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练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具准备
投影设备、邮票、口算卡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12×3 24×2 16×3 40×7
(2)150×2 250×3 160×2 840×2
注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
(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
(1)38×14 (2)47×25 (3)65×34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4页的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
(2)打开指定的一页。
教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
(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独立完成;
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
3)列出算式,计算。
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
2、课本第35页的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反馈、矫正。
3、课本第35页的第12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本第35页的第13、14、15题。
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8×44;
8×9×4+8×8;
8×9×5-8;
8×(9×5-8);
8×(9×4+8)……
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萍乡与相交,能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已知直线的垂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二)学习内容
基础性学习包
1、认识平行线,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2、认识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学习两点间的距离,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4、我学会了吗
开发性学习包
1、图形中的`平行线
2、汉字中的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
回、王、下、平 、行等。
拓展性学习包
遵守交通规则
交通安全儿歌
红绿灯
交叉路口红绿灯,指挥交通显神通;
绿灯亮了放心走,红灯亮了别抢行;
黄灯亮了要注意,人人遵守红绿灯。
上学校
小学生,起得早,交通小队排得好;
过马路,走横道,交通安全要记牢;
听指挥,别乱跑,平平安安到学校。
交通安全真重要
交通安全真重要,人民生活离不了。
保障安全有措施,交通法规要记牢。
大马路上车潮涌,警察指挥要服从。
红绿黄灯是命令,标志标线要看清。
交通规则要记牢
(三)整合点解读
1、学科单元内整合:除了生活中交通中的线这一生活素材,教师还可以借助前面学习的线和角的知识进行补充;本单元内还可以将平行和垂直的线在一课时内用课件的方式进行补充。
2、体验式活动:测量距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的关系。
3、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4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1~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初步学会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大约是几百多。
2、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发展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口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小朋友,王大爷的养鸡场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一共有600只鸡,关进3个鸡舍,平均每个鸡舍有多少只鸡?)
[简析:教材主题图是600只鸡关在3层鸡舍,这儿对情景内容作了微调,改成600只鸡关进3个鸡舍,应该说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教材3层是个隐含条件,需要学生借助于观察发现的,而变更后的题目,两个关联条件都是直接的。这儿是否可以在告知两个条件的前提下,直接请学生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探讨口算方法。
(1)要求平均每个鸡舍有多少只鸡?怎么列式?
(2)600除以3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3)你是怎么想的呢?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4)交流:
生1: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是200。
师:这种想法真好,谁再说给大家听听。(生答略)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2:6÷3=2,再在2后面添加两个0就是200。
生3:200乘3得600,所以600÷3=200。
[简析:学生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教者虽说没有作出优化处理,但在学生说出第一种方法之后,及时地表扬“这种想法真好,谁再说给大家听听”,其实在肯定的同时,也认同了这种方法,并适当地给予了强化处理。应该说,这种处理还是相当到位的。因为这个时候作优化处理,时机还不够成熟。]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练习在作业纸上,再组织评析。
(1)核对答案。
(2)观察每组的3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几个百除以几得几个百,几个十除以几得几个十,几个一除以几得几个一。
[简析:选择先练再评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时候真正地感受与体悟到每组算式的异同,如果选择口算,学生往往只关心自己算的题目而忽略了题目间的关系,感悟也远没有笔答的印象深刻。借助于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出规律,并作及时的小结,从而为下面的笔算教学打下伏笔。]
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的口算能力真不错,王大爷很满意!他想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课件展示图片和声音:狼山鸡不但肉质鲜美,还都是产蛋高手呢!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列式?
2、引导估算。我们先来估一估,平均每天大约产蛋几百多个呢?
生:4百多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9里面最多有4个2,所以有4百多个。
3、探讨笔算方法。
(1)引导计算。
986÷2到底等于4百多个呢?我们就需要列竖式计算了。(板书)
①986除以2,先要用哪一位上的数去除以2?商是几呢?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写在百位上呢?8表示什么呢?余下的1表示什么?用余下的1个百除以2,还够商1个百吗?
②百位算完了,下面该算到哪个数位了?想一想:算到十位的时候,应该用多少个十除以2呢?小组里讨论讨论。
③18个十是怎么来的.?用18个十除以2,商是几个十?该怎么写呢?你们想不想挑战自己,自己做下去?
