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16 23:22: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汇编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说课稿汇编9篇

说课稿 篇1

  摘要:本节课的内容是《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选修2-1第三章。本文就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设定,重难点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关键词:空间向量;加减运算;学生

  一、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第一节,由于是起始节,所以这节课中也包含了章引言的内容。章引言中提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即类比平面向量来研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它能像数一样进行运算,本身又是一个“图形”,所以它可以作为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在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章要学习的空间向量,将为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本小节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空间向量的相关概念;二是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这节课的授课班级是高二的一个理科实验班,学生在高一时就学习了平面向量,能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的问题。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我始终注重与实数的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仅让学生清楚学什幺,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幺学,怎幺学。基于此,设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运算律,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2.学生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学习过程了解空间向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的推广,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系统学习概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空间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在由平面向量向空间向量的推广过程中,学生对于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为体会类比的数学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连续的五个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概念的探究过程,加减运算及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教学,并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入手,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5个环节:引入概念,概念形成,概念深化,应用概念,归纳小结。其中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深化,实际教学时间25分钟。

  1.引入概念。在引入概念环节中,由一系列图片,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对空间向量有个初步认识,明确空间向量无处不在,应用广泛。激发学生学习空间向量的兴趣,通过追问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兴趣,并给出本节课具体的研究方向。这节课作为《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的第一节课,希望让它也起到章节“导游图”的作用。

  2.概念形成。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方法,由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由学生从定义、表示、方向刻画、大小刻画、特殊向量、向量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师生小结:我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将概念梳理清楚,让他们体会到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概念完全相同,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以前研究的向量都位于平面内,现在他们可以在空间中任意平移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空间向量的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接着利用两组动画,第一个是平面内和位移的例子,第二个是教师爬教学楼的楼梯,展示空间中和位移,使学生对空间向量的加法有个初步感知。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类比平面向量去定义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运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之间的关系,突出教学重点。

  3.概念深化。简化运算就需要研究空间向量线性运算的运算律。问题:平面向量中学习过哪些线性运算的运算律?这些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推广到空间中去呢?咱们先来看看哪些可以直接由平面结论得到(PPT给出)。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于加法交换律和分配律都只涉及到一个或两个向量,可以看作同一平面上的问题,可由平面结论直接得出;而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可能不共面,所以加法结合律还需要重新证明。接着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加法结合律的证明。这是本节探究的难点之一。教师小结:通过结合律的证明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他们还能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中的某些问题与平面向量中相应问题的不同之处。

  4.应用概念。在应用概念环节中,我设置了4道例题(PPT给出)。例1的设计意图,说明首尾相接的若干个向量的和向量是由起始向量的起点到终止向量终点的向量。如果回到起点,和为零向量。例2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解决一些问题,平行六面体是空间向量加法运算的一个重要几何模型,需要加深对平行六面体的理解。同时通过例2让学生进一步猜想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是不是都能用这三个向量来表示,是不是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都能去表示别的向量,对这三个向量有什幺要求。这样为下一节的内容做铺垫。例3、例4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熟悉多边形法则,进一步巩固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5.归纳小结。在归纳小结环节中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我首先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小结,总结空间向量的概念内容和研究过程,尤其强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使用到的类比的推理方法,进一步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自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在概念课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这节课的知识本身是很容易的,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自学应该也没有问题,那幺教师在这节课中的作用是什幺?我想作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关注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更加自如地运用概念,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站在数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本节课设计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整体上进行了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由知识浅层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概念体系,强调类比的方法,这也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足之处:①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而平面向量是学生在高一时学习的内容,时隔半年多之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非常严重,我们又没有时间再对平面向量作细致的复习,所以学生反应不是很快,重难点突破的有点吃力;②从自身专业素质来说,语言比较随意,不够专业,数学是严谨的学科,语言专业性急需提高。

  2.新课标对学生掌握知识螺旋上升要求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空间向量问题的引入都以平面框架为基础,这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对相关旧知识的一个复习、巩固与提高的过程。

