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7-21 00:27: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说课的科目是语言,课的题材是听说游戏《盖楼房》。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快,他们已不满足于会使用简单句来说一段话,而转向为词汇的丰富和会说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并且运用都需要经过一定场合的练习。而听说游戏就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以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在听和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听说游戏就能有意识地帮助幼儿练习,让他们通过专门的集中的学习迅速地把握某一种句法的特点规律,并在尝试运用过程中提高熟练使用的水平。我选择的《盖楼房》这一听说游戏正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二、说话动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帮助幼儿学习运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

  2、注意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同伴的发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重复别人的语句。

  目标中提到: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习运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话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课前已学习过用“ΧΧ越来越Χ”的句型讲话。 2、鼓一面,录音带一盒。 3、两栋楼房墙基和可移动的楼层图若干。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中幼儿更好的进行学习,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倾听法、示范讲解法、游戏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倾听法:教师敲鼓、放录音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学习兴趣。

  示范讲解法:老师范讲能引起幼儿谈话的兴趣,并在谈话内容及语言表达上起到示范作用。

  游戏法:在谈话过程中,如何使幼儿都积极发言,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幼儿对

  大班说课听说游戏<<盖楼房>>

  游戏本身有兴趣,用游戏法来刺激幼儿主动发言,克服困难,积极发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说话动程序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一、设置游戏情境。二、交代游戏规则。三、引导幼儿玩游戏。四、幼儿自主游戏。

  第一环节,设置游戏情境。

  活动开始时,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对幼儿说:闭上你们的眼睛,用你的小耳朵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敲鼓,敲鼓的力量由轻到重,速度由快到慢。启发幼儿用“ΧΧ越来越Χ”的句型表述。接着播放录音,录音机里传出来的风声由大渐小,猫叫声由响到轻,狗叫声由轻到响。教师根据幼儿对已有的词汇经验,提出问题:你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启发孩子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来表达事物变化的过程,如:风越刮越小,猫越走越远,狗越叫越响等。我可以请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来回答。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倾听法、提问法,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孩子们将听到用语言描述出来。“ΧΧ越Χ越Χ”的句型,反映的'是一个事物的变化过程,采用组织孩子倾听各种声音变化的差异感受事物的变化,创设游戏的情况。这种方式更能使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过程,也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作铺垫。

  第二环节,交代游戏规则。

  没有过多的去讲究环节上的花样形式而是直接通过语言向孩子介绍游戏规则,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比较容易,也能理解。我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楼房墙基图和可移动的楼层图引起孩子们了解游戏规则的兴趣。我说:“今天我们来玩盖楼房的游戏,不是用砖、水泥那些建筑材料而是让你们来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说话,回答正确的小朋友就可以给你所在的这一小组盖上一层楼,看哪一组的小朋友盖的楼房高?”这是游戏规则一,规则二是提醒孩子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不能重复同伴讲过的内容;规则三是不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谈话的孩子,说得不恰当或重复同伴语句的孩子,均不能给他盖楼房。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幼儿玩游戏。

  教师面向全体孩子,鼓励孩子们运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编说完整的句子,进行“盖楼房”游戏活动。如孩子们会说“太阳越升越高”,“气越打越足”,“花越开越美丽”,“人越长越高”等,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时教师引导

  孩子思考比较两种句型,即“ΧΧ越ΧΧ,就越ΧΧΧ”及“ΧΧ越来越Χ”,让孩子认识区别,鼓励孩子仿照“ΧΧ越ΧΧ,就越ΧΧΧ”的句型结构,说出新的句子来。如“风刮得越大,树就摇得越厉害”,“天越黑,小明就越害怕”。

  活动中我设计组织孩子思考、比较两种句型是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孩子在原有语言经验的基础上,习得新的语言经验,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强调了重点,难点在这也突破了。

  第四环节,幼儿自主游戏。

  这一环节,我采用分组“盖楼房”的竞赛游戏方式,先将孩子们分成两组,然后分别请两组的孩子用“ΧΧ越Χ越X”,“XX越XX,就越XXX”的句型创编语句,当某一组的某一孩子讲得正确又不重复别人语句的情况下,给这一组添上一层楼。最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楼房盖得最高,给最高的楼房插上一面红旗,表示这组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胜利。

