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隐姓埋名三十年》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在我国原子弹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王成书,隐姓埋名三十年不图名利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本单元是“赤子情怀”训练重点是:注意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的奥妙。而《隐姓埋名三十年》则是难得的例文。由于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完成了初读感知、整体建构、略读“回忆”和学习生字的教学目标,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
1、在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让学生朗读理解王成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体会,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是又一个“赤子情怀”的故事。板书课题《隐姓埋名三十年》。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①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课文。
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读懂谁隐姓埋名?为什么隐姓埋名?
把补充的内容填到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有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主要事件,我们通过对题目进行补充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A出示:
渺小、热忱、掌握、采购、撕毁、关键、刊物、署名、提炼、不分昼夜、撤走、熠熠生辉。
指名读。
这些词语中哪个字音易读错,字形易写错,提醒大家注意?词语的意思不懂?
熠熠生辉?
B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积累,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吗?
如:不假思索、闻名于世、世人瞩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毫不犹豫、欢欣鼓舞、心甘情愿、不折不扣、默默奉献等。
这些词语中有没有意思不明白的?
C课堂小练习:
听写所学词语
形近字组词
忱()撕()暑()练()
枕()嘶()署()炼()
蜜()瞩()艰()撤()
密()嘱()坚()澈()
文中有三个“不”字打头的四字词语:不假思索、不折不扣、不分昼夜,你还能写出几个吗?
填空:
()的科学技术()的使命()地说。
()的待遇()的承诺()地接受。
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祖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这句话用什么修辞方法?()
把它变为陈述句:
2.初读课文,捋清层次。
(1)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王承书怎样隐姓埋名?围绕隐姓埋名写了她几件事?分别在那些自然段中?简单概括写的是什么事?
①第一次放弃名利,为建设新中国毅然回国。(4——8自然段)板书:放弃名利,毅然回国。
②隐姓埋名,艰苦工作,迎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2——17自然段)板书:艰苦工作,爆炸成功。
(2)其他段落写什么?简要概括写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坚定承诺,为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板书:坚定承诺,隐姓埋名。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果断受命,解决提炼浓缩铀技术难题。板书:果断受命,解决难题。
第五部分(第18自然段):熠熠生辉,中华优秀儿女美名永放光彩。板书: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3.学习1、3段
王承书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她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哪让你最感动?自学,体会。
(1)“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①抓:不假思索:不假思索:假,凭借。用不着想。形容反应敏捷,或极为熟悉而不需要动脑筋。也作“不加思索”。“不假思索”表现出她的果断和坚定。感受到王承书敢于放弃个人名利的勇气和决心。
朗读,读出王承书态度的坚决。
②联系1、3自然段,再谈谈对不假思索地说我愿意的感受。
重点体会。
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引导学生体会“隐姓埋名一辈子”对于一位闻名于世的科学家多么的不易。
朗读:而王承书却不假思索地说——
你感受到什么?
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与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引导学生体会:指出她从此放弃了一切名利:高规格的待遇和荣誉,无数次的鲜花和掌声,而这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
朗读:而王承书却坚定地说——
你又感受到什么?
难怪作者赞叹到:放弃名利,对于一般人尚且需要很大的勇气,更何况是早已闻名于世的王承书呢!
你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句话是作者对她这一表态的高度评价,指出闻名于世的王承书勇气非凡,不愧为“淡泊明志”的典范。
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为了祖国的强大,王承书毅然选择放弃一切名利,让我们再回到那令人感动的场景,再一次感受不假思索背后的精神的伟大。
(2)这对王承书也是难题,因为在她原来的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这个难题。再加上国外封锁,更是困难重重。从事这项工作,一切要重新开始。这需要极大的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引导学生体会:完成这项任务困难重重,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放弃自己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研究,重新开始。
教师引导:为了祖国,王承书不但选择放弃一切名利,而且还无条件放弃了自己已取得的一切研究成果,这对一个科学家是多么难能可贵。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她为国献身的精神。
4、质疑:学到着,你们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问:这篇文章第一次放弃名利与隐姓埋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
5、布置作业:
读书、思考:
①王承书做到了隐姓埋名吗?她接受任务后是怎样工作的?
