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一泥石流科学说明文教案
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应用极其广泛的说明文,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语言确切生动。那么大家知道优秀的说明文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泥石流科学说明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1 . 这是一篇介绍泥石流的科学说明文。它以科学考察报告的形式,通过对蒋家沟一次大型泥石流爆发实况的详细记录,具体说明了泥石流这一自然现象的成因、性质、状态和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住说明的重点。
2 . 泥石流是一种比较少见而又变化复杂的自然现象。为了准确、严密地反映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状变化,使读者对泥石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故全篇的重点放在详细记录1977年7月间蒋家沟的一次大型的爆发实况上,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顺序,条理清楚地分作三个层次加以说明。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这一部分,并按“初爆 —— 高潮 —— 结束”的顺序写好这一部分的口头复述提纲,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口头说明的能力。
3 .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尤其是数字的运用及形象的比喻,对说明泥石流这一为人们所不大熟知的自然现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特点。
4 . 本文专用名词、术语很多,可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物理、地理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含义,但不必讲得过于琐细,以至成了一堂自然常识课。如有条件可事先绘制挂图,播放幻灯或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科教影片,以增加形象直观性,并将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沟通起来。
5 . 布置作业:结合理化课做一次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记清方法、步骤,记准数据。实验后写一篇记述性的科学说明文。
【 指点迷津 】
1 . 关于文体:
如何区分记叙性说明文与一般记叙文 ?
本文是一篇介绍自然现象的科学考察报告,可称之为记述性的说明文。科学考察报告的特点在于报告性。它的大部分写作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精细的观测上,具有明显的研究性质。它把观测的结果予以直接的描述,力求具体、细致、精确、严密地再现事物或现象的本面目。
本文着重介绍一次大型尼石流的爆发经过以及对它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若干规律性的认识,阐明了泥石流的特征和大型泥石流的危害。它在说明过程中重在记述,采用了记叙、描写的写法。这从形式上看似乎类似记叙文,其实有本质区别:1 . 本文尊重科学事实,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泥石流在不同时间里表现出不同形态等情况,旨在介绍实地考察的结果,对事物作描述性说明;2 . 描述时不掺入主观的感情色彩。对目的在于将读者陌生的事物具体化,以便更精确地说明它们,描述是为说明服务的。
关于本文的文体特点可在讲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记叙文、一般说明文加以比较、分析、理解。
2 . 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课文主要是采用按事物的发生、发展顺序来说明的写法,可通过让学生填表的形式来完成此项目标。
时 间过 程 阶 段
26日夜间乌云密布。酝酿
27日凌晨狂风呼啸,大雨倾盆。
27日天亮大雨转细。
6时25分从山沟里传出巨响,流水量增大。稍过片刻,出现断流,泥石流滚滚而出。
爆发
6时25分后 出现泥石流的阵性流,第三阵过去 后,沟床上淤泥厚达1米左右。
6时40分 第四阵涌来,流速大大加快,浪头滚滚,泥沫四溅。
8时20分 大雨滂沱,出现连续流,巨大 续流历时40分钟后又转成阵性流,一直 持续5个多小时。
中午12时30分 稀性的连续流变成水流,泥石流才完全结束。
在此基础上再把握全文先概括,后具体,最后作综合分析、说明的说明顺序 。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 一 ) 明确说明顺序:
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按照“先概括,后具体,最后再综合分析”的说明顺序来安排 ? 试作分析。