说课稿 篇2

  这是一篇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因为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在这节课中主要设有三个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幸福的理解,在予以肯定的同时总结学生发言,再补充课题:幸福在哪里?激起学生再思考: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自读课文,并抓出中心句: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体现三个牧童领悟到“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词句,一边勾画一边思考为什么找这些句子。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为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汇报做好铺垫。此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十年后三个牧童的话和泉井的变化谈体会,在充分的交流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然后过渡到十年前,通过勾画重点词句,体会三个牧童清理泉眼时的心情,再设疑启发: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去追寻幸福的?通过理解智慧女儿的话,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白三个牧童十年前有幸福的感觉,可并不理解幸福的含义,历时十年后最终领会到幸福在普通的、正当的劳动中。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幸福的更多的认识,写写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或感悟,使文本的内容得到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促进其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课教材选用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三年级下册《体育与保健》的第三课,主要内容是追逐跑和投掷。

  追逐跑是提高学生跑的能力的重要教材。通过追逐跑练习,能有效发展学生快速启动能力和奔跑能力。而根据小学阶段跑的教材分布情况看,发展快速启动能力又是三年级跑的教材的重要内容。在一、二年级通过游戏和竞赛有较多体现,但学生掌握程度不一,因此本次课一方面着重巩固追逐跑快速启动的动作要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发展快速奔跑能力。

  投掷轻物方法主要采用原地肩上投掷和背后过肩投掷,通过投掷轻物练习,能有效发展学生上肢力量,促进身体的全面协调,提高动作灵敏性,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性、协作性和进取性。

  重点:快速启动奔跑

  难点:

  1、弯道快速奔跑的技能;

  2、投掷轻物的全身协调用力技能。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且善于模仿,喜欢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多人或集体参与的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注意力不太稳定。

  2、技术技能基础:其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在一、二年级通过教学初步得到锻炼,但多是模仿或自发形成的,对技术要领还未形成较正确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追逐跑快速启动的重要性, 初步理解原地掷轻物技术的要求。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9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追逐跑启动的要领,10%左右的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启动基本动作;进一步发展掷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发扬学生互相学习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自制器材、逆向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课的构思与设想

  1、 整体构思

  根据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要求,真正促进身心两健,体育课也应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特别是小学阶段,更应让孩子们在欢乐中精神得到陶冶,身体得到强健,技能得到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选用教材(追逐跑和投掷轻物),都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教学以强调育心和育体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以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充分和谐的活动中达到身心两健;同时本课力求从单纯技术教学向技能运用教学的转化,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充分运用情境引导和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陶冶情操,发扬精神,并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2、 具体构思

  (1)、教材搭配:先由模仿动物走、跑等到人的走、跑,再到听、看信号快速启动追逐跑;从走、跑练习到投掷轻物练习,先下肢后上肢,遵循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运动特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得到更全面的锻炼。

  (2)、组织形式:采用分组不轮换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严密组织,合理调动队伍,以此来提高练习密度。

  (3)、教学方法:运用模仿法、竞赛法、情境法、游戏等多种方法进行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新奇中学,在快乐中练,在练中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同时把音乐有机融合于体育教学,活跃气氛,陶冶情操,提高体育教学效益。

  (4)、学法指导:

  ①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创设一个兔子舞的情境,学生载歌载舞进入课堂,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为下面的教学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

  ②准备活动:模仿动物的走、跑,如鱼儿游、马儿跑、鸭子走、鸟儿飞等,复习并扩展上节课的知识内容,又为后面“跑”的教学作了热身准备。

  ③追逐跑:由易到难,从走、跑到自由追逐跑、接力追逐跑再到看、听信号追逐跑,并通过竞赛和游戏的形式来提高参与积极性。在十字接力中体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猫和老鼠”中,既有猫抓老鼠,又有老鼠抓猫,通过逆向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④投掷轻物:课前自制器材(纸球)放于裤袋中,吹大后,先自由投,师观察并小结后再分组自己组织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积极性。

  ⑤恢复部分:创设“打气→不断打气→爆胎”的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自身声音、动作的展示,使身心得到调节放松。

  五、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

  1、萧山中学体育馆;

  2、录音机一台、磁带一盒、“纸球”40只;

  六、教学流程

  教 学 流 程 图

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儿。

  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表现鱼儿结构特征和游动时的姿态变化,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鱼儿。

  教学难点:

  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捏制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组织一幅鱼和相关背景的画面。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背景图。

  学具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水彩笔、剪刀、橡皮泥、树叶、胶水、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1、谜语引入: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认真听,看谁最先猜出来?(多媒体显示谜语,教师读出谜语)

  摇摇头,摆摆尾,一串水泡吐出嘴。水泡水泡水里游,那是它的好朋友。

  生迫不及待:鱼

  2、随着音乐表演鱼游泳的律动。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做一只快乐的小鱼吧!(播放《小鲤鱼历险记》主题曲。师领着生表演,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表演的太棒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神奇的“鱼儿游游”的世界。(张贴 鱼儿游游)

  (二)观察发现,感知鱼儿结构

  1、师:同学们,你们都认识什么样的鱼?