[简析:由于是借班上课,教者对学生的基础情况不是太熟悉的,故而在这块的指导上问题问得比较碎,而且本课的教学本来可以借助于学生已有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经验,但本课起始部分并没有作相应的铺垫,故而这部分的提问显得有点罗嗦了。不过,在关键点也就是为什么是“18个十除以2”的用力上还是需要的,因为有相当的同学总以为把哪位数字移下来,就用哪位数字去除。在处理好几个关键点后,由扶到放,让学生挑战自我,尝试做完题目,这种处理还是相当不错的。当然,这儿能否放得更开些,老师们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作些尝试。]
(2)尝试计算。师:做好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3)集体交流。
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展示自己的作业的?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回顾过程,完成板书。
现在一起来指导老师完成黑板上的竖式。(教师先引:先用几个百除以2?商是几?写在哪一位上?再用几个十除以2?商是几?写在哪一位上?小朋友们接着说下去……)和我们刚才估算的四百多一致吗?现在你知道到底每天产蛋多少个了吗?
谁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算的?
4、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竖式计算。刚才我们探究的就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简析:很欣赏谢老师的让学生指导老师完成黑板上的竖式,“指导”二字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又使黑板上的板书很自然地保证了完整。其后的让学生再次回顾过程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会做,还要能说清算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先看前两题,能估一估它们的商大约是几百多吗?在练习纸上做一做。
(学生算的同时,教师进行视屏切换。请一生上来,第1题对吗?第2题我们请他来介绍一下好吗?这两题算的结果与我们刚才估算的一致吗?你们都算对了吗?)
(2)后面两题没有方格了,你能独立计算吗?在练习纸上做一做。(教师把两题的竖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请二生上黑板板演。同样的,提醒做完的同学说算理。)评析时突出要把前一位上余下数与移下来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简析:这儿的四道题从有方格到无方格,其实也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不作两个层次的分组练习直接让学生依次完成应该问题不大,教者这样做是过于细心了。后两题的处理有点不妥,既然有实物投影,为什么不让学生写好后展示,而要让学生上黑板,是为了显示真实?还是为了板书上的整体美观?我觉得这组题的处理,最好还是放手让学生练,但评析时重在后两题就成。]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这儿有四道题,每人做一题,看看谁做得既对又快!
[简析:这种一人解一道题的训练其实效率是很低的。首先从教者编拟的题目看,涉及的不是同一类型,其次从学生答题的速度看,有快有慢,那意味着先行算好的同学必须呆坐在那儿慢慢地等着。就课堂上教者对这块的评析来看,是评讲到哪题就即时呈现相应的竖式,但过得太快,给人以走马观花的感觉,相信学生也没能完整地看好竖式。故而我觉得最好的处理应该是让学生尽可能地练习到各种类型的题目,可以只出3题,让做得快的同学上黑板板书,这样可以刺激学生快速解题,以争取到上黑板的机会。]
3、解决实际问题。
(1)一共有375箱鸡蛋,运往3个超市,平均每个超市送多少箱?
(2)一共有540个鸡蛋,每盒装4个,130个盒子够装吗?
学生独立解题,然后组织评析。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小朋友们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呢?如果大家能与“细心”交上朋友,就一定能成为班级的计算小能手!