  在大班开展竞赛性的游戏活动,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竞争意识、产生集体荣誉感,从而促使孩子更主动地参与游戏,发展孩子的听说能力。孩子们开展竞赛游戏活动中,除了鼓励孩子积极大胆的发言外,我还注意教育孩子发扬竞赛风格,与同伴友好相处。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有练习参与的机会,游戏多玩几次,使活动生动、有效,孩子们成为真正活动的主人。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蝴蝶的一生》。《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开展活动。"春夏交接之季,空气潮湿而温暖,户外的花坛里,树木下,草丛中都变成了昆虫的世界。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还会迈开那活泼的小脚去追逐,为此,我根据重庆市《幼儿活动发展课程》大班下册"动物的秘密"这一主题,从幼儿生活出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蝴蝶的一生》这个课题。

  本次说课我将分四部分向大家进行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首先,进行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幼儿现状分析由于本班幼儿是一个较为活跃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集体,所以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都较强,因而每次的教学活动也都显得生动、有趣。

  2、活动目标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如下:

  ①进一步了解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丰富知识经验。

  ②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③体验模仿的喜悦,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感受艺术中的美。

  3、活动重、难点以及解破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了解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通过配乐故事、图片展示、观看课件、交流分享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用肢体语言表现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大胆观察模仿,以游戏的方式去进行有效突破。

  4、活动准备由于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并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①空间准备:春天和秋天的场景布置。

  ②物质准备:蝴蝶玩偶,关于蝴蝶生长变化过程的教学图片以及多媒体课件、配乐故事带、彩带纸。

  以上就是我从这四个角度对教材进行的分析,接下来是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特意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谈话法以平等进行交谈的方式开展活动,可以形成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操作体验法它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亲自操作,亲身体验,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活动的同时,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互补学习。

  此外,我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赏识激励法、游戏法、多媒件演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在确定教学方法后,我还将对幼儿的学习方法加以引领指导,这就是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学法指导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在此次活动中,我将指导幼儿采用如下几种方法进行学习:

  1、多种感官参与法《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要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耳听、脑想,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此次活动中我就采用了模仿游戏体验法,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探索结果。

  最后进行的是以上这三个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组织形式,活动流程为:

  出示玩偶,激发兴趣--针对问题,交流探索--观看课件,积累经验--结合图片,单一模仿--结合故事,连贯表演--分享快乐,共同提高。

  1、出示玩偶,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出示蝴蝶玩偶,并以它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小朋友们好,我是快乐的蝴蝶,你们觉得我漂亮吗?你们愿意跟我做朋友吗?"2、针对问题,交流探索--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漂亮的蝴蝶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此时,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分组讨论,得出初步探索结果。

  3、观看课件,积累经验--幼儿通过观看课件,更形象直观的了解了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丰富知识经验。

  4、结合图片,单一模仿--幼儿观察教学图片,在对探索结果进行巩固复习的同时,以游戏的形式运用肢体语言对蝴蝶成长的单一过程进行想象模仿。

  5、结合故事,连贯表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平台,让他们整合之前的单一动作,根据故事情节大胆运用肢体语文进行连贯表演,从而进一步巩固蝴蝶从"卵-毛毛虫--蛹--蝴蝶"的蜕变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 瑞雪图 》 (板书 课题) ,下面我将从 教材、 学情、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和 说板书设计 等几 个方面 对本课 进行 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 瑞雪图 》 是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十 二 单元的第 一 篇课文,该单元以 雪 为主题展开。 《 瑞雪图 》 是一篇讲读 课文,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作者按雪前、雪中和雪后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的美,表达对这一场预兆来年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 标 第二学段的 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 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认 字 8 个,写字 6 个 ;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 、品味重点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2 、 研读课文,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疑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3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使学生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高。

  重点难点:

  为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 本课 教学重点确定为: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 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 2 个课时 进行教学 。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第 二 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 说学情

  我们班共有 54 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如:搜集资料的能力, “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的 能力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 《 瑞雪图 》 安排在本册书第 十 二 单元, 学生通过前 几个单元的 学习, 已经 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 、分类处理问题的能力; 标画重点词句,在阅读中品词析 句的 能力、默读的能力 也 一直在训练当中,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 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学生是学习 的 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的 教学内容,结合 四 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 " 自主、合作、探究 " 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 "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通过自主 阅 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 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在 第一课我已经完成了以下目标

  1 、指导学生完成摘录笔记,学习了生字生词。

  2 、 了解了文章大意 ,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 。

  本 课 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 我分六 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指出第二学段要在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略读,能粗知文章大意。基于此目标, 我在上课伊始,

  1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 瑞雪图 》, 利用题目拓展法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 、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 通过说说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这场雪的, 带领学生迅速回顾全文,理清线索。

  我相机引板书: 下雪前下雪时 下雪后联想

  第二环节: 静心读文 , 质疑思考 。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思考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 默读课文,随手标记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是字词也可以是课文内容。接下来分类处理问题,简单的字词问题当时处理,大家共性的问题 以及突破课文难点的重点问题在深入学文时处理。例如: 课题为什么是《瑞雪图》 ?“北国寒冬瑞雪丰年”是什么意思?