  生1:小鲤鱼

  生2:鲨鱼

  生3:三文鱼

  ......

  2、观看海底世界各种鱼游动的视频。

  师:看来大家认识的鱼还真不少!其实鱼不仅种类多,而且形态万千,现在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这些水中的小精灵,同学们在欣赏的时候要注意观察鱼的形状、颜色和身上的花纹,看看你最喜欢哪一条?(多媒体播放各种海洋鱼游泳的视频)

  3、学生交流鱼儿在外形、花纹图案和色彩等方面的美。

  师:你瞧,小鱼在水里游的多高兴啊!来,谁来说说你喜欢哪条鱼,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五条鱼,因为它身上的花纹很漂亮。

  生2:我喜欢第八条鱼,因为它的颜色很美丽。

  生3:我喜欢第三条鱼,因为它身上有美丽的花纹和颜色。

  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呀,把美丽的花纹和鲜艳的颜色结合起来,能把鱼装饰的很美。

  ......

  生6:我喜欢第2条鱼,因为它长得很长。

  师:你知道它的外形像什么形状吗?

  生:长方形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4、教师强调鱼的外形。

  师:大家再来仔细观察看看鱼的外形还像什么形状?

  生1:第七条鱼像正方形。

  生2:第三条鱼像圆形。

  生3:第五条鱼像椭圆形。

  ......

  师:是呀,鱼儿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来看看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鱼的多张形状图)

  师(指着半圆形)这是什么形状的鱼?

  生:半圆形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鱼儿最基本最常见的几种形状。

  5、了解鱼的结构。

  师:电脑小博士有个问题想考考你,请问:鱼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生1:花纹

  师:我问的是身体结构,你再想想?

  生2:尾巴

  师:对,还有吗?谁来说?

  生3:鳍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呢?还有吗?

  生4:鱼头

  师:对,还有什么呢?

  生5:身体

  师:好,我们一起看大屏幕,看大家说的对不对?(师展示课件:鱼的结构图)现在你知道了吧!

  6、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鱼的形状是多种多样,颜色丰富多彩。只要把握结构,在结构上加入美丽的花纹,一条美丽的鱼就绘制出来了。

  (三)欣赏作品,走进鱼儿世界

  师: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同龄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表现鱼的?(欣赏范作——学生作品)

  1、课件出示“彩笔绘画”作品。

  师:他们是怎样表现鱼儿?

  生:用彩笔画的。

  师:他们画的好吗?

  生:好。

  师:你认为什么地方好呢?

  生:颜色美丽。

  师:用不同颜色搭配可以把鱼儿装饰的很美。还有呢?

  生:鱼的外形美。

  师:你们看,这个鱼的色彩多么丰富,鱼儿的造型也富有想象力,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也可以大胆运用色彩,画出你心中鱼儿游动的情景。

  2、课件出示“彩泥捏制”作品。

  师:让我们接着看,这些鱼是怎么制作的?

  生:用橡皮泥捏的。

  师:你瞧,这些同学的手真巧啊!同学们在做的时候也可以用你的灵巧的小手创造出美丽的鱼。

  3、课件出示“剪撕粘贴”作品。

  师:继续,这是怎么表现鱼的?

  生1:用剪刀剪的。

  生2:用手撕的。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你看,通过剪刀和手撕也可以创造出很棒的艺术效果,待会儿我们也可以试试看。

  4、课件出示“树叶贴画”作品。

  师:你知道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鱼?

  生:树叶

  师:是啊!用不同形状的树叶拼接再粘贴也可以创作出美丽的鱼儿。

  5、学生交流自己会用哪种美术表现方法。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了这些美的作品,想一想,你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将鱼儿打扮得更漂亮?

