,其目的是是让学生掌握用简洁图形概括外型的方法,二是增强学生描绘繁杂古建筑结构的信心。

  活动三:仍以镇江阁为例,通过观察飞檐、斗拱、梁柱等细节,为线描画的细节描绘加深印象,为处理线条疏密关系做好铺垫。

  活动四:欣赏两个学生的局部描绘作业,让学生说说哪幅作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通过作业对比,掌握细节描绘以及线条疏密处理的方法。

  通过以上四个活动的开展学生经历了体验、观察、分析、对比等学习方式,体会到几何图形概括型、细节描绘、线条疏密表现型的线画技术和方法。

  (四)步骤演示

  首先让学生探讨绘画步骤,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教师的范画步骤图片,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情况重点讲解构图和细节描绘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的线描步骤再次强化方法。

  (五)布置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作业展评

  多媒体出示作业要求:用线描画你喜欢的一个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的局部。要求构图饱满,线条疏密得当。同时将多媒体呈现出教师范画步骤的幻灯片上,引导学生注意绘画的基本方法。最后通过同桌互评、台前展示、集体点评等方式进行多边评价。

  (六)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开心吗,有收获吗?今天这节课是探寻古建筑的第一步,希望通过后面两节课进一步的学习,同学们能有更大的收获!希望将来的你们中能有一批成为未来的建筑师,为祖国建筑史造就出更伟大的建筑!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节课表现上的评价,内容上的总结,情感上的认知与提升。

  五、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能从身边熟悉的古建筑观察探讨出一般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项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线描画的基本方法,感受到美术绘画的乐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口耳目》是识字,写字教学的第二课,语文中的12个字都是象形字,并且配有形象的图片。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应在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学生识字积累的热情,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识记汉字,应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结合字议了解,识记字形。并结合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 ノ丶”3种笔画。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难点是识字形。

  二、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过程,必须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

  因此,我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制定以下教学方法:

  (1)闯关游戏激趣法

  (2)图字结合识记法

  (3)合作、互助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设计及依据如下:我采用循序浙进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由图文结合识字向形义结合识字。在此基础上,最后达到学生不仅会认,并且学会书写。

  具体环节如下:

  (1)识字游戏。在上课之初,让学生自己识读教师出示的前6个汉字。并说说自己是从哪里认识这些汉字的。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学能力。

  (2)图文结合识字

  ①将上一环节认得的字,与每个生字所指的事物进行相互联系,这是一个学生理解字,由形到义的过程。运用图片和教师讲解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象形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来的。

  ②出示另6幅图片,观察这6幅图片所画内容,通过以上学习汉字的经验,找出与现在6幅图相应的汉字。并说说图上物体与汉字的联系。这种直观的图文结合学习方式使学生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练习写字

  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当学生学会运用形义结合,识记汉字之后,有很强烈的书写愿望。而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汉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为学生进一步自学生字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本课采用游戏合作,互助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不仅让学生记住字形,而且还了解字议,增长了见识。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口耳目》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小雨沙沙〉的歌词生动,形象。歌词以拟人的手法向孩子们渗透了种子离不开雨露的科学知识,富有寓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我还准备充分利用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的教育。

  歌曲宫调式,一部曲式,2/4拍,全曲分四个乐句,第一,二乐句以变化重复的手法用xxxxx,节奏生动的描述了下小雨的"沙沙"声。第三,四乐句采用紧缩的手法表现了种子要发芽、生长的迫切心情。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确定三点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来复习音高dms及由二分,四分,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组成的各种节奏型。

  (2)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懂得种子发芽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启发学生学会细心地观察事物。

  (3)通过综合活动启发学生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即兴创造能力。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歌曲的学唱和歌词的创编。

  二、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谈话法,示范法,猜谜法情景导入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学生听〈春天来了〉的音乐,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进课堂,目的是为教学做一点铺垫,调节课堂气氛。

  2、发声练习

  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我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直观形象化进行教学,使学生最终达到情意的表现。在发声练习中,我采用了发声曲《模仿动物叫》,不去过分强调什么口形、气息、位置、横膈膜。该怎样,而是通过动作把小鸡、小鸭、青蛙等几种小动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不用过多地理论讲解,学生就会把各种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

  3、听音游戏

  马克思曾把具有音乐感知能力的耳朵称之为"音乐的耳朵"听辨音高是培养学生"音乐耳朵"的重要开端,音乐是时间和声音的艺术、时植的长短、声音的强弱,高低等等的要素都具有抽象的特点。因此,我使用形象的手段:利用会唱歌的绳去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和判断来摆出音高的位置,并能唱准音高。

