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19 09:31:12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阅读教材

  独立完成下列预习作业:

  1、填空:

  ①与的相同,称为分数,+ =,法则是;

  ②与的不同,称为分数,+ =,运算方法为;

  2、与的相同,称为分式;与的.不同,称为分式.

  3、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似

  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把分子;

  ②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

  4.,的最简公分母是.

  5、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代数式: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⑴ + ⑵ - ⑶ +

  2、计算:⑴ ⑵ +

  ⑶ ⑷ + +

  3、计算:

  四、课堂测控:

  3、计算:⑴ ⑵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质:

  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

  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

  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

  ⑵需要平移的方向;

  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⑴找出关键点;

  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

  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1、旋转

  2、旋转的性质

  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

  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

  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

  ②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

  ⑴平移变换;

  ⑵旋转变换;

  ⑶轴对称变换;

  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

  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1.请同学们回忆(≥0,b≥0)是如何得到的?

  2.学生观察下面的例子,并计算:

  由学生总结上面两个式的关系得:

  类似地,请每个同学再举一个例子,然后由这些特殊的例子,得出:

  (≥0,b0)

  使学生回忆起二次根式乘法的运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类似地,请每个同学再举一个例子,

  请学生们思考为什么b的取值范围变小了?

  与学生一起写清解题过程,提醒他们被开方式一定要开尽.

  对比二次根式的乘法推导出除法的运算方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从一开始就使他们参与到推导过程中来.

  对学生进一步强化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分母不能为零.

  强化学生的解题格式一定要标准.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二自我检测

  活动三挑战逆向思维

  把反过来,就得到

  (≥0,b0)

  利用它就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例2化简:

  (1)

  (2)(b≥0).

  解:(1)(2)练习2化简:

  (1)(2)活动四谈谈你的收获

  1.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2.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

  找四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然后再找学生指出不足.

  二次根式的乘法公式可以逆用,那除法公式可以逆用吗?

  找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将过程写在黑板上.

  请学生仿照例题自己解决这两道小题,组长检查本组的学习情况.

  请学生自己谈收获,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为了更快地发现学生的错误之处,以便纠正.

  此处进行简单处理是因为有二次根式的乘法公式的逆用作基础理解并不难.

  让学困生在自己做题时有一个参照.

  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尽可能在课堂上将问题解决.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分数的通分法则及分式的基本性质,分析、归纳出分式的通分法则,并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和减法法则,并会应用法则进行分式加减的运算。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式的有关法则进行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4.引导学生不断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

  2.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分组讨论。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2.如何计算:3.若分母不同如何计算?如: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例1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是,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2)解:

  例2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的是2x(x+1)(x—1),

  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2)解:将分母分解因式:∴最简公分母为2(x+2)(x—2),

  练习:教材P,79中1、2、3。

  (三)课堂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约分的意义和步骤。

  2、能说出最简分式的意义。

  3、能说出分式的乘、除和乘方法则,并能用式子表示。

  4、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乘除和乘方运算。

  5、会归纳总结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6、能熟练地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主体知识归纳

  1、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约分的步骤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3、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4、分式的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5、分式的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6、分式的乘方(n为正整数)、就是说:分式的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

  7、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归纳如下

  (1)am·an=am+n(m、n都是整数);

  (2)(am)n=amn(m、n都是整数);

  (3)(ab)n=anbn(n是整数)、

  基础知识精讲

  1、正确理解分式约分的意义

  (1)约分的根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的实质是一个分式化成最简分式,约分的关键是将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

  (2)进行约分的前提条件:分子、分母必须都为积的形式且有公因式。

  2、分式约分的步骤是: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分母和公因式、约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若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应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当分子、分母的系数是整数时,还应约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若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时,要先将分子、分母按同一字母降幂排列、首项为负,提取负号放到整个分式的前面,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3、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式的乘除运算,实际上是分式的乘法运算,根据法则应先把分子、分母相乘,化成一个分式后再进行约分,化为最简分式、但实际运算时,常常先约分再相乘,这样做既简单易行,又不易出错、

