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时间:2024-06-14 16:34: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心流》读后感(优)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流》读后感(优)

《心流》读后感1

  意识是能量和信息的复合体,生命活力来自内在秩序塑造(熵减,耗散结构)。意识自我有独立性,与基因自我、社会自我并列,后两者无法完全“自主”,而(精神)意识自我拥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更易自主训练。决定幸福(感觉)的主要因素是意识(预期目标)不是现实。一言蔽之,幸福是一种精神能力,即肯威尔伯四大象限中的个体内在和集体内在,契克森米哈赖的复杂意义第三第四阶段。

  组织里的绩效和激励机制仅仅是契约的一部分,脆弱且常常适得其反(激励的反向作用),因为真正的持续驱动力量(责任心/动力压力)来自兴趣爱好,来自复杂度增加的主观体验。

  工作生活中最佳状态要么是“自得其乐性格”要么工作游戏化,庄子认为,“遇”是生活的正确方法——不计较外在的报酬,自然而完全地投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全然不假外求的体验。如《庄子内篇·养生主》的庖丁解牛,说明“遇”的含义。文惠君盛赞解牛神技,但庖丁不认为那是种技巧,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李小龙讲心念的同时身体全力击打对手的合一状态,这就是匠人匠心。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人最怕的`是失焦产生的孤独感(封闭无序,活力锐减),挑战性目标/焦点/游戏感是人的关键特征,行动目标的设定要有挑战性,应对挑战的刺激感是基因和文化进化浪潮的核心,但不能造成恐慌,也不要太舒适,与现阶段能力匹配,并有实时反馈/反省,乐趣(生命内在活力)不在做什么而在怎么做,参考《刻意练习》,系统进化愈加复杂,每个人都要整理简化聚焦。

  最好的做法首先从体能运动开始,在游泳、攀岩、极限运动、跳舞、太极/武术、瑜伽等运动中,在舞台剧、音乐、画画/摄影、下棋、写作等艺术中,在思考、科研、人际、工作如外科手术中找到那种忘我浑然一体的体验,逐渐变化和进步的微积分效应。

《心流》读后感2

  这本书的名字,是从一个男孩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的,当时这个词连同这个人,都进入了我心里。现在快四年过去,我开始看这本书。我和他都有变得更幸福吗?我似乎可以微微点点头,我希望他也是的。

  人会因为现代文明的进步而更幸福吗?上天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我们只需要顺着生活之流就是最幸福的路吗?NO!外在文明的征服已经到达火星,而我们现在也是欲望的努力,极少人建立了内在的有序,而且我们的注意力被瓜分成碎片,离专注的快乐越来越远。一个富裕、科学昌盛的复杂世界,更笨不可能将幸福双手奉上。

  幸福,与外在关系不大。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的幸福装填,就是日记月累的最佳体验汇聚成的.一种掌控感,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如何控制意识、使意识清明、以便从体验中汲取快乐,并创造生命意义,是幸福的关键。

  在这里,现代文明强调的”追随内心的感觉“成为商家肆意宣传的口号,挑逗人本能的冲动,让人成为疯狂消费不需要的产品吗,剥夺人的精力以牟利,使人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在这一方面,现代文明将人推向了更大的内心混乱。为了夺回人生的控制权,我们必须建立意识的秩序。

  意识是什么?意识是我们心中的人生总和。从生到死,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综合。在意识的里面,注意力就像是一盏探照灯。每当环境、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这就是”自我耗损“、“精神熵”,他会让自我解题,使效率大打折扣。精神熵的反面就是精神有序,即最有体验。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能够全心投入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收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这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庖丁解牛”就是最佳体验。

  现在,让我们按照西方文明的老思路,来结构最佳体验。首先,让我们来分清享乐和乐趣的区别。享乐,包括睡眠、休息、食物和性都属于回复“均衡”的体验,他们不带来心灵的成长。享乐虽然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创造乐趣。享乐无需消耗精神能力,但是乐趣必须运用高度注意力。