②文中哪些段落讲述了王承书“第一次放弃名利”?写这件事与写她“隐姓埋名”有什么关系?
③读了她的这些事迹,你有怎样的感触?(可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再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隐姓埋名三十年
坚定承诺,隐姓埋名
放弃名利,毅然回国
果断受命,解决难题爱国奉献
艰苦工作,爆炸成功
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及相关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正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手段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为辅的教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四、说学法: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主动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的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交流
猜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游戏导入
玩游戏“你说我找”。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给学生留下悬念,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顺势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找规律
(2)提出问题: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2、探究解答方法
(1)想(2)摆
汇报:第16面是哪一面?用语言来描述。
(3)列算式:
你能结合题意说说这道算式的含义吗?
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第18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3、归纳: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是这一组中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小组交流想法,然后个别汇报,符合数学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巩固练习
1、“我说你找”21会落在哪个手指上?30呢?
2、确定气球的形状。
3、按学号的顺序读“我爱汉滨小学”,,你应该读哪个字?
设计意图:设计这几道练习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对学生渗透心怀爱心的思想教育。总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六、反思
总体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可是,我觉地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的态度端正,但可以更最端正。“态度决定成败”
2、话太多。不放心学生,引导的内容太多,还有自己不该重复孩子说的话,应该找其他学生来说。
3、备学生不够细致。最后一道练习题,我高估了学生口算有余数除法的水平,导致说错的现象较多。要是让他们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再来起来说估计效果会更好。
4、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完整,也不够简洁。说明平时训练得少,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教学是一们有缺憾的艺术。我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指出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帮助我不断进步。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一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一节内容,在课本58页——64页。本章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五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安排了“人体的支持与运动”、“动物的行为”两节内容。对于人和动物体而言,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所以本章节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的后面。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安排了观察人体的骨骼组成和观察长骨的结构两个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教材在编写上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人体骨骼的组成。
3.通过观察说明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长骨的结构以及进行有关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3、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本节的难点是:长骨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学习生物知识,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学生也从开学初的状态进入了学习中段的状态,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人体结构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基于以上的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的知识。
三、 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主要通过观察骨骼的组成和观察长骨的结构来说明人体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因此本节的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以下两点:
①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②人体适于运动的骨骼和骨的结构特点。如何突破这两个关键点呢?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生物新课程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观察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与此相适应,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并分小组讨论的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四、课前准备:视频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从问题入手,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的呢?然后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邦邦的东西好吗?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体内起什么作用?学生通过看、摸、思就能调动脑子里已有的信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说出“骨头或骨骼”,从而说明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激发起学生对骨骼的探究。
(二)指导学生认识骨骼:
新课程理念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先采取比一比:对骨骼的认识知多少?使学生对骨骼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播放视频人体的骨骼组成图。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人体骨骼图,使学生对全身的骨骼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人体的分部情况(头、颈、躯干、四肢),思考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对骨骼的组成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
这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怎样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呢?