提示:了解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按照“先概括,后具体,先现象,后本质和规律”的说明顺序。其原因是:第一,文章开头对“泥石流”进行诠释,给人们确定一个科学概念,从理性上明确什么是泥石流,从而引出说明对象;紧接着第二自然段对泥石流的破坏力进行说明,唯其破坏力大,人们才得重视,从而引出云南省蒋家沟多次爆发大型泥石流,承上启下。这是总述,使人们对泥石流有一个总的概念。第二,文章对蒋家沟所处理位置和频繁爆发大型泥石流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巨大猛烈多变”的本质特点,都具有典型的意义。这突出地表明了泥石流的特征,从理性上加强了人对泥石流的认识。但这种理性认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要说明什么是泥石流,还得使人们有一个具体感知。所以,第三,文章必然发展到第4 — 10自然段,具体介绍1977年7月27日蒋家沟一次大型泥石流爆发的全过程。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演绎到“具体”,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为什么会形成
这样大型的泥石流呢 ? 这是记叙性说明文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第四,文章在具体说明之后便作了综合分析说明,指出蒋家沟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原因;只有了解泥石流的成因,才能找到根治泥石流危害的防治办法。最后两段文章的说明,是文章逻辑顺序的必然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上升到本质分析,从而加深人们对泥石流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按先概括,后具体,先现象后本质和规律的顺序说明,层层相因,环环相扣,充分显示出说明内容的逻辑性和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 二 ) 试将课文第七段改成一般的简要叙述,两相对照一下,说说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
提示:本文是记述性说明文。文中的记叙和描写与一般记叙文、散文中的记叙描写有本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本文尊重科学事实。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泥石流在不同时间里表现出不同形态等情况,旨在介绍实地考察的结果,对事实作描述性说明;在描述时不掺入主观的感情色彩。其目的将读者陌生的事物具体化,以便更精确地说明它们,描述是为说明服务的。
下面我们将课文第七段改写成一般的简要叙述两相对照,体会一下二者的区别。
上午8时20分,突然又大雨滂沱。不久泥石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 —— 连续流。这种连续流仍然十分粘稠,但呼啸吼震,来势更加迅猛,流速高达12到15米每秒,流量增至500至800水立米每秒。它不断掏挖冲蚀,使沟壁不断坍塌,沟床迅速下切。时间不长,两壁斜坡变得陡直,泥浪起伏的地方形成了七八处陡坎。又过一分多钟,陡坎变成了一个长30米、宽20米、深3米多的大坑。坑里的大石块在滚滚倾泻的急流中互相撞击,发出砰啪的声响,冒出丝丝白汽。眼前的景象犹如一大锅粘粥翻腾。巨大的连续流历时40分钟,以后又转成了起初那样的阵性流。
上午8时20分,突然下起大雨。不久泥石流变成连续流。它仍很粘稠,且来势更猛,流速高,流量大,不断冲蚀沟壁,使其变得陡直并形成陡坎,继而变成长宽数十米、深3米多的大坑。坑里的大石块在倾泻的急流中互相撞击着。连续流历时40分钟,后又转成阵性流。
左右两相对照,改后的文确实简要了,但原文在描写中所形成的那种绘形绘声、如见如闻的生动感受没有了,有关状况和形态也不那么具体和明确了,换言之,这种简要叙述使泥石流有关情状变得较为抽象和淡漠了。由此不难看描写所起的作用。
1 . 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了不少比喻句,运用比喻应注意什么 ?
提示:比喻,是各类文章普遍采用的一种修辞方式,也是说明文说明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喻说明的基本涵义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它适用于以解说事物形状、构造、成因、方法、关系、效能、用途等为主的说明文。运用这种说明方法阅读和写作说明文,应注意五个方面:
一、把握比喻说明的对象。比喻说明的对象也既是文章要说明的对象,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把握住了比喻说明的对象,也就执住了“比喻说明法”的牛耳。
二、弄清比喻说明的构成。比喻说明有两种成分:本体和喻体;两个条件,那就是本体和喻体应是本质上不同的东西,二者之间应有相似点,如:“从山沟里传出火车轰鸣似的巨响,震撼着山谷。这种怪声就是泥石流爆发的响声。”这个比喻说明中,本体是泥石流爆发的响声,喻体是火车轰鸣似的巨响。泥石流爆发的声响虽然与火车轰鸣的巨响有质的差异,但却有相似之点。它形象、逼真地说明暴雨后爆发的泥石流的巨大的响声。
三、明确比喻说明的种类。比喻说明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明喻、暗喻有喻词,较好掌握,借喻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向泥石流涌来的方向望去,龙身农渐变窄,龙尾匍匐而行,尾梢几乎只剩一条线。”借喻和借代容易混淆,不易分辨。可从两方面区别:
a . 借喻中本体和喻体的主要关系是“喻”,二者必须有相似之点。借代中本体和代体的主要关系是“代”,二者没相似点,也毫无比喻的作用。只有代替的作用。上面引文中的“龙身”、“龙尾”、“一条线”与涌动的泥石流的形状具相似之处,所以是借喻而不是借代。
b . 借喻有时可还原成明喻或暗喻,借代不能还原。
四、理解比喻说明的作用。说明文采用比喻说明的方法是为了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读者对事物的形态和状貌有更为具体,更为明确的认识。如:“这道巨流,中间流速大,两侧流速小;表层流速大,底层流速小。在沟道较直的地方,好像火车奔驰;在沟道弯曲的地方,又宛如巨龙游动。”这个比喻,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阵性流在沟道较直的地方呼啸奔腾的气势,又维妙维肖地描绘了阵性流在沟道弯曲的地方蜿蜒翻滚的情状。
五、吃准比喻说明的要求,运用比喻说明要注意:比喻要新鲜、贴切、不落俗套,有助于说明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其次要注意色彩,就是被说明事物的特殊性,要与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保持一致。第三、要注意风格的协调,照顾到语境、对象、内容、表现手法等。
要运用好比喻说明,需勤读书,多观察,努力地提高联想能力。
2 .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数据进行说明的好处。
提示:本文根据切实调查和精细的考察,多处列举了一系列精确具体的数字。如介绍蒋家沟这一次大规模泥石流时,就两次运用表示总量、流量、流速、容量、冲击力、延续时间的具体数字来令人信服地说明泥石流的规模之大、气势之猛。对泥石流爆发中流速流量的数据尤为详尽。泥石流爆发前,水的流量增大到3 — 4立方米每秒。阵性流发生时,最大流速达10 . 9米每秒,流量达500立方米每秒。发展到连续流时,流速高达12 — 15米每秒,流量达500立方米每秒。发展到连续流时,流速高达12 — 15米每秒,流量增至500 — 800立方米每秒。使用数据时,根据情况的不同,分别使用了确数和概数。这些数据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情况。
( 四 ) 比较《景泰蓝的制作》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有什么。
提示及答案:本文和《景泰蓝的制作》都是根据客观事物本身的条理性和人们的认识过程安排说明顺序的。由于说明对象的特点不同,说明的顺序也不一样。本文是介绍自然现象,所以侧重于发生、发展过程的说明,以一次大型泥石流的爆发为例,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泥石流的特征、成因、危害和防治。《景泰蓝的制作》则是以制作的程序 ( 工序 ) 为顺序介绍的,依次介绍了六大工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同时也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小工序。
( 五 ) 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 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
明确:泥沙石块、山坡沟谷,地表径流。
2 . 阵性流与连续流各有什么特点 ? 概括一下泥石流全过程的总特点。
明确:阵性流的特点:分龙头、龙身、龙尾三段,泥浪拍激,龙头扑撞,间隔时间不等。
连续流的特点:流速更高,流量更大,不断冲蚀掏挖。
泥石流全过程的总特点:流速高,流量大,变化多。
【 妙文赏析 】
鱼类的发声 ( 节选 )
生活在陆地上的各种动物,绝大多数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叫声。那么,生活在水中的鱼类,会不会发出声音呢 ? 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小鲇鱼的叫声像蜜蜂飞过,嗡嗡地响;成群的青鱼像小鸟一样,叽叽地叫;黑背鲲的叫声有如风刮树叶,沙沙作响;沙丁鱼的喧哗好像静夜里浪涛拍岸的声音;气球鱼、刺猬鱼能呼噜呼噜地叫,仿佛熟睡的人在打鼾;驼背鳟的叫声是咚咚响的,好像击着小鼓;小竹夹鱼发出的声音,很像用手指很快地刮梳子的声音;海鲫的发声像用钢锉摩擦金属时发出的声音……
不但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就是同一种鱼,在生殖、索饵、移动、逃避敌害,或者成群结队,或者单独行动等不同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每年春季,在我国沿海作产卵回游的大黄鱼,它们在回游过程中,开始接近产生卵场时,发出“沙沙”或“吱吱”的音响;到达产卵场开始产卵时,则“呜呜”或“哼哼”地叫,像开水发出的声音;在排卵过程中,发出“咯咯咯”的声响,有如秋夜的青蛙在歌唱。
赏析:
生活在水中的鱼类会发出声音这一现象,多数人是不熟悉的;不同的鱼或同一种鱼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子,就不更清楚了。由于作者抓住了各种鱼声音的特征,运用了一连串贴切、通俗的比喻,就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说明的效果。
【 思维体操 】
你能猜出下面几个字谜吗 ?