总体印象:
本课在设计上并没有多少的创新之处,但整节课的教学扎实、有效,教学重点突出,教师讲解、点拨到位,就课堂反馈情况看,学生学习情况不错。本课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是教学重点的把握很准确。不管是新授中的点拨还是练习中的评析,都能围绕知识的新点展开,围绕学生易错的地方用力,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完整表达,这些都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保障。
二是教学细节的处理很精当。比如说教师在指导竖式书写时,坚持用直尺画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说课堂上多次进行视屏的切换,教者在时机的把握上都处理得不错;在学生练习的评价与指导上注意提问角度的变化,在学生练习时的音乐处理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教学方法的变化很自然。不管是例题教学还是练习的处理,都能由扶到放,从引导到鼓励探究。
四是教师的教学功底很扎实。教者的语言很好,尤其是评价性语言极具鼓动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五是教学设计很精巧。利用发生在养鸡场的各种问题有机地串联起整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本课我们解决的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有用的问题,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价值。
从课堂实施情况看,有两点需要提出来商榷的:
一是在练习校对时选择齐答对错的形式不妥当。因为这种齐答不容易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
二是形成性练习的四小题选择每人做一题的操作不是太科学的,难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一个运输蔬菜的情境,将口算除法的内容蕴含其中,十分自然地导出例1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班级:三年级 班
教学时间:20xx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六、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七、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八、课的类型:新授课 练习
九、教学方法:观察法、交流法、讨论法、指导法、讲解法等
十、教学准备:小棒、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十一、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法。
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30÷3= 360÷9= 420÷7=
(五)、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1、2小题
十二、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3=20(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0÷3=200(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40÷3=80(箱)
十三、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平均数》是人教版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刚好看到《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关于《平均数》一课的课堂实录与报告,我非常兴奋,并尝试运用张老师的思路上了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说课,我就选择了这节内容来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从教学过程说起,并顺便结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方法和其蕴含的教学思想,以及所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老师很喜欢篮球,这不,昨天下午还与五年级的几个学生玩了一次“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1、出示李强3次投篮的成绩:5个、5个、5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强一分钟投篮的水平?
2、出示万林3次投篮的成绩:3个、5个、4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林一分钟的投篮水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3、出示王鹏3次投篮的成绩;3个、7个、2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王鹏一分钟投篮的水平?还可以怎么求出这个数来?
4、讨论思考:“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它能代表王鹏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能代表第二次的吗?能代表第三次的吗?它究竟代表什么?
这里,我把李强的成绩设定为3个“5”,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强一分钟的投篮水平,然后让第二个出场的万林设出3个不一样的成绩,制造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想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表象,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后再给出一组不同的数据,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追问“还可以怎么想”,逼学生想出求平均数一般方法来,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板书后,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告诉学生:“这种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并连续几个追问:“4”能代表王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它只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板书)。
至此,在直观演示、板书算式、连续追问,课前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已经基本达成。
二、深化理解,建构新知
1、三个学生完成比赛后,该老师出场了,我故意卖个关子说:
正式比赛时,老师要求投4次,他们同意了,下面是我前三次投中的结果。(多媒体展示)4个、6个、5个。猜一猜,老师投了第4个后,结果会怎么样呢?
2、在学生多次猜测后,老师出示第4次投篮成绩:1个,然后问:
请估计一下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是几个?你为什么不估计为6个或1个?
3、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次投5个、投9个的话,平均成绩会是多少?可以动手算一算。
4、多媒体出示3个统计图:问: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牵动平均数发生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平均数总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板书)。当然,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的发现,那自然美不胜收了?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每学一点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安排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新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我设计的练习以下几项:
1、三张纸条:7cm、12cm、8cm,老师估计它们的平均长度是10cm,大家认为对吗?
2、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3、《xx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30年前,也就在张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68岁。你发现了什么?可有位老爷爷今年70了,他看到这则消息后不但不高兴,还很难过,这是为什么?你怎样来劝劝他?
4、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平均数?它们各代表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解决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生动的,有价值的。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⒈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⒉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
⒊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写法。
教学过程:
㈠复习导入
⒈口算
22×3= 33×30= 50×4=
60×70= 62×10= 40×8=
⒉创设情境:王老师到书店买书,每套书有14本,12套一共有多少本?
⒊提出问题: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请不同的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并计算的。
14×12=?
引出今天的新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㈡探究新知
⒈尝试计算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把结果算出来吗?
方法一:口算
可以把12分成10和2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二:竖式
想一想:该怎样列竖式呢?怎样计算?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指导:先用个位上的2与14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与个位上的2对齐,再用十位上的1与14相乘,乘得的积与十位上的1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1 4
× 1 2
——————
2 8
1 4
——————
1 6 8
⒉比较哪种算法更简单?