在让学生观察长骨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人体长骨所在的位置,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骨具备什么样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当学生认识统一时,再让学生观察长骨的结构。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建立人体长骨是一个中空的结构的概念。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不是看书去获得。而这部分内容很是抽象,要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获取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实验材料(动物的新鲜长骨)的准备有些困难,课堂上不能够进行实物实验探究。鉴于此我利用教材配套光盘这一资源,播放观察长骨的结构演示实验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演示实验来观察长骨的结构,学生观察时,教师先从形态上说明长骨的骨干、骨端,然后指导学生从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长骨的各部分结构(骨膜、骨质、骨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这种形象逼真的演示,以及生活实际的感受,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逐渐领会骨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认识骨和骨骼的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因此,不是说学生知道了骨和骨骼的作用就行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对这一内容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而是做了适当的调整。(因为我考虑到骨和骨骼都比较抽象,如果直接让学生来认识二者的作用和区别难度较大,所以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到第四个环节来认识)教师先质疑:假如人没有骨骼,会怎么样?引导学生做“写字”、“吃饭”、“翻滚”这些动作,看看哪些骨参加了运动。学生讨论交流,认识骨和骨骼的作用和重要性。接着再向学生进行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其他同学观察判断:请你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姿势是否正确?为什么?师生共同参与作其最后的判断。
最后教师口头叙述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1)如果不小心发生了骨折,还能进行正常运动吗?为什么?(2)发生骨折后,骨能够愈合吗?为什么?(3)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
五、总结拓展:
以“ 这节课我们对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进行了学习,你还有问题想继续研究吗?” 让学生有一个向课后延伸的方向,形式可以是次要的,应该重视的是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很有价值,老师也要肯定学生,肯定他提的问题,一定要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
六、教学预测
遵循上述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利用一些视频图片观察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一些应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面。
七、板书设计:
运用如下简明扼要的板书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学生掌握。
第一节 人体的支持与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三、长骨的结构
骨 骨膜
运动系统 骨连接 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骼肌 骨髓
二、人体的支架——骨骼
头骨
人体骨骼 躯干骨 上肢骨
四肢骨
下肢骨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课稿 篇4
一、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美术组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色彩的对比》,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二、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几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们参与尝试与讨论,拓展思维,因此本节课力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试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发现式的学习,为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三、教材分析
良好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程的关键,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先谈一谈我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美术课本五年级上册一单元第一课。
本节课程主要讲述了色彩的对比,本节课处于学生们学习色彩的第一课时关,对于以后的色彩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会色彩的对比这一课时又能增强我们在生活中辩赏美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对比色和谐使用,以及会用对比色创作一幅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采用观察法和自主练习法来逐步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增强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的热爱。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材重难点:
重点:对比色和谐使用。
难点:增强学生们对于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五、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五年级学生,他们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阶段,果然我将会通过具体形象教学方式没引导他们去进行学习,由于他们在生活中对于颜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对于本节课色彩的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
六、教学教法
伟大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科学的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并独立地掌握他们,因此我设计了演示法,参观法等教法,以及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的教法和学法。
七、教学过程
围绕一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导入新授小结和作业。
导入,好的,导入会像磁石一样牢牢的性质,学生们的兴趣不仅是学生们有兴趣学习本堂课的内容,而且会激发学生们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探究欲望,为了在倒入中能够及时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所以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我会请同学们欣赏集组由红色黄色、红色绿色、红色蓝色三组由同一颜色与不同颜色形成的对比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挑选最顺眼的图片,同学们,从图片中不难挑出其中红色和绿色放在一起是最显眼的。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色彩的对比的学习。
通过这样子的导入,不仅启发了学生们对于不同颜色搭配在一起的色彩美感的思考,而且激发了他们对于本节课所学习的欲望。