1 . “相差”一半。 2 . “彼此各”半。
3 . 半“价出售”。 4 . 半部“春秋”。
答案:1 . 着 2 . 跛 3 . 催 4 . 秦
三、智能显示
【 心中有数 】
1 . 认识记述性说明文的特点。
2 . 掌握本文按时间顺序说明及“总 —— 分 —— 总”式的结构特点。
3 . 了解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 . 学习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 . 积累词语:大雨滂沱、呼啸吼震
【 动手动脑 】
1 . 将下述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最大瞬时“龙头”流量高达2400多立方米每秒
②泥石流总量可达37万立方米
③在坡度6 . 5%的谷地中,最大流速竟达15米每秒
④延续的时间可达12小时
爆发规模大的时候,________这样爆发频繁、规模巨的的泥石流,在我国其他地。
2 . 下面各句没有错词语的一句是 ( )
A . 后一阵 ( 泥石流 ) 涌来,跃过初发的龙头,又在下一段精糙的沟床上缓慢下来。
B . 反动流治阶级破坏这一带的自然环境,以至多次发泥石流。
c . 反动派的破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
d . 他们伐木毁林,使山岭变成了光秃秃的童山。
3 . 先将空缺处填上能表示时间的恰当的词语,再按泥石流发生的先后顺序选择排列正确的一项 ( )
A . 巨大的连续流历时40分钟, ( ) 又转成了起初那样的阵性流。
B . ( ) 泥石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 —— 连续流。
c . ( ) 出现的泥石注是阵性流,一阵接一阵地往前涌。
d . ( ) 流水不大的沟槽中,流量很快增大到3 — 4立方米每秒。稍过片刻,突然出现断流状态。
E . 间隔长的,往往是龙头过去,响声顿消, ( ) 泥平浪静。
填词A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E__________
语序选项
A . cdabe B . dceba c . beacd d . bdcae
4 . 用极精短的文字回答下列各句比喻说明了泥石流的什么特征
A . “好像火车奔驰”说明泥石流的_______________
B . “宛如巨龙游动”说明泥石流的_______________
c . “犹如一大锅粘粥翻腾”说明泥石流的________________
5 . 根据下列各句的内容,用一句长单句按合理的语序给“泥石流”下定义
A . 泥石流在重力和惯性的作用下急速奔泻。
B . 泥石流是粘稠的浆体。
c . 这种粘稠的浆体是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的。
d . 这些泥沙石块是山体被地表径流不断冲蚀掏挖而滑坡带来的。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下列各句在使用数字说明时,有的有毛病,找出毛病,写明改正方法
A . 有一块直径3米、体积20立方米的巨石,随巨浪一阵阵滚动。
B . 最大流速达10 . 9米,流量达500立方米。
c . 初步估算,这场泥石流阵性流共发生168次,总量为18万立方米……冲击力达60吨每平方米。
改正方法: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答案分析:1 .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属d级应用类题。语言的连贯性要注意到上下句的衔接。本题以“爆发规模大的时候”开头,接“最大瞬时”语气就不够顺畅,A、d项均欠妥。按B、c项的排列顺序,把②放在最前面很顺,是可以的。但B项中,用①接②,把④放在①之后就出了问题。因为①说的是“瞬时”,④却说“时间可达12小时”是前后矛盾的。所以B项不成立。答案:c
2 . c ( A中“缓慢下来”词性误用,B中“以至”应为“以致” d中“光秃秃”与“童山”语义重复 ) 3 . 填词:A . 以后 B . 不久 c . 起先 d . 往常 E . 暂时选项:B 4 . A:急速,气大 B:凶猛,气势大 c . 巨大的响声及性状特征 5 . 定义:泥石流是山体因地表径流不断冲蚀掏挖塌滑下来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流水挟带搅拌所变成的急速奔泻的粘稠的浆体。 6 . A:直径3米多,体积近20立方米 B . “10 . 9米,500立方米”后均加上“每秒” c . 总量为十八万多立方米,冲击力达六十余吨每平方米。
【 创新园地 】
寻 牛
清朝时,郑板桥曾任山东潍县县令。有一天,一个老农恳求郑大人出个告示,帮他找回丢失的牛。
郑板桥问:“你是啥时候发现牛走失的 ? ”
老农说:“不是去年,就是今年。”
郑板桥又问:“一共丢失了几头牛 ? ”
老农答:“不是一头,就是两头。”
郑板桥问罢,给老农写了一张寻牛启事。启事贴出的第二天,老农便找到牛了。
猜一猜,老农的牛是啥时候走失的 ? 究竟丢了几头牛 ?
答案:除夕晚上丢失了一头即将生犊的母牛。
【高一泥石流科学说明文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的教案03-25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2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8-04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8-05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8-03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0
科学教案07-20
科学《蜗牛》教案03-16
科学活动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