  一种文化若能成功确立起一套目标和规则,不但能吸引其成员,又能配合他们的技巧层次,使他们能经常感受到强烈的心流,那么他就更接近游戏。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一场伟大的游戏。作者:我叫绿

《心流》读后感3

  说起来很巧,当我第一次去图书馆借书时,引入眼帘的就是The Books that Your Professors Read这一专柜,于是我借走了王丛院长的荐书,也就是《心流》。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王丛院长写下的笔记、在字句下画的线,这让我觉得很亲切,也颇有感触。很遗憾的是,这一类书比较珍贵,只有七天的借阅期限。但更让我惊喜的是逸夫书院的新生大礼包中包含了这本《心流》,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心流”这个词在很久之前就较为流行,我的认知仅限于它意味着人在专注工作时达到一种极为高效与沉浸的体验。读完序言之后,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是它的成因:一是专注,二是自愿的付出,三是即时的回报与新鲜的刺激,四是忘却其他琐事。联系起我在高中时的经历,有时候在写作业或者是考试时能够短暂的达到心流的状态,但大部分时候我都处于心猿意马,即使是在考试我也有可能在读题的瞬间想到无关的琐事。当然心流带给我的体验也很好,当达到心流状态时,我可以高效并且迅速地完成任务,并且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书中还提到要达到心流是需要一定的挑战性的,并与我的技能相适应,如果技巧调高,目标也需要上调。联系到我的生活体验,在做太简单的数学题时,我从来没有达到过心流的状态,太难而完全没有思路的题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与我的技能相符合、并需要我进行思考与尝试的题,最能使我达到心流。

  书中关于“复杂游戏”的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如醍醐灌顶。“因其不需要学习,是没有复杂游戏储备的无聊者的便餐”——这句话是对当代人沉迷手机、电子游戏的`精准剖析。想起我的同学,她才艺多多,画画唱歌写稿样样精通,还报了吉他课来增加复杂游戏储备;而我没有什么复杂游戏能力,也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暑假无所事事,成天沉迷于电子设备。与之相关的,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大意是如果有了经济自由,那么人们应该怎样利用他的时间与自由?这引起了我很多思考。举个简单的例子,有钱人的孩子也许才华横溢,掌握多种复杂游戏,这一定程度上是经济自由造就的,也说明闲暇必须与游戏相结合,复杂的游戏必须经过学习,所以学习游戏就是学习如何应对更多的闲暇。恰好我是EPC学生,所以我有很多闲暇时间,这样的字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学着去应对我的闲暇时间而非吃便餐。

  总之,《心流》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内在,学习调节情绪,做出改变。

《心流》读后感4

  如何获得美好的生活。

  这样的主题换谁写都很难把控吧。尤其还要写的学术又生动。于是作者排布了这样的思路:

  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心流,什么是感受,工作和休闲,人际交往,生活品质,个人性格和自我悦纳。

  最后你可以发现,每个话题都很大!作者前言不搭后语的乱说了一气,只是想说明白一点:人生可以擅长某些事并在这些事上获得专注,从而感知一种平淡的幸福。但是他居然花了一百七十多页才说完,内容散乱、枯燥乏味令人咂舌。

  当然,你也可以觉得里面有一条关于搭建生命心流的主线贯穿其中,告诉了我们获得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大概就可以获得美好生活,以及告诉了我们心流的形成、培养,发展心流对人生的.影响,与我们生活感受的关系。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认真,但我确实同时获得了这两种感受:客观学术,杂乱没有骨架。

  哪怕我认真看了目录,知道了本书的核心,也仍然觉得行文太散没有压住自己想讨论的话题。节奏凌乱没有能让读者有很好的阅读体验。

  当然,不排除一种情况:作者有意不想把节奏做的很好、章节之间的关联做的很强,从而降低阅读体验来剔除一部分阅读、思考能力差的读者。

  我只是一个刚刚过了及格线的读者吧,勉强把这本书在两小时的时间里看完了。(别的书大概都是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阅读时间)能支撑下来这份耐心的,大概是:

  一 我确实很赞同作者的一些观点,甚至有些话我觉得就是自己说出来的,被他早发现几年先说了。

  二行文散乱不注重关联,尝试涵盖巨大主题又想写的很学术,学术之余还希望能通过增添点小故事降低枯燥的阅读感,这种做法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啊。看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写作能力堪忧的自己。所以怎么也要耐着性子看下去。

  文字本身还是金句连篇的。我又摘抄了不少。可能之前对这本书期待太高了,感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玄幻——至少他说的内容让我觉得,只是在不停印证我自己脑中已有的想法罢了。

《心流》读后感5

  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与财富,而是在不断追寻的过程中肯定自己人生的价值。而追寻人生目标过程中,体验心流之乐必将时刻伴随于你。这本书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断断续续地读了两遍,收获不算太大,但也不小,可能因为平时能抽出来一段完整的时间读读闲书的机会不多,而读书这样的活动必须完全集中注意力,让自我陷入心流状态才能在书中吸收养分。

  米哈里教授提出的心流概念时常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遇见,未接触这本书时,并不知道专心致志地攻破一个难题,把精力全都集中在一处,并且得到及时的反馈,自己的技巧也随着问题规模的扩大而逐渐提升的这样一个状态被称为心流,只知道每次在这样的.体验之后,心中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总是不经意间泛起。对于获取心流的条件,即任务需要具有挑战性,并且你所具备的技巧恰好能匹配这样难度的挑战。

  不止于从学习中意识到心流的存在,当自我在混乱中找寻出秩序时,也需心流的帮助,这本书另一个概念——精神熵的提出也更新了我脑子里的词汇,精神熵即外在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构成威胁,使内心失去秩序的一种状态,这是我们宝贵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内心陷入混乱的场景。

  与精神熵相反的概念,精神负熵则是我们需要尽力去追寻的方向,相对于混乱而言,人类更偏爱秩序,因为秩序带来稳定和内心的踏实,精神负熵意味着心流的秩序得到了保障,意识得到了控制,专注于做好当下的工作,从脚下一点一滴地根植出幸福。

《心流》读后感6

  终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不算厚的《生命的心流》,感触很多。

  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寻找快乐的书。显而易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对自身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选择快乐的生活却是靠自身的自主性决定的。

  一个人只要不是十分贫穷,即使给他再多的金银珠宝,他所获得的快乐程度也不见得会提升。的确,这叫好比叫一个饥饿的.人去吃蛋糕,只有吃饱前的那几块蛋糕才会带给他快乐,相反,如果超越限度,蛋糕带给他的快乐感受则会递减,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经济学中把这个称为“边际效应递减”,很是贴切。在我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后,我们就应当转而去追逐理想,去设定我们生活的目标。正如书中所说,“没有梦想,没有风险,生活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这本书的重点是“心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事的灵感。然而很奇怪的是,当我们放松下来看电视或者上网时,我们所获得的心流与感受恰恰是很少很少的。但当我们拿起笔来工作或者学习是,我们获得的心流则是最大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全神贯注,集中精神与我们所做的事上。你会被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是受你追求目标的左右。一个人若缺乏一贯的目标,就会三心二意,难以贯彻始终。毫无疑问的,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确很有天赋,他们对音乐、数字很敏感,但若想成为真正的音乐家、数学家,则需要不断的投入精力去练习。这让我想到了“刻意练习”。