  4、节奏游戏:

  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掌握的音符时值有二分音符,四分,八分音符,如果只告诉他们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唱一拍,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学生很难理解两拍,半拍是怎么回事,时间长了。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这是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倒叙的形式回忆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的景象,以及后来在人类恣意的破坏下逐渐生命垂危,直至枯竭的历史。真实地描写了人们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情景,以此告诫人们要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这篇课文是第八组课文的最后一课的自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训练阅读速度,理解课文内容,二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的四字词语。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3)、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由于本课是一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自读课文,所以我给它确立了两个重点,一是单元训练的重点,继续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二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感。也就是说在本课里,三维目标中情感价值观目标是显性的,它的实现即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是自读课文,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但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课前,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提纲:

  1、快速地自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你认为学好本文需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请提出你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在一起交流。

  4、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5、网或者在课外书上查阅即将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准备课上交流。

  学法是以自学和小组交流讨论为主,并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解决第一个教学重点。教师主要是通过制作课件和激情引导,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材料。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带领孩子们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世界里邀游,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这既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成功教学的快乐境界。

  本课的设计旨在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自读--自悟--交流--自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文本和画面中真切的感受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今日的奄奄一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自然而然的生发一种情感: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同时,努力通过“塞特凯达斯瀑布,我想对你说”“模拟总统演讲”等环节,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 说课内容:《相遇问题》是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中的第一课。

  2. 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3.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4. 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以下的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③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课注重学生体验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

  三、 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 模拟情景,探究新知

  (三) 巩固新知,课外延伸。

  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我请一个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引出速度,然后请学生提一个问题,从而复习旧知:路程=速度×时间;接着出示几道复习题复习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最后总结: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让同桌模仿相遇过程和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接着问:“刚才在手势表示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这时学生发现小轿车的速度快,面包车的速度慢;两辆车所走的路程就是总路程。或者学生还能发现“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因为小轿车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李村附近。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在学生观看路线图的过程中,我打算分三个小步骤。首先,播放1小时小轿车和面包车所走的路程,提问:小轿车走了多少千米?面包车走了多少千米?用了多少时间?其次,继续行走了1小时,各走了多少千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相同呢?这又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这时再将重放幻灯片,学生就会发现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出发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第三个环节,出示P57试一试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新知,从而达到课外延伸的目的。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在这里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和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设计的。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细胞分化、组织两个重要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和多媒体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得出人和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征、主要分布、功能等,并理解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以及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与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适应的。

  二、说教学目标 刚进入中学学习的学生,对组织分化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为学生提供显微镜以及多媒体课件等更多的观察机会,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找出共同点,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

  其次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多进行一些讨论,多列举一些身边的实例,在观察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引领学生形成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概念,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应的科学理念。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提问质疑,巩固细胞分裂的知识点,并引申到细胞是这么无休止的分裂吗?同时举例神话故事中的哪吒真的是由一个肉球变出来的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很快就会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利用组织图片、胎儿变化的FIASH动画和通过学生的显微镜观察直观的认识到细胞分裂到一定时候产生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

  3、通过观察,逐个理解人体及动物的四大组织的结构特征、分布位置及功能,并一 一例举身边的实例,如:我们平时吃的一些动物食品主要是吃他们的什么组织?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得以更好的理解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等概念。

  4、回顾前面的问题,利用现学的知识来回答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不同点,引导学生进行“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和思 维方式的训练。从不同的层次上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和生命现象。当“由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两个方向学生都进行思考后,学生认识的人体和动物体,会更充实、更深刻、更具体,更有利于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5、巩固练习上,利用农村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谈一谈在家参加劳动时,偶尔会有一些小受伤,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回顾看看我们那时受伤的部位主要是哪些组织受伤了呢?平时我们的爷爷奶奶说的胃痛、胃抽搐等具体是我们所学的哪些组织呢?那植物体上是不是也有这些组织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使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并为下节课程埋下伏笔。

  以上是我对该节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观察图片、课堂交流、活动分析、总结提炼,直到课后的拓展学习,形成一个“兴趣导入→问题引导→活动过程→活动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教学程序。

  谢谢!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相关文章:

1.关于生物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2.说课稿模板集锦4篇

3.关于幼儿园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4.关于说课稿集锦7篇

5.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6.【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8.【精华】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上一篇:数学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