  (2)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因式分解,再约分。

  (3)分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特别地,若分子(或分母)是公因式,约去公因式后,分子(或分母)是1而不是0。

  (4)要注意运算顺序,对于分式乘除法来说,它只含有同级乘除运算,所以只要没有附加条件(如括号等),就必须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有关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列分式方程,建立现实情境中的数学模型.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有目的的梳理知识,形成这一章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进一步体验“类比”与“转化”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分式方程解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形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使学生在总结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体验因学习方法的大力改进而带来的快乐,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教学重点

  1.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分式的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分式的运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

  讨论交流本章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在反思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实物投影仪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3.5A)

  第二张:例题分析,(记作§3.5B)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回顾本章的知识.

  出示投影片(§3.5A)

  问题串:

  1.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决,请举一例.

  2.分式的性质及有关运算法则与分数有什么异同?

  3.如何解分式方程?它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可针对以上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可参与于学生的讨论中,注意扫除他们学习中常犯的`错误)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例如(用实物投影)

  某人在外面晨练,有m分钟,他每分钟走a米;有n分钟,他每分钟跑b米.求此人晨练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生]我们组来回答此问题,此人晨练时平均每分钟行米.

  我们组也举出一个例子:长方形的面积为8m2,长为pm,宽为____________m.

  [生]应为m.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有特色,谁还能举.

  [生]如果某商品降价x%后的售价为a元,那么该商品的原价为多少元?

  [生]原价为元.……

  [师]都是分式.分式有什么特点?和整式有何区别?

  [生]整式A除以整式B,可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则称是分式.而整式分母中不含字母.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用分式方程来解决.例如(用实物投影仪)

  某车间加工1200个零件后,采用了新工艺,工效是原来的1.5倍,这样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就少用10h,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设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x个,1.5x个,根据题意,得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二、能力目标

  知道分时方程的意义,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三、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有哪几步?

  2.判断下面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解方程:=3-

  解:两边同乘以(x-1),得

  2=3-x=1,①

  x=3+1-2,②

  所以x=2.③

  (不正确。正确的解:两边同乘以(x-1),得2=3(x-1)-x-1,所以x=3.)

  3.解下列分式方程:(1)=(2)+=2.

  二、新课

  (一)情境创设:

  1.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服装,乙每天比甲多加工1件,已知乙加工24件服装所用时间与甲加工20件服装所用时间相同。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甲每天加工服装多少件,可得方程:

  2.一个两位数的各位数字是4,如果把各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比值是。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x,可得方程:

  3.某校学生到距离学校15km的山坡上植树,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出发40min后,另一部分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全体学生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速度的3倍。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自行车的速度为xkm/h,可得方程:

  (二)探索活动:

  1.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2.这些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结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3.如何解分式方程=?

  解:这个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x(x+1),

  可以得到一元一次方程:20(x+1)=24x

  解这个方程,得

  x=5

  为了判断x=5是否是原方程的解,我们把x=5代入原方程:

  左边==4,右边==4,左边=右边。

  x=5是原方程的解。

  说明: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先去分母(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把不熟悉的分式方程转化为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三、例题教学:

  例1.解方程:-=0

  板书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过程及完整的书写格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得

  3(x-2)-2x=0

  解这个方程,得

  x=6

  把x=6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0,左边=右边。

  x=6是原方程的解。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各式中,分式方程是()

  A.B.C.D.