  在工作生活之余,我们也应该学会休闲。一般来说,我们的休闲集中在电视和上网上,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爱好,音乐、运动等,然而这些爱好需要我们过多的准备时间,因此我们往往在短时间内选择电视,即“被动式休闲”。被动式休闲不需要我们耗费太多的精力,也不具备什么挑战性,因而它很轻松,但同时,我们也不会获得很大的乐趣。过多的被动式休闲也会让我们产生松懈感,精力不易集中等问题。所以,在我们的日常休闲中,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爱好,即使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很大,但相反我们得到的乐趣也是很大的,同时我们也会培养起我们自己的健康的休闲方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休闲过后就是社交了。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我们需要有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分担我们的伤痛,社交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最大的。那些患有抑郁症的病人,他们在于外界交往时往往是正常的,但独处是,则就会引发他们内心的恐惧。所以,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会带给我们心灵的触动,会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心流》读后感7

  作者契克森米哈赖,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

  《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我们或早或晚都会问自己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怎样能够幸福一些?

  我曾经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幸福遥不可及渴望而不得,那种无望几近让我崩溃,怀疑人生只能这么绝望,心有所不甘。

  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这一疑问,告诉我们怎样生活的更有意义,怎样达到幸福的状态。它给我指引了一条通往幸福之旅的方向

  米哈里在本书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心流是一种全情投入,内在达到持续兴奋和感觉充实的良好状态。人何时最幸福?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作者在严谨的调查和实验中发现了这一奇怪的现象,工作并没有那么痛苦,反而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心流,也就是幸福状态的最常见的一个基本要素

  首先幸福不易得到,所以心流状态更难能可贵

  一,大自然面前人是很脆弱,任何一个大自然的改变就会带来我们灭顶之灾。比如地震、暴雨、山体滑坡。

  二,因人性的欲望没有止境,总是完成一个愿望,还想要得到更多。

  三,内在的秩序特别容易缺失

  比如孩子生病;想买房,房价忽然飙高。许多意外的小事也会骚扰我们的情绪。

  那怎样能够达到心流状态呢?

  要素1,是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比如攀岩下象棋、复杂的工作;

  2,知行合一全情投入;

  3,明确目标及时回馈;

  4,有控制和主导感;

  5,感兴趣的事。

  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过程就是幸福,在工作中,我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其中带来的快乐满足,是闲暇无聊的时光,无法比拟的。

  我们执着追求目标,认为达成一个又一个的愿望,与对手竞争赢得比赛,胜利后的我才可能幸福,恰恰是这一点让我们与幸福擦肩而过。

  而心流的关键词是成长

  它是一种新的体验和创造,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新的体验,作者在书里说快乐的秘诀是工作与爱,当你将自己的爱好完全投入去去做那你会收获的比幸福还要更多。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我曾经的.工作经历

  我曾经做过最不喜欢的工作--铣工,要面对铁屑横飞、刺耳的噪音的洗床加工零件,铣床让我感觉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野蛮机器,我始终觉得,有一天它会狠狠地咬我一口,无比的害怕。

  但是每年都有一次长达一个月的大检修,在长达一个月高压的状态下,逼迫我不得不投入全部的精力在工作中,天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按说工作压力大上班时间长应该是更痛苦才对,可奇怪的是,在那一段时间我竟然进入到一种力气使不完,愉悦并且充实的感觉,也许因为是专注力极高,我的感觉也出奇的好,人的干起活来也很愉快,那个可怕的铣床竟然也能和平相处了。但是当这一任务完成后,我又恢复到以前混日子的状态,精神反倒又萎靡下来。并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我们一起工作的师傅,他们也有类似的感觉。

  所以并不是高大上的工作,才会进入心流的状态。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因为投入而带来快乐。

  看完这本书我要重新看待工作,以前我总是急于把工作做完,迫切的去拿起手机玩,好像这些娱乐时光才是能够给我休息享受,现在想来在不停的刷手机后,心情变得厌烦还离不开那个手机的那个我真的很无聊。

  反而是我在收拾房间,把工作的任务一项一项踏踏实实完成这个过程,带给我的成就感是要愉悦的多,可是我为什么却始终想要从中逃离呢?

