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24-09-11 23:02:29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锦集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锦集九篇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议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

  2、 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3、 补充交代故事背景

  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6段。

  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讨论交流、明确: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他想就别上学了。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3、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五、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再次,他明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总之,小弗郎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联系在一起了,是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教时新课 标第 一网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第17—19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和“语言是钥匙”这两处,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大致是:⑴宣布“最后一课”。⑵指出因循怠慢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⑶指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慢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亡国奴。“亡了国……钥匙”,意思是如果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就会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这些话,都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指导学生学习第21段。

  提问: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

  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两个联想:⑴字贴像小国旗。⑵鸽子叫声。第一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第二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指导学生学习第24—29段。

  提问: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的一个手势结尾?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的:首先写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再写韩麦尔先生站了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写韩麦尔先生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个情节有深刻的意义。这几个字是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给他的学生们的临别赠言,也是这位爱国者的心声,是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悲壮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因此,这几个字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升华。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口头练习

  把上习字课那段改为第三人称写法,再与原文比较一下,说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学生准备。

  2、提问检查。

  3、补充讲解:本文是从小弗郎士的角度,以小弗郎士的口气来写的。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表现了小弗郎士这位法国儿童在失去国土后精神世界的变化,又真实而具体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这位爱国者的动人形象,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有力地表达了这篇小说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小弗郎士的带有儿童的稚气的叙述,使读者感到特别亲切、真挚、动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

  小弗郎士

  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后来由于这是最后一课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创意说明

  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 理解此文写作技巧。

  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是啊! 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不守纪律的小调皮)“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 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 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明白”。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如:

  ⑴ “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⑵ “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⑶ “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 我──我──”就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

  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

  以“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段话。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 踱 挟 皱 督 叟 摊 旷 懊 隶 钥 匙 哽 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

最后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议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教案 篇7

  复习目标:

  1、 掌握文学常识。

  2、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 了解本文结构。

  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时间:一课时

  过程:

  一、 导入 :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 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三、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 熟悉本课结构

  1、 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 第二部分(723 )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3、 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另外:①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②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③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 小弗郎士的变化。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②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③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 韩麦尔老师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六、 朗读全文。

  板书:

  最后一课

  1、 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 韩麦尔①外貌②语言③动作神态

最后一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修订与完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羞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 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 年 7 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 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队伍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 定,赔款 50 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 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 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整体感知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 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三、重点分析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

  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 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 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赏析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 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 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 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 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 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三、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 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 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 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 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 ,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 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 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 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 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 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 拓展阅读: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 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 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 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 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六、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 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最后一课教案 篇9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先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文学的教材。但这又是一篇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的文章,由于时代关系,或者生活经历的原因,学生无法真正走进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的世界。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少的遗憾,总觉得学生一直在文本外打转,虽然也能说出小说的主题等等,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相关的背景是学生必须要了解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让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这就使得提高有效阅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真实的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去迎合老师的体验,围着老师的心理感受转,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自己去发现。所以,有时候课前的导引,未必是好事,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如在这堂课上,讲背景,讲作者,讲历史,给学生的阅读设好了樊笼,只会让课堂成为老师思维的再现,效果不好。倒不如,让学生将作品认真细致地阅读,学生可能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这样压力小,学生反而容易被作品本身吸引,达到真实阅读的目的。

  其次,要引导学生的阅读动机,要让学生产生直接阅读的意念,这个意念最好不要是外界压力下的阅读愿望,而应该是没有明显的外力作用下,由自己的主观要求(如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产生的读书热情。变阅读的某种刺激为自我要求。如教读《最后一课》,我作了如下设计。课文中的小弗郎士和同学们年龄相近,然而他却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课文写他上“最后一课”的感受,重点写了他的所见、所想,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小弗郎士的眼睛具有很大的穿透力,透视出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同以前上课的许多变化,你能找出这些变化吗?②小弗郎士的心理具有神奇的折射作用,折射出最后一课和往常上课教师、学生的 不同感受,文中究竟写了哪些不同的感受呢?这样以设疑作为阅读的导语,通过激发求知欲,很快将学生阅读内动机激发出来,成为推动阅读的.内驱力。

  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共感,激发共鸣。七年级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热门】最后一课教案3篇07-07

最后一课教案汇总7篇08-03

有关最后一课教案3篇09-21

实用的最后一课教案4篇10-01

【必备】最后一课教案3篇10-11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3篇08-05

实用的最后一课教案3篇09-16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4篇07-06

最后一课教案汇总九篇07-01

最后一课教案合集六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