  2.分式方程解的情况是()

  A.有解,B.有解C.有解,D.无解

  3.解下列方程:

  4.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人,那么满足怎样的方程?并求解。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次根式的性质。

  2.内容解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二次根式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观察、归纳和思考得到二次根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对于二次根式的性质,教材没有直接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到,而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先通过 “探究”栏目中给出四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学生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就具体数字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再分析这些结果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结论.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的过程,并理解其意义;

  (2)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根据具体数字分析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二次根式的性质,会用符号表述这一性质;

  (2)学生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学生能从已学过的各种式子中,体会其共同特点,得出代数式的概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二次根式的性质是二次根式化简和运算的重要基础.学生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后,重在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突破这一难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道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培养其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性质1

  问题1 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式子都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

  问题2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并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或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出结论,为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1作铺垫.

  问题3 从以上的结论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 ( ≥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2 计算

  (1) ;(2) .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1,学会灵活运用.

  2.探究性质2

  问题4 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式子都表示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问题5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并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或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出结论,为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2作铺垫.

  问题6 从以上的结论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 ( ≥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3 计算

  (1) ;(2) .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2,学会灵活运用.

  3.归纳代数式的概念

  问题7 回顾我们学过的式子,如, ( ≥0),这些式子有哪些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概括式子的共同特征,得出代数式的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式子的共同特征,形成代数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综合运用

  (1)算一算: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第(2)、(3)、(4)小题要特别注意结果的符号.

  (2)想一想: 中,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当 ≥0时, 等于多少?当 时, 又等于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设计,加深学生对 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

  (3)谈一谈你对 与 的认识.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理解.

  5.总结反思

  (1)你知道了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

  (2)运用二次根式性质进行化简需要注意什么?

  (3)请谈谈发现二次根式性质的思考过程?

  (4)想一想,到现在为止,你学习了哪几类字母表示数得到的式子?说说你对代数式的认识.

  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6.1第2,4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 ; ; .

  【设计意图】考查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理解.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的能力.

  3.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一个数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理解.

  4.计算: .

  【设计意图】考查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描点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2、初步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归纳的学习习惯。

  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难点:通过对正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发现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教学方法:

  1、演示法———发展观察力,想象力;

  2、启发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形成性学习法———培养观察、归纳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学生活动

  复

  复习定义及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学生快速回忆已学的概念及画函数图像的步骤(抢答),积极回答问题。

  例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正比例函数,y=x,y=2x的图象

  解:(1)列表

  (2)描点

  (3)连线

  x … —3 —2 —1 0 1 2 3 …

  y=x y=2x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各自说出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最后达成共识。

  计算出正比例函数的值,认真观察图象。

  发

  观察思考:比较上面三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三个函数图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共同点:

  (1)都是比例系数k>0

  (2)都是一条直线

  (3)都过原点和点(1,k)

  (4)都在一、三象限

  (5)都是从左向右上升

  不同点:上升的幅度不一样

  归纳总结: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及(1,k)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的增大y也增大;

  根据同学的发言与老师的归纳,修正自己的认识,逐渐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及画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简单方法。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规

  应用两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1、5x,y=—4x的图象,利用两点法画出函数图象,能迅速找到两个点。

  发

  观察思考:比较上面二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二个函数图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共同点:

  (1)都是比例系数k<0

  (2)都是一条直线

  (3)都过原点和点(1,k)

  (4)都在二、四象限

  (5)都是从左向右下降

  不同点:下降的幅度不一样

  归纳总结: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及(1,k)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x的增大y反而减小;

  知识的迁移:用同样的办法发现规律。

  课

  1、用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下列函数图象。

  (1)y=1、5x(2)y=-3x

  2、正比例函数y=-4x的图象是过()和()两点的一条直线,图象过象限,y随x的。

  3、正比例函数y=(m-1)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1

  B、m>1

  C、m<1

  D、m≥1

  4、下列函数①y=5x ② y=-3x ③y= x ④y=-x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_____________。

  (能根据正比例函数性质解决问题、认真做题)

  小

  名称 解析式 图象特征 图象分布 函数变化情况 正比例函数

  y=kx(k≠0)是经过(0,0)和(1,k)的一条直线

  k>0,k<0;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k<0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板

  复习引入 描点法 画正比例函数图象 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规律应用 总结规律 练习小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分析:二次根式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展开的,是算术平方根的抽象与扩展,同时又为勾股定理和解一元二次方程打下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是二次根式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知道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 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为后面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四则运算打基础.对此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提问的互动气氛较浓.