《心流》读后感8

  为避免长途飞行的乏味,我将《心流》这本书随身带上了飞机。尽管由于早起导致睡眠不足,我全程处于“看一章,睡一会;看一章,睡一会”的交替过程,抵达目的地时,还是把这本书读完了。身处万米高空,边读边有些感悟,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电影《云中漫步》,恰如我的心灵也在“云中漫步”,我想用文字记录下我的心流体验,就像书中所说:“文字是建造象征体系的‘积木’,使抽象思考成为可能,并扩大了心灵储存刺激因素的空间。”。

  阐释幸福

  “幸福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幸福之所以难能可贵,“主要是因为宇宙初创之时,就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主”。读到这些话,内心有些释然,幸福于我们是奢求的事物,却也是我们可以把控的事物。

  上周我曾对一位焦灼于各种矛盾与困顿中的朋友说,在我看来,你所陷入的令人窒息的.情绪之网,很大程度是自己编织而成的,旁人可以提醒你,但只有你自己尝试去面对和调整,才能走出来。当时,年轻的她有些难以接受,感觉我的话语对她过于“冰冷”。可正像书中提到的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说的,“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而是肇因于你对它们的判断,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种判断。”我相信,她会在生活中慢慢去感悟,人终其一身都是痛并快乐的自我成长过程。

  如何把握幸福,书中给了很好的建议途径:一是善用自己的体验。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不以社会赏罚为念;二是释放内在的生命。提升控制意识的能力,并培养独立意识。

  爱与工作

  这些日子,我常常扮演兼职“心理咨询师”角色,朋友们来找我倾诉工作中的种种烦恼和焦虑:有无法面对现有复杂混沌的工作环境,想要逃离者;有沉浸其中、忘我工作,却浑然不觉自己已处于矛盾焦点,恼于不知缘由者;有总是被否定、被质疑,将自信与自尊抽离得体无完肤者。如此种种,个体均处于“精神熵”过高,对自我造成严重损害。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生而合群。心流的研究证实,“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工作中懂得与他人的相处,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质。但书中也未回避现实的残酷,即矛盾的是,“他人即地狱”,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痛苦都是旁人引起的。交由我们的是:如何去调和如此两极的事实?

  弗洛伊德说幸福的处方是“爱与工作”,书中建议:一是像游戏一样去工作。游戏的本质是“内在体验”和“精神自由”,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成人的游戏是从游戏形式转换到游戏精神。郑也夫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也谈到“游戏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很可能也是我们最终的依赖。”对于个体来说,我们需要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重构新的意义。二是重新制定规则。“人际关系的弹性,能把不愉快的互动状况转变为可以容忍,甚至相当有趣的状况”,这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任何人际交往的情况都可以借着重新制定规则而改变。

  释放生命

  “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当危机和压力来临时,我们需要:1.不自觉的自我肯定。不把环境视为敌人,对自我、自己的处境、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有相当的信心;2.注意力集中于外界。“开放的态度使一个人更客观,能够注意到变通的可有性”。3.找寻新出路。“一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阻挠我们实现目标的障碍上,消除它,并重建意识的和谐;另一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整个状况,包括自己在内,探讨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目标,寻求不同的解决之道”。

  回到本原,心流是什么?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心流的构成要素包含了:专注、清晰的目标、即时的反馈。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去找寻这种“最优体验”。此刻,我们是一名水手,“握紧鼓满风帆的绳索,任凭海风吹拂发际,感觉船只破浪前行的喜悦。”

《心流》读后感9

  现代人总是处在两种不幸福的状态,不是因为生活平淡而觉得无聊,就是因为压力太大而焦虑,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出获得幸福的方法。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人生目标的副产品。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的时刻。我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只有学会掌控意识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要控制意识,我们就要了解人类意识运作的方式。作者借用了物理学中的“熵”的概念,提出了“精神熵”这个概念,用来指代意识趋于无序的状态。一旦意识变得无序,也就意味着,人的内心失去了秩序,变得焦躁不安,这就是精神熵带给人们的不好体验。能够对抗精神熵就是最优体验,也就是心流。所谓的心流,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如打游戏的时候,我们会忘记时间、忘记吃饭,这种状态就是处在心流当中。

  如何获得心流?