新授,接着我会在多媒体中展示有同一种对比色只改变其中一方颜色,面积大小而形成的几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说出对于每组图片的感受,学生们会说出由于其中一方色彩面积大小的改变而体现出的不和谐画面感,在这一过程主要强调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能力,接下来我会对于多媒体上展示的几张图片进行分析讲解,第一章是一组红叶和绿色背景但是他们的所占面积以及线条的勾画都非常的相得益彰,所以我们在看到这幅图片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但是在接下来的第二幅图片中我们会看到红色的叶子变小了,绿色背景变大了那在这一过程中呢,我就会发现这个颜色就会非常的突兀,第三张图片,红色叶子的形状没有改变,它的大小也没有改变,但是绿色的背景变深了,我们也会发现他并没有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最后我们尝试在叶子的周边用黑线条描画出它的边框,然后发现此时的叶子非常的突兀,与整张图片显得格格不入。
通过对于以上四幅图片的讲解来讲授本节课的知识点改变其中一方颜色面积的大小,或者是改变一方色彩的透明度和纯度,或者用金色,银色,黑色,白色等颜色进行分格色块都会使整张图片显得非常突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通过教师对于四张图片的分析,是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为什么四张图片有相同的部分组成,但是却有不同的视觉感受。
最后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分别用对比色进行创作一幅作品,并且交流他们对于色彩对比处理的方法,怎样去表现这效果,在此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对同学们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以及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结束之后,我们就进入到新入的最后一个环节,互相评价,此时我会请小组代表把他们的绘画作品都贴在黑板上,然后同学们人手一个小红花,然后大家把自己的小红花投给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并且在投票结束之后选出小红花最多的一幅作品让同学们对这幅作品进行一个评价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一个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增强对于本节课知识产生一个新的认识,有利于巩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小结,我会采用师生总结和生生总结的方式进行小结。
作业,我会留一个角开放式的作业,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去欣赏一下生活中对比色的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师用书把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用书对活动的说明如下:
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
1.请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的原有想法。要求学生在讨论中,要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
2.教科书中采用小天平来测量空气是否有重量。只要学生观察到充气后气球变得下沉,从而证实空气有重量就可以了。教师在学生实验操作时,一定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天平的初始状态,这样才容易观察到发生的变化。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学生在第一次实验时会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
2.教科书列举了两种实验改进的方法,一是多挂几个气球,二是气球吹得更大一些。对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也加以了说明,即三条线的位置在对比前后要保持一致。
活动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用天平称皮球的重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
2.在两次称量中,第一次要将皮球充气到圆满,称一称其重量是多少。第二次要使皮球充足气,再称其重量。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保持两次称量皮球体积一致,实验公平)
3.称量后,可以问问学生:测量的结果说明什么?(空气有重量,但很轻)用天平称和用自制小天平称,有何不同?(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测量物体的重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接触比较多的是弹簧秤,电子秤(在超市经常能看到)。但对于小天平和天平相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比较少见。
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学习过重量单位克、千克,也见过几种常见的秤(弹簧秤、台秤、杆秤、体重秤),并曾使用过弹簧秤来测量物体重量。
三.说实验材料
教材提到的实验材料有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课前准备——
①、教具:天平、皮球、一块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打气筒,剪刀等。
②、学具(分小组):自制小天平(细长木条或竹条,细线,夹子)、气球、橡皮泥
在试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气球用线来绑住口再挂到小天平上,学生操作起来不太方便。于是我决定在小天平两端安装两个夹子,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四.说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三)教学思路
明线:讨论空气有没有重量——〉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实验结果,改进实验效果——〉使用天平测量出空气的质量。
暗线:根据生活经验推断空气有没有重量——〉通过实验获取证据证实空气有重量——〉知道要使用适当的工具才能测量出空气的重量。
(四)活动设想
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
让学生对“空气有没有重量”展开讨论,并列举证据来说明。然后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估计学生会想到用弹簧秤和小天平这两种工具来实验。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课后实验自己除了用小天平外其他的想法。
在实验前先让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充分讨论。有两种实验方法:方法一是在小天平一端挂上没气的.气球,另一端挂上橡皮泥,使小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再吹胀气球,然后观察小天平是否能保持平衡。方法二是左右两边先挂上等重量的没气气球,让小天平平衡。要注意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大小一样的气球它们的重量不一定相等。然后再吹胀一端气球,观察小天平是否能保持平衡。
实验记录采用图画的方式,一来比较直观,二来也可以省时。让学生画出初始天平的状态,再画出后来天平的状态。实验后把学生的图贴出黑板,便于学生
分析、归纳。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在活动一中提供给学生实验的气球有些组大,有些组小,这样在实验后的汇报中学生就会发现气球吹得越大,小天平倾斜度越大。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越多,重量越大,小天平倾斜度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然后再让思考还有哪些方法也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活动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教材上是用天平称皮球里的压缩空气。我觉得称能使皮球从瘪到鼓起来的空气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走向。
通过刚才的两个活动学生已经知道了空气有重量,继续引发学生思考:要使球鼓起来要怎样做?那要打多少重量的气才能使球鼓起来?用小天平可以测量出来吗?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然后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用途。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称空气有多重,再根据学生所说的方法进行演示。
最后让学生比较相同瓶子里的水和空气的重量,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量很轻。
五.说教学设计
★★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
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谜底:空气)
1、(出示一个石头)这个是?(出示一瓶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出示一瓶空气)这瓶呢?