计算的时候对比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竖式计算更简便)
⒊洋葱微课视频
播放洋葱微课视频,观看的同时自己也要动手做,比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看视频注意计算过程
㈢巩固练习
⒈教材46页做一做
自己做,集体订正。
⒉洋葱微课随堂练习
出示题目,叫学生解答,全班一起订正。
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一: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第一种是用拆分法进行口算,第二种是竖式计算。
学生二: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乘起。
总结: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得数表示多少个十,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㈣课后反思
上课的时候,结合了传统教学与视频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先通过传统教学让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一个认识,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洋葱微课视频继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进行正确计算,个别学生在乘积的数位对齐方面还有些混淆,需要在做题的时候多强调,多练习。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133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读、写分数,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1)做期末复习第4题。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以为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复习第5题。
(1)学生做在书上,米、米表示什么?
(2)补充练习:
7分米是xx米;56分米是xx米。
6厘米是xx米;28厘米是xx米。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4、在xx里填上合适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1)做期末复习第7题。
(2)补充练习
2、(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铁路。甲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乙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两队共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分数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填空:
(1)是xx个。
(2)是xx个。
(3)米是xx个米。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2.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理统计知识,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空统计表、统计图,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 知识梳理
师:说说本学期我们都学习哪些统计知识?
生: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有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优点?
学生小组交流整理。
师归纳(板书):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便于比较。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
二、 统计知识的应用、内化
1、统计表
师: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们都打算到哪里度过呢?就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出示: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计(人)
(动手操作完成表格)
师: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教师摘录问题)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人)
学生解决问题。
2、统计图
师: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统计图。
(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并回答问题)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1)想去( )的人最多,( )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带全班同学去哪里?为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综合应用
独立完成书本P127题15
反馈----交流-----评论
三、总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认数,千克和克,加和减,24时记时法,长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整理和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认识“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理解10000以内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数乘一位数。
能正确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母不超过10),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认识千克和克,通过动手实践知道1千克=1000克。
了解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统计与概率:
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
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尔”、“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分析数的组成→探索数的读法与写法→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学习万以内数的过程,以及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摸球、抛小正方体等活动中,经历分类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用数据描述现象以及判断可能性大小等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简单地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
4.情感与态度方面。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通过教科书里的“你知道吗”栏目以及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在教科书和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四、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4课时。
全学期大约有30%左右的教学时间可以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
在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方面,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及知识的拓展、应用等方面,都可以使用机动的教学时间。各单元的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 除法 ........................ 9课时
二 认数 ........................ 5课时
三 千克和克...................... 4课时
四 加和减........................ 7课时
五 24时记时法..................... 3课时
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 5课时
七 乘法..........................11课时
八 观察物体.....,................. 2课时
九 统计与可能性.................... 4课时
十 认识分数...................... 3课时
十一整理与复习.................... 4课时
五.教学方法与措施
1、 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知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和练习。
2、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函数、集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4、 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 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方法。
6、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安排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例题和形式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及数学游戏。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
(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
(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
(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
(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
(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
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3、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绕操场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一、情境引入
1.我们以前学过元、角、分的知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并把它写下来吗?
2.板书:6.11
仔细观察这个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3.这种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
4.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认识
观察情境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情境图,在小组里自由的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引导学生说小数特点,是补充:这个数中的点叫小数点。
板书: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3、5、15、25等数都叫整数,像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数0.50、1.06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三个部分
我们可以把小数分成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右边的是小数部分。
板书:1 . 0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赌一赌“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A。我们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6.11元,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B。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C。班内交流:6.11元表示6元1角1分。
生说想法,师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小数点后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
D。让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生独立思考后在书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A.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钱,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B。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用小数表示是:10.25元。
师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
C。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二页的“试一试“。生完成后在班内反馈。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的认识
1 . 06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0.50读作:零点五零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合理灵活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感,积累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年暑假,黄老师和大家一样,过得很有意义,我和同事们一起登上了一座很有名的、海拔2千多米的山。(出示照片)这是登山时拍下的照片,想知道我们登的是哪座山吗?我给出一个,你们来猜好吗?黄老师登上的是五岳中的一座(依次出示五岳的名称及高度),而且是五岳中最高的一座。
2.你们为什么认为是华山呢?(出示站在由金庸题词的“华山论剑”石碑旁的照片)
3.我们要知道五岳中最高的是哪座山,就要对这几个数进行大小的比较。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可以拿来作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比较时会用什么符号?(“>”、“<”、“=”)
4.这节课我们着重解决几个什么问题呢?或者说你想学会什么呢?