  第一,要有清晰的'目标;

  第二,要有即时反馈;

  第三,挑战的难度与能力的相匹配。

  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我们的注意力会开始聚集,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心流状态。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如何更好的工作?把工作当成心流的主要来源,把任务拆解到几个自己能控制、能自我反馈的小目标,适时调整工作难度,为自己增加工作量,获得更多心流体验。

《心流》读后感10

  正如米哈里所说:

  工作可以残酷而无聊,但也可能充满乐趣和刺激。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每天工作都有八小时之久,占据自己清醒时间的一半左右,如果这个时间阶段体验非常糟糕的话,那么,整个人生想要追求幸福也无从谈起。在工作中,糟糕的工作体验往往有这么几种:

  当工作难度很大,自己难以胜任岗位要求的时候,往往感受是--焦虑--。当工作乏味无聊,自己轻松搞定缺乏新鲜感时,往往体会是--厌倦--。当工作既没有挑战,也难以找到价值感的时候,往往表现为--淡漠--。

  而心流体验,则是在工作有难度,但自己如果专注应对,可以挑战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可以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更可以让自己进入这种专注状态。作者认为,这种专注应对挑战的状态本身,就是最优的体验,让自己感受到幸福。在工作中,如果已经陷入糟糕的工作体验,不妨按照作者书中说的那样,采用“重新设计工作”的方式,让自己重获“最优体验”。如何才能做到呢?作者给出了三个步骤:

  明确目标。如果遇到的工作十分乏味缺乏挑战,不妨自定标准,设定具体目标,这并非“画蛇添足”,而是在射箭的时候给自己树一个靶子,让自己能够在大脑中对原本无聊的工作因为聚焦产生兴趣。必要难度。我们在工作上遭遇的挑战太过简单,可能自己即便设置目标,也懒得专注,懒得专注,自然难以进入心流状态。这时候给自己的工作设置必要难度标准则十分重要。既不能难度过低,也不能让自己无从下手。及时反馈。很多文案工作,不管是做PPT还是填报表格,似乎都无法立刻获得反馈,尤其是多人协同的大型项目,更加难以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你认真写完一份报告,或者设计了PPT的版面,两个月以后拿下这个case,你也不知道这个报告/ppt在这个case中起到多少作用(如果失去这个case,倒很容易被人指责说是因为这个报告或PPT太糟糕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找到或设计及时反馈的地方,则可以让自己立刻得到修正,越做越好。

  做到这三步,可以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提升自己工作的品质。

《心流》读后感11

  什么叫“心流”?作者奇克森米哈里是个心理学家,也就是他首先提出“心流”的概念,其实心流指的是人全情投入到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能够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甚至会忘了时间的存在,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满足感。

  怎么能获得这种简单、高质量的满足感呢?哈里给读者们一个非常有趣的答案:培养与拥有至少一项自己长期的业余爱好。沉浸于让自己着迷的爱好,如痴如醉,将时间赋予意义与喜悦,就是心流的作用。

  书中还提到一个让人深思的平衡时间观,我们要把握自己的时间快慢平衡,需要慢下来的`时间是和家人好友相处的时光、自我反思、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准备、思考重大的人生决策、创造性活动等等,而需要快起来的时间就是干家务杂活等体力劳动,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生活用品的购买等。

  有时候我们常常聚焦当下,而忘记事情换个时间维度来审视的话,也就是用长期价值来考虑,就容易犯目光短浅的错误。有些事情现在看起来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但是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等等,时间终会平淡一切的刻骨铭心,最痛苦的伤痕终究会结疤。因此,我们应该用平衡的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认真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以“过去的反省总结”与“未来的期待视角”来连接过去与未来。