2、石头和水有重量吗?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幻灯片展示课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呢?
5、刚才大家说的方法都可以课后去试试。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个小天平(出示小天平)。能用这个小天平来实验吗?该怎样做?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能用小天平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6、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卡,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7、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幻灯片展示),并演示实验。
8、小组内分工合作展开实验,把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卡上。(提醒学生吹气球时要注意安全,同时别吹进唾液,那样会导致实验结果不真实)
9、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10、说明了什么?(擦去“吗”)得出结论:空气有重量。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在实验中,小木棒倾斜,使我们知道了空气有重量,怎样才能让小木棒的倾斜度更大,让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空气有重量呢?
2、看书82页内容,找出书中是怎样说的,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3、小组内展开实验.
★★活动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重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2、(出示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是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里有刻度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它的单位是克。
3、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称量放气后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
4、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同吗?谁来帮我们算算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5、(出示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石头有重量,水有重量,空气呢?(也有重量)空气的重量和沙、水比较怎样?(板书:空气的重量很轻)
6、用天平称和用自制小天平称,有何不同?(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活动四:拓展应用
1、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对你的表现满意吗?
2、球里少量的空气并不重,所以我们感觉不明显,但一个像我们课桌那么大的箱子里装的空气大约有500克,差不多跟两个苹果一样重。而弥漫在地球周围的空气有多重呢?请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
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看课件)
附一:
板书设计: 空气有重量吗?
天 平: 克
空气的重量很轻
附二:实验记录卡
实验名称空气有重量吗?
实验器材自制小天平、气球等
记 录
步 骤图画说明文字说明
充气前
充气后
实验结论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21课《太阳》。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大块来说。
一、说教材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的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达成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丰富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但数据较多,意义深远。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让学生感悟到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在感悟到太阳和人类密切关系中让学生习得语言,提高人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人
1、猜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上工。那天不上工,准是下雨或刮风。猜一物。板书:太阳。
2、同学们,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我们在太阳下生活、生长,那么,你们对太阳有了哪些了解呢?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3、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写了一封信。(请一学生读信)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赶不上不上来听你们的课。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l-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老师今年35岁了,我想坐飞机到太阳看一看,你们算一算,我回来大约有多少岁了。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没改头发白,你们看见不认识,笑问老人哪里来?太阳离地球真是太远太远了。
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着。(打比方;讲故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5.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教师板画演示,然后填写数字。进而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作比较)师板书:作比较
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一二自然段的关系:先说远,再说大,进一步说明太阳“远”的特点。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6.学习“热”的学生汇报:
过渡:老师小时候在书上看到宇航员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时,我想,要是有一天我能登上太阳看一看改多爽啊!你们说说,老师的愿望能实现吗?
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作比较)
7.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21、太阳
远 大 热
本课的板书,简单明了,既概括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辅助了教学,达成了三维目标。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目的为能力,把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独自钻研,自主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课选自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它是一首文字秀丽,同时包含丰富自然知识的儿童诗,它以诗歌的形式用假设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
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这一切对于小学生来讲是生动有趣的。这篇文章读来生动有趣,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自然科学知识,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篇有趣的课文。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知道课文中天然的指南针具体指什么,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积累语言,仿写诗歌。
(2)发展学生的观察生活、辨别方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喜爱大自然。
2.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②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3.教学难点:
向学生介绍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掌握自然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积极倡导合作方式。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法我力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拓宽视野。