  紧接着,我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再次走进课文,深入学习课文 ”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悟情明理 。

  新课程标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这一目标,在第三环节的学习中 我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流程:自主阅读 —— 深入品析—— 探究讨论

  第一步, 自主阅读 。让默读课文 3 、 4 、 5 自然段 ,在阅读中勾画 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第二步,深入品析。 这一步,是教学 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既然大家对下雪时 和 下 雪后的美景感兴趣,我们就去看看雪是怎么下的 。 ”我指导学生用“读 --- 思 --- 议 --- 读”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段。读内容;思考雪下得怎么样。议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感情读。

  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大片大片、一会儿地上就白了”“万籁俱寂、沙 沙声、咯吱声”体会作者是通过看到的、听到的来描写雪大的特点。

  并相机板书: 看听理解 “万籁俱寂”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实现。

  四五段 “ 雪后美景” 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让学生用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读 --- 思 --- 议 --- 读”来学习四五自然段。读内容,思雪后景色怎么样,议那些语句突出了雪景美,感情读。

  全班交流第四段时, 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 “极目远眺”, 发现 这段描写有 远景、近景、 有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孩子们虽然身处北方,但是这样大的雪是不曾见到过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 雪大、雪美,我利用多媒体适时出示图片,拉进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了让学生读出美感,我引导学生读描写近景的句子,将去掉“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形容词的句子和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就会读的有滋有味。

  学生交流第五段 “雪后人欢笑”我引导学生思考: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作者是为了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

  第三步,探究讨论。我们欣赏了下雪时和下雪后的美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到孩子们欢笑就体现了作者的快乐,可能会说到文中直抒胸欧臆的句子:嗬!好大的雪啊!等等,我借机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6xx年到 62 年,正是我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粮棉歉收,人们特别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 62 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一场雪,联想到了谚语:瑞雪兆丰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这时请学生说说瑞雪兆丰年的意思, 理解“瑞”的含义是吉祥。 你你还知道哪句谚语也说明了冬天下大雪预示着会丰收?(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此时,我问学生: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是瑞雪图了吗? 课前学生的 问题迎刃而解 。 指出“借景抒情”手法,并板书。

  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再来朗读一次全文!“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第四环节: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

  我指导学生 回顾雪景的那一部分,根据板书回顾 写法, “这场雨下得真大啊!”开头写一段话。

  这样的练习 根据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巧妙地 把 “ 听、说、读、写 ” 真正地落到实 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 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 是 :

  1, 谚语积累 :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 读“秋色赋”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

  五,说板书设计。

  瑞雪图(借景抒情)

  下雪前

  下雪时看听

  下雪后远近静动

  联想 (喜悦)

  此板书清晰明了 的展示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描写雪景时所运用的方法 ,易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写作方法 。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2)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1)教学重点: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法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过程

  (1)画中有诗

  课前导入:给同学们展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中的一幅画,让学生调动积累,说一说透过图画能够联想到的诗句。学生的答案一般都会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些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丰富的田园风光,可以说这幅画把我们带入了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今天让我们穿过陶渊明诗人田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在都市中久违了的田园风光。那么什么叫田园诗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

  田园诗: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一位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陶渊明。

  (2)识诗者、明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3)诗中有画

  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选择诗中自己喜欢的一组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想象,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提问:这是非常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这段描写具有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通画意、品诗情。

  同学们所描绘的图景都彰显了一个“归”字。分别有从何而归?(涉及的.是尘网、樊笼的句子)为何而归?(涉及的是爱丘山,羁鸟,池鱼)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归后如何?(开荒,草屋,户庭,桃李,虚室等句子)就是说可以把所有的句子都统一到这四个问题中来,最终表明陶渊明与官场的决绝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请同学们试着捕捉诗歌流露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提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小结: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对课文的分析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个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该单元前三课要求分别为:对《黄鹂》的哲理作一点评价、分析评价《咬文嚼字》的观点、体会并借鉴《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认识,而第四课则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单元的“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和第二单元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因而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强调“创新”而否定传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使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

  2.单元目标是:在阅读本组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3.单元学习目标:学会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4.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自学引导。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揭题之后,设置悬念.