《心流》读后感12

  读了《心流》,最开始看到的是文字版,但是只看了个序,就感觉有点烧脑,读不进去,一段文字要嚼好几遍才能读懂,甚至还读不懂,后来呢就又改听书,听樊登读书会解析心流,才让我对心流的内容有了个雏形,这本书提到呢,心流是一种最优体验,也让我对幸福有了不同的理解,它教你如何提升幸福感,获得幸福的能力。

  书中提到,金钱能不能让我们感到幸福呢?幸福感通常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它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这个我可以理解为叶老师讲的去看北极光之旅的经历,克服了重重困难看到了北极光,看到了北极光这并没有让叶老师有幸福感,只是通过努力带领大家完成了使命,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感。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就比如我读心流这本书一开始,我是从来不爱看这种研究心理学这类书的,但咱们小组的读书学习推荐的就是这本书,其实我一翻这本书,看了看序,我就不想读下去了,打算听一听樊登读书会的解析就可以了,后来呢听到同学们在组会的分享和推荐,我也决心去看看文字版,在看的过程中,我通过如细嚼一些词语和句子,理解它表达和传递的精神能量,当某些方面和我的思想产生共鸣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像书中所说的心流的出现,读懂了的内容就让我感到快乐,身心愉悦,而且在这个精神同步的过程中,你会忽略身处的环境,比如你身体的.一些小的不舒服,什么牙疼啊,腰酸啊之类的,这可能就是一种最优的体验了

  心流就是追求幸福,遵寻人生的意义。你是选择让自己的精神熵不断膨胀还是选择做一个内心有序的主人?关键还在于自己,在于自我净化。做自己的主人翁,保持正念,从每一件小事中去找寻成长的感觉,找到减少精神熵的方法。因为书也只是简略的读了一遍,分享的内容也都是表层的不太深刻,期待大家的见解。

《心流》读后感13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这本他的成名作中,对于“体验”非常重视: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到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佛系”,几乎有点儿鸡汤的味道了。但是,这本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心流》,是一本很正规的心理学作品。它的副标题非常传神的表达了主题——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个强调最优体验的心理学作品。所谓最优体验,不是去迪斯尼乐园感受激流勇进的刺激惊险,也不是背上背包开始一次说走就走旅行的新奇和浪漫,最优体验,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看来,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不管是职业还是爱好,如果能够时时沉浸在一种心流状态中,他一定能够感受到最优体验,这种最优体验,就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东西。说到“心流”这个词,似乎很多人都用到过,这个词的`始作俑者就出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这本书,后来成为一个心理学中的概念:

  心理学中是一种某者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某者在此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心流是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作者认为,唯有这样的专注,才能感受到最优心理体验。这本书在西方首次出版是在1990年,中信出版社20xx年引进时名为《生命的心流》,译者陈秀娟,译文虽然流畅,总感觉字里行间带有几滴鸡汤的香味。万幸,20xx年,中信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这本书,引进自台湾著名译者张定绮先生的版本,此公翻译的多部外国作品,不管是非虚构作品还是小说,译笔都曼妙纯熟,别有一番滋味。之前那一版的译名为《当下的幸福》,大概当时流行“活在当下”的理念,这个名字和书籍本身其实有不小的差异。毕竟,在作者看来,幸福本身并不是目标,进入最优体验的心流状态才是作者关注的。因此,20xx年底,中信再版此书时,书名回归为《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才算是朔本正源,功德无量。

《心流》读后感14

  《心流》一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程度时,内心处于有秩序和安宁的状态,这个状态下的我们会感觉到幸福。

  心流,快乐的源泉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当我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米哈里将这种体验定义为“最优体验”。

  米哈里发现:幸福与金钱、运气无关,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刻意培养与维护,需要我们学会掌控自己的心灵。

  想要幸福,先从控制自己的意识开始。

  心流的关键词,成长

  心流体验具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心流的构成要素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我们选择做的事要匹配自己的能力,事情太难无从下手会感到焦虑,事情太简单做起来又会毫无乐趣。