三.说学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读中悟,以朗读为突破口,这体现了课标的要求。教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的学习方法。以导读、问读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美读。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初步的质疑和探索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根据二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直观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我出示一幅野外的风景图片,上面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小朋友,然后问学生:“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词语“慌张”并做到理解。同时通过故事情节过渡,适时板书 “天然的指南针”,告诉生是“天然的指南针”帮助男孩走出森林,引起学生对“天然的`指南针指什么?”这一个可以概括全文内容的主导性问题的思考,接着顺势导入课文。
(2)解决生词,整体感知
学生已经将文读过很多遍,有的甚至已经提前背过。但是,考虑到个别同学的自学能力,我还是将一些生词出示出来,让学生熟练识记。接着找出文中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后,这样,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归纳能力。
(3)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通过问题“你认为文中的男孩有可能是借着什么指南针的指引走出了森林?”为线索,
带领学生学习“太阳”“大树”两小节。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老师只是引导者。由于另外两种指南针的结构都与第二小节相似,所以我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感知这两小节,引导学生结合图画交流读懂的内容和不不懂的疑问。主要解决“忠实的向导”指什么?太阳为什么就是忠实地向导?以及大树为什么长成南稠北稀的样子?这些对二年级学生有一定困难的问题。
考虑到孩子们对小组学习的方法把握不好,我出示了小组学习的方法帮助,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另外两小节,主要学习思路是先读、再交流读懂的,然后讨论疑问。这样的自主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
“积雪怎么辨别方向”是全文的难点。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我没有在开始就直接带领学生用折叠的书方法演示,而是通过让学生在大屏幕上的填空的形式,当学生对答案产生分歧的时候,让他们真正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找出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4)纵观全文、 了解结构
诗歌的写作是很明显的总分总关系,通过单独朗读首尾两小节,让学生发现 两小节写作上的特点,初步感知这种常见的写作结构,为学生的背诵提供了帮助,也为他今后感知作品、亲自写作初步打下基础。
(5)拓展延伸、激发探究
天然的指南针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开动脑筋思考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找到出路。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塑造自我》的第三课,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让学生懂得做人必须负责任,不能逃避和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责任意识是完美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为一个成长中的我必须具有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之一。
先说说为什么学的问题:
1、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责任,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责任意识,对于如何正确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还没有全面的认识。
2、八年级的学生一般对于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表现出敬佩、喜爱的情感,对于不负责作的人产生讨厌、憎恶的情感。由于年龄原因,他们的情感并不牢固,有时还会产生偏差,把不负责任的行为误认为是潇洒,而视负责任的人为固执。
3、少年阶段是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现在许多中学生家庭教育不到位,许多学生形成了只知索取和依赖性极强等思想,造成本该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责任感缺失,妨碍他们的责任感的培养和形成。
由于上面的原因,通过学习必须达到以下的目标:
首先,从知识与能力看,理解由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懂得人在少年阶段的基本责任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如何培养责任感,锻炼和增强自己的负责任的能力
其次,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能够自省自律,避免做错事,养成对自己和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为集体贡献力量,关爱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为达到以上的教育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年龄特点,适当设计教学图片及适合的教学片等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还将采用集体讨论法中的小组讨论与集体讨论想结合。
2、说教法与学法:
“把课堂交给学生”是 新课程理念,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4——6人的十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老师负责整理、分析、综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合作才能使学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爱的强烈愿望。合作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学习,对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和学科本身产生更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他人认知和情绪的理解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本节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辩论两种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讨论和辩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和乐于学习的目的。
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问题,由于我校《思想品德》课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紧,因此每课只能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主要以讨论和辩论为主,同时用课件展示心灵导航内容。第2课时,通过第1课时布置的作业及实践与评价来进一步掌握心灵导航内容,引导他们应用所学内容来解决问题。本节为第1课时。
3、说教学程序:
首先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龙永图在《实话实说》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让学生认识责任心也是一种习惯行为,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习惯。上升到道德修养上,责任意识是完美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开始导入学习第三课《自我负责》。这一部分可以直接从人的成长说明成长带来责任。(课件直接展示心灵导航的这一部分内容)
其次是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少年的责任和做有责任感的人。课堂上分别用两个活动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活动一:班级风景-“这与我无关吗?”通过小组的讨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成长带来责任,二是少年的责任,即少年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都有许多的责任。(课件展示课本班级风景-“这与我无关吗?”的漫画及文字)
活动安排如下:
(1) 活动目的 使学生认识到做人必须负责任,作为中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
(2) 活动内容展示的四个情节是中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分别是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不负责任的问题,正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 过程:
第一步:指导学生对这四个故事进行讨论。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是什么性质,是否真的与他们无关?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他们这种态度存在什么问题?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负责任的事例,指出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的错误。
第四步:结合问题四,学习“心灵导航”第二节,让学生归纳少年的责任。谈谈为什么应该承担这些责任,有没有能力去承担?如果有能力却没做到,是为什么?