  二、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我校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实施“三学六步”课堂改革教学模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并会求二次根式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2)理解二次根式的非负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群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乐于探索、积极钻研的科学精神、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并会求二次根式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2、教学难点:理解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

  五、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发现法

  2、教学手段: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 你能用带有根号的的式子填空吗?

  (1)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 t(单位:s)与开始落下的高度h(单位:m)满足关系,如果用含有h 的式子表示 t ,则t= _____.

  (2)下球体过球心的横截面面积为S,则横截面圆形的半径r为 .

  (3)面积为3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面积为S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

  【师生互动】:学生独立思考,用算术平方根表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和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填空过程中初步感知二次根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研究二次根式的必要性.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问题2 上面所得的代数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学生独立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引出二次根式的概念.

  问题3 根据以前所学知识,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并且要注意什么.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长做好记录,老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加深对二次根式的理解.

  2.辨析概念,应用巩固

  问题4 (辩一辩) 判断给出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①;

  ②;③;④;⑤;⑥

  【师生互动】:学生独立思考并积极发言,并对于他们的答案做出正确地评价,给予必要的鼓励.

  【设计意图】:该题是利用抢答来调动课堂气氛,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

  问题5 根据要求编写二次根式:

  (1)请写出一个你喜欢的二次根式;

  请写出一个被开方数含x的二次根式.;

  请你写出一个被开方数含x,且当x为任何实数的二次根式.

  【师生互动】:学生独立思考并积极发言,其他同学来检验是否编写正确.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题开拓学生思维,进一步加深对二次根式的理解.

  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问题6 当x是怎样的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师生互动】:

  (1)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规范解题格式,(2)(3)学生演板.学生完成之后小组讨论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对演板的同学做出评价,老师再适时补充,(2)(3)评价增加一道变式,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最后再归纳这类式子有意义要注意:

  (1)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2)分母中含有字母时,要保证分母不为0.

  【设计意图】:本题强化学生对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理解,同时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

  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问题7 已知实数x,y满足,求:

  (1)x的取值范围;

  (2)以x,y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师生互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将答案写在白板上,并请小组两位成员上台展示,其他同学提出质疑,补充,老师适当引导点评.

  【设计意图】:本题第一问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理解;第二问渗透分类思想,通过小组合作,上台展示体现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问题8 (走进中考)已知,则 p(x,y)是第 象限.

  【师生互动】:学生先独立思考讲解思路,老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

  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一路下来,我们结识了很多新知识,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吗?说一说,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生互动】:学生举手发言,老师点评并鼓励.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把握知识要点,理清知识脉络,体会数学中的分类思想.

  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必做题:1.下列各式中:①;②;③;④;⑤ ,其中是二次根式的有 .(写序号)

  代数式有意义,则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 .

  3.代数式的值为0,则a= .

  选做题:1.已知,则的值为 .

  2.若式子 有意义,则P(a,b)在第 象限.

  小组合作题:

  1.已知m,n满足 ,求:(1)m,n的值.

  (2)将m,n的值 代入并化简:

  (3)请选一个你喜欢的x的值代入求值.

  【设计意图】:气氛通过分层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必做题和选做题如果上课有时间打算用砸金蛋的形式调动课堂.

  (六)板书设计

  16.1.1 二次根式 定义:形如 的式子叫做 二次根式 注:(双重非负性) (老师板书) (学生演板)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例题讲解

  引入问题:有甲乙两种客车,甲种客车每车能拉30人,乙种客车每车能拉40人,现在有400人要乘车,

  1、你有哪些乘车方案?

  2、只租8辆车,能否一次把客人都运送走?