(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学会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比较和千以内数的比较有什么不同;比较的时候有没有简便的方法;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我想知道更多的四位数的知识……)
二、游戏
(一)从个位抽起。
1.让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研究这些问题。
2.这是玩游戏的`道具。
(1)这是用来插数字卡片的。
在黑板上预先写有“个、十、百、千”的数位,每个数位下面相应地各有一个可以装卡片的口袋,左右各一份。如下图:
千百十个千百十个
□□□□□□□□
(2)这两个袋子里各有两套0到9的数字卡片。
3.把学生分成两组,并分别取名:长江队和黄河队。
4.大屏幕依次出示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
(1)每次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
(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放在十位上,第三次……
(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队就赢;
(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5.开始游戏。
(1)代表开始抽签。
黄河队抽到3,长江队抽到8(把3与8的卡片分别贴到个位上)。
师:现在能定胜负吗?可以玩下一轮了吗?
生1:虽然8比3大,但还不能确定胜负。
师:为什么?
生2:因为8是代表8个1,3是代表3个1,如果其他数位上的数字两队都一样,就可能赢。
师:那我们接着抽吧!
黄河队抽到9,长江队抽到5(把9与5的卡片分别贴到十位上)。
师:目前哪个队抽到的数比较大呢?
生1:黄河队。
师:现在能定胜负吗?
生1:还要看百位。
师:是不是抽了百位就可以定胜负了呢?
生3:还不行。
生4:要所有的位都抽出来,才知道谁能赢!
6.板书:4593<7358,长江队赢了!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做好记录。
7.讨论:
(1)通过刚才的游戏,你有什么话想说?
(2)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是不是还可以这样想:一个是4000多,5000不到,另一个已是7000多了,当然7000多的大。(我们把4和7圈上)
(3)假如黄河队的千位上抽的也是7呢?7593和7358怎样比较?
生:如果千位的数一样,就看百位,百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这时该圈哪两个数字?(5和3)
(请大家写这道题)
(4)如果黄河队的千位上抽的是0呢?该怎么比较?
(二)从千位抽起。
1.还想玩吗?这次我想把游戏的规则改变一下。请看:
游戏规则:
(1)每次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
(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第三次……
(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队就赢;
(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2.开始抽签。黄河队抽到8,长江队抽到5(把8与5的卡片分别贴到千位上)
师:让我们接着抽。
生:不用抽了。黄河队赢了,因为8个千比5个千大。
师:假如长江队百位上抽个9,黄河队百位上抽个6,能赢回来吗?
生1:不能,因为百位就是抽到9,也只代表900,都不够1000,而刚才黄河队比长江队多3000。
师:百位、十位和个位都抽到9呢?
生2:老师,不用再抽了,胜负已经知道了。玩下一轮吧!
3.记录还是要做的,怎么写?
生:8□□□>5□□□
(三)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
1.这次的游戏规则又改变了。请看:
游戏规则:
(1)每次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
(2)每一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
(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队就赢;
(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2.开始抽签。黄河队抽到3,学生把3放到个位上,长江队抽到7,学生把7放到百位上。
师:请你们说说,为什么这样放?
生1:我抽到的3太小了,放在个位比较好,让出高位,给大数字。
生2:我抽的7比较大,本来想放到千位,但要是等一下我们组还有人手气比我好,抽到8或9,放在千位更好,所以放在百位。
师:要是等下抽到的数都比8小,怎么办?
生2:那也没办法,搏一搏呗!
生3:也不一定输,还得看第三组抽到什么数。
……
生:黄河队赢了,因为9853>6827。
三、小结:三次抽签哪个队获胜?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圈一圈,画一画。
2.讨论并得出结论:
(1)比较的方法;
(2)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
(3)万以内数的比较和千以内数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4)比较的时候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四、练习。
1.该老师玩一玩了。我抽出四个数字,同学们帮我记录一下。3、9、2、6。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你能组成第二大的或第二小的吗?
2.快速比较。请大家把比较的结果写在本子上。
3823○2855
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比较这两个数关键是看那个数位上的数字?请把它们圈起来,其他数位上的数字怎么办?在接下来的题目中,你能不能,很快找到关键的数字,做出判断?