  生1:用彩笔画。

  生2:用橡皮泥捏。

  生3:用树叶拼。

  生4:剪纸、手撕。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

  (四)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1、(出示海底世界背景图)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海底世界。

  师:你瞧,绿绿的水草,红色的珊瑚,还有海星呢!好看吗?你们想变成小鱼到大海里畅游吗?

  生:想。

  2、(课件)提出作业要求。

  师: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挑选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美丽的鱼的美术作品。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作品造型大方,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开始吧!

  3、小组合作,利用彩笔画、彩泥捏制、树叶贴画、剪纸粘贴等方式创造鱼,教师巡视辅导。伴着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艺术美。

  (五)展示评价,情感得到升华

  1、教师将学生创造的鱼儿“摆”上布置美丽的“海底世界”。

  师:你们看,已经有这么多小鱼在大海里游玩呢!画完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你最喜欢哪条鱼,为什么?其他没完成的同学可要加油啊!

  2、评价:让学生评出最好看的鱼儿,并说明原因。学生各抒己见,发表感想。

  师:你认为哪条鱼最美丽?谁来说说看?

  生1:我喜欢这幅树叶作品,因为这条鱼的尾巴好看。

  师:我也觉得尾巴颜色鲜艳,看来我们的审美观还很像呢!还有谁想说?

  生2:我喜欢这条鱼,因为它的颜色很鲜艳。

  生3:我喜欢这条橡皮泥做的鱼,它的外形很独特。

  ......

  师:是呀,大家看,我们同学不仅创造出鱼,而且还给鱼建造了美丽的家!来,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六)延伸拓展,渗透环保教育

  1、课件出示艺术家的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师:这些色彩斑斓的鱼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下面我们来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是创作福娃的韩美林爷爷画的鱼,这是著名的唐三彩,你们见过鱼雕塑吗?这是铁艺雕塑。

  师;其实鱼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有很美好的寓意,可以表示年年有“鱼”,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许多表现鱼的形象的作品。比如我们传统的剪纸、中国结、年画、鱼挂饰以及具有威海特色的七夕节的巧果。

  2、出示鱼儿成群死亡的图片,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的鱼儿的美,又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鱼。鱼儿是美丽的,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但是生活中总是出现这么多不和谐的画面,你们看,这些鱼怎么了?

  生:死了。

  师:是呀,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类不断的污染环境,破坏的鱼儿赖以生存的家园,导致鱼儿大量死亡。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爱护鱼类。

  师:对,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爱护鱼类,爱护海洋,不破坏生态平衡,让我们的海洋更加美丽(渗透环保教育)。

  3、课外拓展:

  师: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回家搜集鱼的有关资料,了解鱼的更多知识,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水族箱”。

  师:(教师介绍“水族箱”制作方法)水族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水族箱”箱体可找一个废包装的纸箱,用彩纸将纸箱内壁糊好并涂上颜色,将画好的鱼和水草剪下来贴在箱壁,或者用细线将剪下来的鱼儿拴好吊在纸箱顶壁上。做好后,可以朝鱼儿轻吹一口气,鱼儿就会轻轻摆动,犹如在水中游动一般。同学们做好后可以带到学校,我们来开一个“水族箱展览会”,好吗?

  生:好。

  (七)课堂总结,喜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鱼的花纹很漂亮。

  生2:我会用彩笔画鱼了。

  生3:我会用橡皮泥捏鱼。

  ......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呢!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精彩,希望这份精彩能延续到课后,回到家将你今天的表现告诉爸爸妈妈吧!下课!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尊重自然》是小学五年级“三生教育”第一部分生命教育的第三个活动课,它是继“尊重他人”之后,引领学生把目光投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更广袤的大自然的一个活动课,教材编排上分为四个部分:地球上多彩的生命、它们和我们在一起、它们的生命受到威胁、它们已离我们而去,从多彩的生命到离我们而去,追根溯源,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在:

  1、知识与能力方面:使学生认识大自然中更多的生命物种,理解这些生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以观看图片、收集资料、谈体会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线,从而促成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物种的灭绝中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思想感情,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法