  问题2;怎样租车

  某学校计划在总费用2300元的限额内,利用汽车送234名学生和6名教师集体外出活动,每辆汽车上至少有1名教师。现有甲、乙两种大客车,它们的`载客量和租金如表:

  甲种客车乙种客车

  载客量(单位:人/辆)4530

  租金(单位:元/辆)400280

  (1)共需租多少辆汽车?

  (2)给出最节省费用的租车方案。

  分析;

  (1)要保证240名师生有车坐

  (2)要使每辆汽车上至少要有1名教师

  根据(1)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小于____;根据(2)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大于____。综合起来可知汽车总数为_____。

  设租用x辆甲种客车,则租车费用y(单位:元)是x的函数,即

  y=400x+280(6-x)

  化简为:y=120x+1680

  讨论:

  根据问题中的条件,自变量x的取值应有几种可能?

  为使240名师生有车坐,x不能小于____;为使租车费用不超过2300元,X不能超过____。综合起来可知x的取值为____。

  在考虑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你能得出几种不同的租车方案?为节省费用应选择其中的哪种方案?试说明理由。

  方案一:

  4两甲种客车,2两乙种客车

  y1=120×4+1680=2160

  方案二:

  5两甲种客车,1辆乙种客车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

  2、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3、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特点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

  教学重点:

  1、 一次函数解析式特点

  2、 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

  教学难点: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

  2、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 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车速是95千米/小时.已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

  分析 我们知道汽车距北京的路程随着行车时间而变化,要想找出这两个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值,显然,应该探求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为此,我们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间为t小时,汽车距北京的路程为s千米,根据题意,s和t的函数关系式是

  s=570-95t.

  说明 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是探求函数关系的第一步,这里的s、t是两个变量,s是t的函数,t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

  问题2 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 我们设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为x,小张的存款数为y元,得到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为:y=50+12x.

  问题3 以上问题1和问题2表示的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点?

  Ⅱ.导入新课

  上面的两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y,右边是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

  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

  ①y=x-6;②y=2x;③y=;④y=7-x x8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例2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属于一次函数,其中哪些又属于正比例函数?

  (1)面积为10cm2的三角形的底a(cm)与这边上的高h(cm);

  (2)长为8(cm)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L(cm)与宽b(cm);

  (3)食堂原有煤120吨,每天要用去5吨,x天后还剩下煤y吨;

  (4)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行驶的路程s(千米)和时间t(小时).

  (5)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

  (6)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7)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 分析 确定函数是否为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x+b(k≠0)或y=kx(k≠0)形式,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 解 (1)a?20,不是一次函数. h

  (2)L=2b+16,L是b的一次函数.

  (3)y=150-5x,y是x的一次函数.

  (4)s=40t,s既是t的一次函数又是正比例函数.

  (5)y=60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

  (6)y=πx2,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不是x的一次函数;

  (7)y=50+2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3 已知函数y=(k-2)x+2k+1,若它是正比例函数,求k的值.若它是一次函数,求k的值.

  分析 根据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易求得k的值.

  解 若y=(k-2)x+2k+1是正比例函数,则2k+1=0,即k=?

  若y=(k-2)x+2k+1是一次函数,则k-2≠0,即k≠2.

  例4 已知y与x-3成正比例,当x=4时,y=3.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y与x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

  (3)求x=2.5时,y的值.

  解 (1)因为 y与x-3成正比例,所以y=k(x-3).

  又因为x=4时,y=3,所以3= k(4-3),解得k=3,

  所以y=3(x-3)=3x-9.

  (2) y是x的一次函数.

  (3)当x=2.5时,y=3×2.5=7.5.

  1. 2

  例5 已知A、B两地相距30千米,B、C两地相距48千米.某人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从A地出发,经过B地到达C地.设此人骑行时间为x(时),离B地距离为y(千米).

  (1)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取值范围.

  (2)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分析 (1)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离B地距离y为A、B两地的距离与某人所走的路程的差.