4567○4646
7759○7768
893○8930
3.写出一个比2500多一些的数;写出一个比2500多得多的数。
4.写出一个接近6000的数。
5.比长度。
(1)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2)亚马逊河6440千米
长江6300千米
尼罗河6695千米
密西西比河6020千米
黄河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的世界之最,请大家课后翻阅资料,记录相关的数据。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根据购物图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探索先乘后加的混合运算顺序。在课堂中精讲多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指导学生练习计算方法。通过练习学生正确地进行两步式题的计算,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景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目。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脱式计算的运算顺序及格式。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故事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周末到了,小熊胖胖和壮壮相约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超市的食品区。
(出示情景图)
二、快乐探索,学习新知。
(1)通过看情景图,获取数学信息。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教师鼓励学生把所看到的说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每种食品,数量不限)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教师根据需要可挑选几个写下来,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会非常浓厚,积极性也很高。)
(3)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应该付多少钱呢?请你帮他算一算。
a、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小组内讨论交流。
c、展示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分步算式解答:
3×4=12(元)12+6=18(元)
综合算式解答冒号:
3×4+6或者6+3×4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每一步要求的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若班里只有分步算式解答师应先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然后给学生留思考问题的时间。
(4)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结合上面的实际情景及运算,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就的喜悦。)
(5)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的难点,师应多强调。
三、巩固练习。
解决课前(2)中提到的问题,生独立完成,师集体订正。
四、小结。
在两步混合运算中,有乘法也有减法,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生答: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五、作业。
练一练
六、板书。
小熊购物
法一:3×4=12(元)12+6=18(元)
法二:3×4+6 法三:6+3×4
=12+6 =6+12
=18(元) =18(元)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景导入使数学更加生活化,更加有趣。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际问题及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我在这节课创设购买食品的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探索知识,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验到生活真有味,数学真有趣。
2、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交流沟通,汇报展示,评价反思,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生参与率高。
不足之处:
1、练习环节应进一步优化,应在此处多做思考。
2、虽然对学生有生成性引导,但启发性语言欠佳。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具学具:
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口算。
48÷8= (1+3+5)÷3= (5+5+4+6)÷4=
2、 口答。说一说,48÷8和(1+3+5)÷3分别表示的意义。
3、 列式计算。把24名同学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多少人?
4、 导入新课。
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平均分”?结果所得到的数“6”,这个数你能给他名字吗?在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题目)
二、探究新知
1、 讲述平均数的含义。
把一个总数平均分以后得到的结果。
平均数怎样求呢?
2、 出示主题图。
(1)看懂图意。
回收小组成员小红、小兰、小亮和小明分别收集了14个,12个,11个,15个矿泉水瓶,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汇报讨论结果。
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4)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5)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小棒,1根小棒代替1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再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6)汇报操作结果。
学生甲:我先数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是13个。
学生乙:运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从小红的14个里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里取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7)小结操作结果。
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4个人平均收集的瓶子数是13个。但通过操作,我们发现,4个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这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才相等。也就是说,平均数得到了,而原来4人收集的个数都发生了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数的。
例如:求两个人的身高,并不是把高个儿截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儿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求改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
(8)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9)汇报探究结果。
应先相加求出收集到的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数。
(10)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3、 我们学习了如何求平均数,下面我们自己动手算一下上个学期我们学校进行了1分钟跳绳比赛,我们找了几个同学的跳绳成绩,咱们一起来算算他们平均跳了多少次?
(单位:次)
杨扬
李信芳
陈希
郑钟一
刘安娜
刘严
99
106
102
104
140
103
(99+106+102+104+103)÷6
=654÷6
=109(次)
点名让学生说明什么是“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1) 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 把统计表填完整。
(3) 独立计算。
(4) 提问:怎样求出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四、知识扩展
说一说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家庭中人的平均身高、平均岁数、平均住房面积
(2) 作业本的平均每页字数
(3) 最近一周的平均温度
(4) 考试之后知道各科的得分求平均分
(5) 捐款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自己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2-20
数学教学设计07-21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6-17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07-23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09
数学教学设计集锦08-1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29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