第五步:归纳少年的责任。(用课件展示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我会特别强调两点:1、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敢于争论,只有争论,才使一些观点更加鲜明,最终才能得出共同的结论,也使错误的见解对同学有警惕。(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活动二:沉默(课件展示个案研讨-沉默中的材料及漫画)
(1) 活动目的:
认识到个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纠正推卸责任、逃避责任的不正确态度,培养对自己的错误或者无意中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2) 活动内容分析:小杉无意中打碎了商店的杯子,虽然不是故意的,倡这个后果是她的行为造成。小杉缺乏责任意识,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找各种借口为处自己辩护,她的沉默是在逃避责任,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作的态度。
(3) 过程: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以“小杉对自己的辩护有道理”作为辩题,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做辨论。
第三步,展示“心灵导航”第一和第三节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要勇于承担责任。
第四步:教师总结
以辩论的形式来解决如何面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负责,使本课的难点-做有责任感的人以感性的方式体现出来,并得到很好的解决。当然,在辩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给他们辩论的技巧,并给弱势的一方及时的鼓劲,使辩论能够有序并且激烈地进行下去。(时间安排25-35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学习的内容,所以课堂小结更须注重同学们讨论及在辩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表扬一些表现突出者,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习能更主动地参与。
而作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
1、请结合自己实际说说作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
2、对照自身的实际,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除此之外,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课本26页实践与评价题。
4、说说本课时的自我评价问题:
本节课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展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我把心灵导航的内容以课件展示出来,并结合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讨论和辩论的评价与指导之中,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感受,教学效果不错,学生也很满意。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请在座的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附:课件中展示的《心灵导航》内容
一、 成长带来责任
1、 做人就要负责任
2、 成长带来责任
3、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 少年的责任
1、 对自己负责:努力学习,塑造自我
2、 对他人负责: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
3、 对集体负责:为集体增添荣誉和力量
4、 对社会负责:以良好行为创造美好的社会
三、 做有责任感的人
1、 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2、 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3、 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
4、 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选学),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解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和能量转化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且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并能结合欧姆定律的公式)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通过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能量转化情况,培养学生概括、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⑵渗透能量守恒定律,认识宏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在变化中总量不变的`和谐。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一组钩码)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认识到电能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为了其他形式的能量,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电脑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电脑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利用实物投影方式并下发了几个电能表给各小组学生,让他们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弄清铭牌上各项指标的含义。并动画模拟了一个电能表工作时的情况,配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电能表,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练习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电脑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3、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第9课《两只鸟蛋》,这首儿童叙事诗主要讲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清新流畅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学生以前也有过接触,他们比较喜欢这种形式,我在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让学生逐渐熟识诗歌。另外文中的字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识字经验,激发他们识字的热情。为后面诗歌及识字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设计两只鸟蛋这课时,我注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教材,包括利用自读、互读、评读、配乐读来完成这一目的,我还通过想象、感受、课件展示等形式来达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目的。
三、说教法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是设计合理的教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结合的教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脑让学生想象,动口让学生说。因此,我将遵循直观性、抽象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课文和生字都半扶半放的教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
四、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识字方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大胆合理想象,学习体会人物的想法。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自读、指名读等提高朗读能力。并读出感受,悟出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解理解人物语言,体验对大自然的热爱。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如:利用转动魔方和赛读词语巩固识字;理解词语“仿佛”,并进行说话练习。
五、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2、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比较、想象的能力。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此特点,我想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第一板块利用听音乐《百鸟朝凤》切入主题,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二板块交流识字(采用小组合作互读、转动魔方认字、出示词语赛读)等方法巩固字词,提高识字效率。
第三板块自读自悟,充分想象,掌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训练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读,从读中去感悟。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训练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课文中亲身体验与感受。)
第四板块拓展思维,延伸课文内容,理解文本。第五板块作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辅助等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和谐有真实情感体验的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动口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