  (2)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离B地距离y为某人所走的路程与A、B两地的距离的差.

  解 (1) y=30-12x.(0≤x≤2.5)

  (2) y=12x-30.(2.5≤x≤6.5)

  例6 某油库有一没储油的储油罐,在开始的8分钟时间内,只开进油管,不开出油管,油罐的进油至24吨后,将进油管和出油管同时打开16分钟,油罐中的油从24吨增至40吨.随后又关闭进油管,只开出油管,直至将油罐内的油放完.假设在单位时间内进油管与出油管的流量分别保持不变.写出这段时间内油罐的储油量y(吨)与进出油时间x(分)的函数式及相应的x取值范围.

  分析 因为在只打开进油管的8分钟内、后又打开进油管和出油管的16分钟和最后的只开出油管的三个阶级中,储油罐的储油量与进出油时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不同的,所以此题因分三个时间段来考虑.但在这三个阶段中,两变量之间均为一次函数关系.

  解 在第一阶段:y=3x(0≤x≤8);

  在第二阶段:y=16+x(8≤x≤16);

  在第三阶段:y=-2x+88(24≤x≤44).

  Ⅲ.随堂练习

  根据上表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y是否为x一的次函数?y是否为x有正比例函数?

  2、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城市规定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时,水费按0.6元/米3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超过6米3时,超过部分按1元/米3收费。设每户每月用水量为x米3,应缴水费y元。(1)写出每月用水量不

  超过6米3和超过6米3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一次函数。(2)已知某户5月份的用水量为8米3,求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①y=0.6x,y=x-2.4,y是x的一次函数。②y=8-2.4=5.6(元)]

  Ⅳ.课时小结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能根据已知简单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Ⅴ.课后作业

  1、已知y-3与x成正比例,且x=2时,y=7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2)y与x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

  (3)计算y=-4时x的值.

  2.甲市到乙市的包裹邮资为每千克0.9元,每件另加手续费0.2元,求总邮资y(元)与包裹重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计算5千克重的包裹的邮资.

  3.仓库内原有粉笔400盒.如果每个星期领出36盒,求仓库内余下的粉笔盒数Q与星期数t之间的函数关系.

  4.今年植树节,同学们种的树苗高约1.80米.据介绍,这种树苗在10年内平均每年长高0.35米.求树高与年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算一算4年后同学们中学毕业时这些树约有多高.

  5.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个人月收入不超过800元,免交个人所得税.超过800元不超过1300元部分需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试写出月收入在800元到1300元之间的人应缴纳的税金y(元)和月收入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 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

  3、能利用已知两边求直角三角形另一边的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索的结果。

  情感与态度: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和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航天员在太空中遇到外星人时,用什么语言进行沟通”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而华罗庚建议可以用勾股定理的图形进行和外星人沟通,为什么呢?通过一段VCR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兴趣,从而较自然的引入课题。

  新知探究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1)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2)你能找出图18.1-1中正方形1、2、3面积之间的关系吗?

  通过讲述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图,每个小方格代表1个单位面积,我们分别以a,b,c三边为边长作正方形。

  回答以下内容:

  (1)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A、B、C面积?

  (2)怎样求出正方形面积C?

  (3)观察所得的各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4)将正方形A,B,C分别移开,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边长a,b,c有何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探究交流归纳

  拼图验证加深理解

  如图,每个小方格代表1个单位面积,我们分别以a,b,c三边为边长作正方形。

  回答以下内容:

  (1)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P、Q、R的面积?

  (2)怎样求出正方形面积R?

  (3)观察所得的各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4)将正方形P,Q,R分别移开,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边长a,b,c有何数量关系?