  “尊重自然”是以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为基调的,而自然界中的生命又是何等的丰富、何其的广阔,因此,根据知识和教材编排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我对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以“图片展示+学生感悟”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为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五个部分,除教材中已有的四个部分外我又增加了“环境遭到破坏”一部分,五个部分均采用了大量的图片,既有独立性又互为一个整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界,其中又配有小故事、小资料等,从而有准备的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说学法

  作为山区的学生,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但是视野的广度还不够,特别是对于一些科学知识还比较缺乏,为了让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学生的学法上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收集资料: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书籍,每人准备一份关于“自然界”的材料,可以是自然小故事、数据资料、生物图片、自然小知识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谈体会:要求学生在看了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资料,以及同学们展示的材料后,发表自己的感言。

  3、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二课时完成)。

  五、说过程

  1导入设计.

  为使学生从宏观上对自然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导入部分,我主要是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地球卫星图,并给学生介绍了地球上海洋、陆地的面积,物种的数量等资料,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第一部分——地球上的多彩生命。

  在这一教学环节上,我按植物、动物、微生物、鱼类几个部分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作用是画龙点睛,然后让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并用一句话赞美大自然的美,为激发学生尊重自然埋下感情的伏笔。

  3、第二部分——他们和我们在一起。

  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一些和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如:禽类的鸡鸭鹅、兽类的马牛羊,以及果树、农作物等,这些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所以我再进一步问学生如果没有了这些动植物,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4、第三部分——环境遭到破坏。

  “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但同时又在不断的破坏着大自然,请同学们看”,接下来我为学生呈现了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如:矿山开采、河流污染、白色垃圾、工业污染等,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和不珍惜,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污染情况。

  5、第四部分——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由于人类的破坏和自然界的运动,许多生物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接着我为学生呈现了第四组图片,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图片展示+说明介绍”,本环节的最后我给学生讲一个“藏羚羊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物种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已经濒临灭绝。

  6、第五部分——它们已离我们而去。

  “同学们,地球已经有几亿年的历史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等原因,一些物种已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给我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接下来,我为学生呈现了第五组图片——地球上已经灭绝的物种图片,有动物、有植物,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它们的资料,最后让学生说说,你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尊重自然界生命的思想感情。

  7、结尾。

  本节课结尾时,我以让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为线,再次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学生的思想感情从高峰跌至谷底,最后向学生再次发出号召“尊重自然,保护地球”。

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单摆》是司南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简谐运动的实例应用,是高考的常考点,既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又是教学重点。 2. 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先从实际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摆,例如秋千,挂钟等抽象出单摆,通过对单摆的运动和受力分析,使学生掌握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探究单摆的周期,最后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并提出周期的应用。

  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知识基础,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设疑、解疑,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现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运用多媒体展示直观的生活实例,动态分析受力,出示练习,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控制变量法。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索、设问点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5)层次分明:这节课的程序是:(1)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及实验观察,建立单摆模型;(2)结合单摆运动状态分析其受力,理论证明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3)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得出周期公式,最后提出周期的应用。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单摆;

  2.理解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3.知道单摆的周期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单摆的周期公式,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用单摆可测定重力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单摆的教学,知道单摆是一种理想化的系统,学会用理想化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

  2.通过单摆做简谐运动条件的学习,体会用近似处理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3.通过研究单摆的周期,掌握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单摆在小角度情况下做简谐运动,它既有简谐运动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理解共性和个性的概念; 2.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情况,激发学生发现知识,热爱科学的热情;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善于发现,勇于创造。 4.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 知道单摆的回复力的来源;

  2. 单摆的周期公式。

  难点:1.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摆角小于或等于5°时的振动;

  2.单摆振动的回复力的来源; 3.单摆振动的周期与什么有关。

  突破的方法:通过课堂实验和课件演示以及巩固练习来突破重难点,同时引导学生看书自主学习。二. 教法和学法

  1.关于单摆的构成的教学——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

  2.关于单摆的振动,单摆回复力的教学——采用分析归纳法、推理法进行。 3.关于单摆在摆角很小时做简谐运动的证明——采用数学公式推导法进行。 4.关于单摆周期的教学——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

  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采用:“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论——揭示规律——巩固知识”并辅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

  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与以往传统教学相比,本节课重视实验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周围事物及生活现象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适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适当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在思考和讨论问题中表现

  出来的积极性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并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