  2、简介作者

  二、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品读第一段(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指导读出作者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引导找出这段所用的修辞手法,说出用拟人手法的好处。指导“连翘花”的“翘”的读音,简介连翘花。说出“倘若”的近义词。

  (2).读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主要讲了刘老师?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读文后小组讨论,指名交流。(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课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二是;讲他课下放风筝,讲他讲他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他对生活质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3)试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生动的地方,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

  1.出示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讨论练习找出人物的特点。

  2.仿照这段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的外貌,交流。

  五总结

  作业:仿照第9自然段写一个人语言,动作,神态。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1——3 )引起回忆

  (4——9) 上课 谈腿疾 写板书

  下课 放风筝

  (10——11) 深深的思念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刘老师哪几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与学的结合点,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用了四个问题。不难发现这是一组分解难点又逐步靠近并解决难点的问题。给了学生台阶,又顺应着整堂课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了“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说课稿 篇7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

  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3)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教学策略

  (一) 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 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探究教学法: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 数字资料,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学会分析: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相互联系水圈的组成:

  的水体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自然界的

  水循环概念

  水循环的过主要类型、环节

  程和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意义

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四册中的第15课《画夜景》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画夜景》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的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学生了解颜色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2、操作目标: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认识深浅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通过对夜景的观察、回忆和感受,表现夜景的美感。

  教学难点是:颜色深浅对比在画面中的实际运用。

  二、教法运用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浪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打算以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教学:

  1、情境激励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欣赏、交谈、想象”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把学生带入艺术的空间里,引导学生不受限制地、敢于打破常规地、自由大胆的进行遐想,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有力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德育渗透法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指出“各门课程之间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教学时通过欣赏家乡夜景对学生渗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学法分析

  本课以“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为主要目的,因此,我准备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认识颜色明暗对比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对比的多种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组织、导入

  1、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做好准备。

  2、欣赏导入: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夜景图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夜景的兴趣。

  3、引出本课课题——《画夜景》。

  (二)、创设情境,认识明暗

  1、创设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景。请数位穿同色系衣服的同学上台模仿服装展示,其他同学讨论比较衣服颜色,找出哪些是亮色哪些是暗色,然后请一两位同学上台将模特按衣服颜色深浅顺序排队。通过直观、深动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亮色与暗色的差别。

  2、引发思考

  质疑:颜色的深浅是绝对的吗?

  教师随机找两

  位模特请学生比较衣服颜色深浅,再用浅色与另一位模特衣服比较深浅。启发学生思考:颜色的深浅是相对而言的,是利用颜色对比产生的。一个颜色只有和其他颜色相比较时才能分辨深浅。在美术中,把他们叫做颜色的明暗。

  3、语言表述

  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准备利用各种颜色的小花为奖励品,奖励给一些有独到见解、敢于表现的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质疑讨论,自主探究

  1、欣赏,感受

  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接着用一种兴奋的语气告诉学生:你们想不想看看兰州的夜景呢?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兰州夜景与白天景色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家乡美景。

  2、质疑,引发思考

  白天和夜晚,同一景物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意见。(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深浅颜色对比会使画面产生强烈效果。

  3、德育教育,引入绘画方法

  引出问题:咱们兰州的夜色是这样美丽,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它画下来?那么咱们能用什么方法描绘出夜景呢?

  4、学生分组讨论绘画方法,发挥想象力,找出描绘夜景的好办法。

  5、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后,教师介绍并演示不同的绘画方法。

  (1)用油画棒直接在深色卡纸上绘画。

  (2)先用浅色油画棒绘画景物,再用深色水彩涂抹背景。

  (四)、欣赏评述,提高审美

  1、欣赏作品

  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播发课件,目的是: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借鉴大师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并在欣赏中获得新方法、新思路。

  2、布置实践任务

  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兰州美丽的`夜景吧!

  (五)、大胆创作,点拨引导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注意色彩的运用。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解决诸如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六)、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1、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仪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画面内容,觉得自己的画画的好不好?什么地方画得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并请学生把作品贴于“小画家”展示栏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

  (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求学生回去后把画给家人看看,并把自己变成巨人后的故事说给他们听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情沟通的情感意识。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奖励区和展示区。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物理说课稿04-23

说课稿集锦05-23

《守株待兔》说课稿07-16

音乐说课稿06-26

蝴蝶说课稿06-11

初中说课稿06-18

《师说》说课稿06-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6-10

《左右》说课稿06-14