  2.知行合一且全神贯注

  当我们聚焦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头脑不被任何外物干扰,一切只为达成目标,过程要消耗大量体能,并运用高超的技巧。

  3.明确目标与及时反馈

  4.掌控自如

  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控制感”。

  5.浑然忘我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想拥有心流体验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做”,当我们做事时处于最佳状态,便能体会到心流。

  6.时间感异常

  处于心流状态,对时间的感知会有变化,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快,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慢。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体验。

  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对孩子的心流体验产生好的影响,那就努力为孩子营造拥有以下特征的家庭环境。

  “清晰”——在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目标明确且回馈及时,让孩子清晰掌握父母对他的期望。

  “重视”——对孩子当下所做的事、孩子的具体感受和体验给予浓厚的兴趣。

  “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不听父母的话,只要孩子自己准备好承担后果。

  “投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心全意做感兴趣的事。

  “挑战”——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原因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乐,今天读了《心流》这本书,我明白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行动过程中的附带现象,是我们从事某项活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这种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努力探索!

《心流》读后感15

  之前对一个问题一直很困惑,那些登山家、翼装飞行爱好者们,究竟为了什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从事一件并不产生经济效益的事情。究竟是为了什么?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我读了《心流》这本书,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心思。

  不得不说,《心流》这本书是有些难度的,看懂它需要全神贯注,认真思考。不过根据我的经验,越是难看懂的书,越有价值,收获也就越大。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感觉幸福?

  只有在不计较得失好坏,全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

  就比如,我喜欢骑行,当我走在奔向目的地的路上,感觉浑身舒服,没有什么疲累感,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身体是累的,心却是欣喜的。

  还有一点是:不要以社会赏罚为念,要在社会目标之外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说,当别人认为当官发财才是成功的标准的时候,你要有自己的目标,比如环游世界,比如骑行中国等等,真正能给你带来幸福的目标。只有自己认可的目标才会带来真正的心流,而心流恰恰是快乐的源泉。

  乐趣是什么?

  睡眠、休息、食物等等,这些无需耗费精神能量的活动,只能成为享乐。而乐趣呢?是涵盖新鲜感和成就感,需要投入高度的注意力。乐趣的出现需要有八项元素:可完成的工作;全神贯注;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投入的'行动;自由控制;忘我的状态;时间感受的改变。

  关于最后一点,我深有感触。比如现在已经下班了,而我却继续在这里开心码字,并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如果是有人强迫我加班,肯定不是这种感觉。

  那些冒险家们,费劲千辛万苦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们的乐趣并不是来自于危险本身,而是来自于他们使危险降至最低的能力,是一种有办法控制潜在危险的感觉。登山家们相信,登山的安全系数要比走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更安全。

  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什么样?

  既然心流给人带来幸福的感觉。那么人和人之间获得心流的能力有差别,原因在哪里?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家庭成长环境。一个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需要有五个因素:一是清晰。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二是重视。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情,具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感兴趣,而不是仅仅对他们是否考上一所好大学感兴趣。三是选择。孩子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但是要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四是投入。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心全意的做他感兴趣的事情。五是挑战。孩子要有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会获得自得其乐的性格,也就是说不管境遇如何,他们都会获得很开心,充满乐趣。反思自己,过往对女儿的教育有些过于严格,管控多,信任少,这会抹杀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这是我现在才意识到的,可惜之前自己不懂啊。

  这本书,我还要读一遍,因为心流不是鸡汤,是让你保持高效专注幸福翻倍的科学。

【《心流》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流读后感04-02

《心流》读后感05-22

高一泥石流科学说明文教案06-09

《母亲的心》读后感11-25

感恩的心读后感04-29

《勇敢的心》读后感11-17

《感恩的心》读后感08-11

《心》优秀读后感05-20

《兰心的秘密》读后感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