  由以上两问题可得猜想: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而猜想要通过证明才能成为定理

  活动探究:

  (1)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拼图

  (2)多媒体课件展示拼图过程及证明过程理解数学的严密性。

  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过渡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进行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拼图也会产生感性认识,也为论证勾股定理做好准备。

  利用分组讨论,加强合作意识。

  1、经历所拼图形与多媒体展示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2、加强数学严密教育,从而更好地理解代数与图形相结合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应用新知这个环节,我把以往的单纯求解边长之类的题目换成了几个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古算题。

  把生活中的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让学生了解丰富变幻的图形世界,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探索问题,解决实际的能力。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

  在最后的小结中,不但对知识进行小结更对方法要进行小节,还可向学生介绍了美丽的图案毕达哥拉斯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其实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进一步发现数学的另一种美。

  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小结,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梳理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必做题:

  1. 完成课本习题1, 2,3题。

  2. 如图,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之间面积有何关系?为什么?

  选做题:

  3. 课后收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

  针对学生认知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题,既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索,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本节课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使学生掌握运用去分母或换元的方法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使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基本思想;

  3、使学生能够利用最简公分母进行验根.

  教学重点: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教学过程:

  在初二我们已经学过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知道了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题步骤以及验根的目的,了解了转化的思想方法的基本运用.今天,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12.7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同类型的方程的解法,直接点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类同,及产生增根的原因,以激发学生归纳总结的欲望,使学生理解类比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转化”这一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类比”、“转化”的理解,可以通过回忆复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探求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同时通过对产生增根的分析,来达到学生对“类比”的方法及“转化”的基本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调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一、新课引入: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化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课讲解:

  通过新课引入,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解法,类比地提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

  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

  3.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运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在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数学生活化,学好数学,为幸福人生奠基。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下数学《5.2分式的乘除法》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方程等做了准备。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起,在课堂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但在推理方面还不够严谨。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科学的数学价值观。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课前三分钟

  学生主持: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猜一个人物?…

  生:鲁班

  学生主持:根据小草的构造鲁班发明了锯子,鲁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生:类比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到类比的重要性,前面我们类比分数研究了分式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来类比分数的乘除研究5.2分式的乘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类比分数乘除探索分式乘除法则打下基础。

  (二)、合作学习,共探新知

  活动2:预习反馈,探索法则

  问题:口答:

  猜一猜

  师生共同归纳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这里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类比、转化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类通过类比→观察猜想→-归纳明晰→-得出结论。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总结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例题讲解,师生共同完成。

  注意:1.分式乘除法的实质是约分化简。

  2.结果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单项式 → 约分

  分子、分母 分类

  多项式 → 分解因式,约分

  开心练习:

  学生板演,小组代表在小白板上答题,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

  【设计意图】:运用“兵教兵”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充分交流,自学已会的学生教还不会的学生教师尽可能少讲,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活动3:活学活用

  炎热的夏天到了,如果能吃到甘甜的西瓜是多么惬意啊。你会买西瓜吗?让我们跟随咱班的两名同学看看她们是如何买西瓜的?

  播放学生买西瓜视频。

  问题: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是球形,半径为R,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皮厚都是xcm,,怎样买西瓜合算?

  先猜一猜,再算一算。

  链接几何画板:观察体积比的变化。

  变式:若西瓜的体积不变,是买皮厚的还是皮薄的西瓜?(几何画板演示)

  【设计意图】:将问题生活化,让同学们帮助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渗透数感和几何直观,巧妙的利用几何画板将问题动起来,生动直观。变式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三)、跟踪训练,分层达标

  1.利用慧学云交互平台,进行选择题的跟踪训练。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师现场根据答题结果统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充当小老师,教师予以补充。

  2.智力冲浪

  (1)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正?

  (2)计算

  (4)计算

  【设计意图】:设置梯度训练题,学生砸蛋抢答问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呀?那我们用到哪些数学思想?由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并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构建知识思维导图,在知识树上进行梳理知识,生动直观。

  类比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方法,让我们细心观察,一起研究有趣的数学吧!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必做题:P116页1题 2题

  思维拓展: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14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06-08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01-31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3-12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26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人教版11-0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07-06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0-29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